在1884年,法國科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無煙火藥,隨即推動了槍械的發展。在19世紀後期,大多數大口徑步槍都已經轉變為了小口徑採用無煙火藥推進的步槍,威力更足精度也更高,但困擾人類數個世紀的射速問題還沒有解決。當時相當一部分的步槍還採用單發裝填的設計,一部分國家在更換採用了彈倉供彈的步槍,但是射速仍明顯不足。而能解決上述問題的自動裝填技術,也在這時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而當時的毛子,對自動裝填技術可謂是十分的痴迷。早在沙俄時期,毛子們就看中了自動裝填技術的潛力,並對其進行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由莫辛步槍改造來的半自動步槍,但是可靠性不足、成本也太高,隨即不了了之。但最終在一戰的壓力下,開發了費德洛夫M1916自動步槍,並應用到實戰中。但沙俄很快就由於十月革命而覆滅了,費德洛夫M1916也未能成功批量生產。在殘酷的內戰結束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穩定下來,毛子們又記起了他們DNA里刻著的對於火力的追求,便在20年代又開啟了自動裝填步槍的測試,最終在30年代誕生了SVT38/40步槍。
SVT38這個名稱更少的被人所提起,但實際上最出名的SVT40則是在SVT38的基礎上升級改造得來的。在當時,一共有兩名設計師共同競爭蘇聯高層下發的自動裝填步槍項目,其中一名是著名的槍械設計師托卡列夫,而另外一名則也是名聲不小的西蒙諾夫。托卡列夫給出的設計是SVT38,而西蒙諾夫的設計則是AVS36。最開始,托卡列夫並未贏得這場競爭的勝利,而是西蒙洛夫的AVS36贏得了勝利,並最先開始生產。由於當時蘇聯採用一種特殊的競爭機制,決定將這兩種步槍同時生產,在實戰中檢驗兩種設計的好壞。於是在1939年末,托卡列夫的SVT38也在圖拉兵工廠開始了量產。兩款步槍同時參加了隨後不久爆發的蘇芬戰爭,在蘇芬戰爭中,AVS36的槍機部件太過單薄,容易碎裂,而較輕的槍身不易於士兵控制其後坐力。但較重的SVT38,憑藉其皮實、厚重的槍機,以及稍高的重量並未出現這些問題。因此在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便很快停止了AVS36的生產,轉而開始全力生產SVT38,以及其後續升級版本SVT40。這一局是托卡列夫險勝。(但在5、6年後,西蒙諾夫的SKS半自動步槍,全面替代了SVT38/40)
在1939年以後,SVT38以及其改進版本SVT40,成為了蘇聯唯一一款裝備並且在量產的半自動步槍。採用7.62X54全威力彈,與莫辛步槍是同一種步槍彈,槍機偏移式閉鎖機構,短行程的導氣活塞,使其在實戰中性能可靠出色,連射精度也不錯。其導氣式活塞甚至在德國人研發G43步槍的時候,被原封不動的抄了過去。SVT38/40內置10發彈倉,可以通過拆裝彈匣的方式進行裝填。SVT40是基於SVT38改進升級得來的,區分兩者的主要特徵在於觀察護木部分的長短,以及SVT38槍身右側有一根明顯的通條。而SVT40的主要改進點在於將外部的通條整合到槍管下方,外形更加簡潔,同時應紅軍要求,增加了刺刀座,並進一步降低槍身重量。
在諸多影視劇和文獻中,都會強調美軍士兵使用大規模M1加蘭德步槍,從而擁有無與倫比的火力優勢。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二戰爆發前,蘇聯紅軍裝備的半自動步槍數量要比美國多得多。SVT38僅在1939年和1940年間量產,但是卻生產了超過18萬支。而美國的M1步槍此時雖然已經開始生產,但是產量還沒有上來。在1937年到1939年間,M1加蘭德的產量差不多是每天10餘支,也就是每年差不多3650支,加起來還不過一萬。(1937年產量為945支,1938年產量5879支)。到1940年初,M1步槍的日產量剛提升至20支。初步估算1940年時M1步槍當時僅有幾萬支,而蘇聯早已將10多萬把的SVT38下發到部隊,並已經開始了SVT40的生產工作。
在蘇德戰爭爆發時的1941年,蘇聯頂著戰火仍舊生產了數十萬把的SVT40半自動步槍,但在1942年相關的兵工廠被告知不必再生產SVT40,轉而生產PPSH系列衝鋒鎗。但1942年仍有超過20萬支的SVT40被生產出來。小規模生產持續至1945年1月,停產時,SVT38和SVT40兩款步槍加起來接近200萬支。是二戰中除M1加蘭德步槍以外,第二種產量最大的半自動步槍。而如果德軍在1944年才打算進攻蘇聯的話,那時候恐怕是毛子人手一支半自動步槍了,再加上PPSH系列衝鋒鎗,其火力密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