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淮安之行。淮安,是一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家鄉,也是久負盛名的運河之都、名人輩出的文脈之地、聞名遐邇的美食之鄉。
話說從淮安區駙馬巷的周總故居參觀出來,步行幾百米就是上坂街,對面就是淮陰市碑。
這裡是丁字路口的一處小轉盤道,中間赫然矗立著淮陰市碑。淮陰市碑原為當年授封韓信為「淮陰侯」時所立,後原碑年久失修蝕損。到明代宣德年間由鎮守淮安的王廷器曾重修,後到萬曆年間又由淮安知府劉大文重修並題。後損毀,現碑系1987年復建。「淮陰」即淮安古稱,也是明清時期淮安的別稱。「市」即市口。
欣賞完淮陰市碑,繼續去找韓侯胯下橋,途徑胯下東街,牌坊是嶄新的。韓侯胯下橋這是我入住客棧老闆極力推薦的。慢慢跟著手機導航走,把旅遊變成旅行,漫步於陌生城市的大街小巷,感受城市的脈搏,融入市井生活,這才是我要的旅行。
走在小巷子裡,整整齊齊的電動車主們沿路一字排開,讓我很困惑,還以為是什麼特別的風土民情呢。問了下正在保潔的阿姨,當地話聽不懂,後來跟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我才明白,前面是一座小學,這裡是等孩子放學的家長。原來如此,看來淮安人素質高,接孩子都這麼有秩序。
這裡就是「胯下橋」,在淮安區興文街與胯下街交叉處,是以韓信的故事為背景的一處景觀。牌坊下,兩位老人正在高聲討論著什麼,應該是在介紹胯下橋的典故,可惜咱聽不懂。「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年少落魄,喜佩劍。一日經過此處,遇到了一個屠戶少年,當眾人面挑釁韓信敢不敢刺他一劍,要是不敢,就要從其胯下鑽過去。韓信忍氣受辱,俯地從其胯下爬了過去。故事還沒有完,後韓信封為楚王,不計前嫌,還給屠戶少年授職。於是在他當年受辱的地方樹立了一個牌坊,以旌表他能屈能伸的大丈夫氣概。這就是韓信受辱的胯下橋來歷。
胯下橋的命運多舛,明代在此立有牌坊,現在存有遺蹟。原有牌坊早已腐爛,清同年間曾重修,1978年再度重修。這裡曾是原淮安市(現淮安區)治所在地的繁華市中心。在這裡,只看到了這個牌坊,剩下就空無一物了,有點失望。既然叫做「胯下橋」,這裡一馬平川,橋到底在哪裡?
我趕緊向站下胯下橋牌坊下的大爺請教,大爺更是熱心腸,領著我走進小巷,只走了幾米,就指著上圖箭頭所指地面上的條石,說就是這裡,現在下面有暗溝的。圖中向胯下橋牌坊走去的背影,就是熱心腸的大爺,謝謝熱情的淮安人。此地原有小溝通胭脂塘,溝上架築小橋。原址有圈門,門前有碑,上刻「韓信胯下受辱處」,現遺址只留條石。
熱心的大爺還指點我,讓我步行去不遠處的韓侯祠去看看。信步走上幾百米外的韓侯祠,韓侯祠淮安市鎮淮樓東約200多米處。韓侯祠仿古大門上懸掛的「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橫幅,添加了節日氛圍。
韓侯祠是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韓信是興漢三傑之一,初封齊王,改封楚王,後封淮陰侯。祠始建於唐,明重修,1982年重建。為淮安韓信紀念建築之一。以前的韓侯祠有前殿、穿堂、後殿、後樓、後花園等建築沿南北中軸線分布,規模很大。種種原因,現在的韓侯祠只剩院落一進了。
走進大門,迎面是一座磚砌照壁,上有「靈武冠世」四個鎏金大字,韓侯享殿在院落盡頭。院子裡空蕩蕩的,東西廊道山牆上鑲嵌著很有關於韓信的碑刻,應該是今人新臨摹的。
待續,我在偉人故里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