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導 讀 :
經絡穴位就像一個博物館,多彩,有趣,不僅真實地反映出我們的身體構造、氣血流轉,還飽含著祖先的生活閱歷。穴位的秘密,都藏在了它的名字里。
每一個穴位名稱的背後都承載著古人對它們的認識。或許有人會覺得,中醫這麼博大精深,作為中醫一大特色的穴位名稱自然也就玄幽難懂。其實,中醫源於古人對自然、生產、生活的實踐,穴位自然也沾染了這些氣息。
因此,穴位的名稱、內涵、功能,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就像一個個密碼。密碼本身一點都不複雜,難就難在破譯。
傳說,盤古開天闢地,去世之後,肌膚變成了遼闊的大地,骸骨變成了起伏的山巒,血液變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
在傳說中,大自然由盤古的身體化生而來,穴位則反之,把無窮無盡的大自然融入到人的四肢百骸、肌肉紋理當中。
大地的起伏連綿,構成了山巒、丘陵、盆地還有平原,相應地,在人的骨骼、肌肉皮膚之間也有隆起、凹陷。穴位就像地圖裡的標識一樣,記錄著人體。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聽到或見到「小山丘」。「丘」是不高的,還有「陵墓」的含義,因為它們很多都是人為堆砌的高台。
人體中分布著許多像這樣不高的隆起,如足太陰脾經的「商丘穴」,「丘」便是指足內踝;足少陽膽經的「陽陵泉穴」,「陵」便是指腓骨小頭,也就是膝蓋外下方那塊凸起的骨頭。
這類名稱主要起方便定位、尋找的作用。古人在取名之初,就已經在解決穴位的記憶問題。而只有重新讀懂名稱的含義,我們才能獲得古人的簡便記憶法。
山脈間彼此交錯,相擁或分離,形成了山關與谷地。俗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說的便是山關的險要。「虛懷若谷」則是對謙虛品質的嘉許,大抵是因為谷地總能夠聚水成河澤,聚壤成耕田,孕育更多的生機。
人體中也有著類似的「地理」分布,如「內關」「外關」,便是在尺骨和橈骨交會的不遠處,恰如山與山之間的相擁成「關」。
「合谷」「陷谷」便分別在兩個手掌掌骨和兩個足背跖骨間的平坦肌肉上,好似山與山之間的分離。
有了這些細節化的認知,也就很少會遇到記不住穴位名稱、定位的問題。
很多穴位的名字與水有關,而其他穴位則沒有,這是隨意為之嗎?
當然不是。從名稱上看,所有跟水有關的穴位,都是主水的。比如泉、淵、溪、池、澤等,它們都能左右身體裡面水的運行。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參與人體的水循環。
人體中也有天上的水、地上的水,天上的水一般指上焦心肺、頭面,以及皮膚中的水;地上的水則指下焦腎、膀胱和內部臟腑中的水。
有人皮膚乾燥,頭髮乾枯分叉,說明天上水少;而有人陰虛內熱,容易上火、失眠,或精力不足,則很可能是地上江河湖泊里缺水了。
作為養生者,我們無需去仔細分辨天上地下,因為對人體來說,最重要的是水的正常流動、循環。通過導引、按揉某條經絡中與水有關的穴位(特別是按起來疼痛的穴位),我們就可以促進恢復水的循環。
可見,穴位的功能也藏在它的名稱里。了解它的主要功能,可以避免記不住穴位功能,以及用穴位時迷茫、模稜兩可。
尺澤,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尺」是長度單位;「澤」指水之聚處。
在「考骨度法」中,有從腕至肘定為一尺者。穴當肘窩深處,為肺經合穴,屬水,揚上善指出:水井泉,流注行已,便於入海,故名「尺澤穴」。
尺澤穴在哪兒呢?它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取穴時先將手臂上舉,在手臂內側中央處有粗腱,腱的外側即使此穴。
尺澤穴的意義是什麼?用最簡潔的方式概括為:降水氣。來聽聽京城導引名家之後、廣東自然療法分會副會長傅弘老師如何運用尺澤穴的這一功能。
降肺水之氣,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著補充了腎氣。尺澤也是肺經上的合穴,屬水而應腎,所以就成為一個降肺氣而補腎的穴位,最適合上實下虛的人(高血壓患者多是這種體質)。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尺」字又暗指了中醫診脈講的「寸、關、尺」,而「尺」正是腎脈之反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