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國寶故事|「垣曲縣店下樣」背後的鹽運新線路

2019-11-30     運城新聞網

「垣曲縣店下樣」

背後的鹽運新線路

記者 劉亞 通訊員 朱士斌

  1958年秋天,在運城市垣曲縣東灘村,村民在修建水渠時,意外發現了一件大型石砣,石砣上刻有銘文。這個石砣此後長期放置在東灘村井房中,村民並未意識到這個石砣對於河東乃至中國鹽文化研究的重要意義。時間進入1981年10月,這個石砣被運到垣曲縣文化館保護起來,後存放於垣曲縣博物館。運城博物館存放有該石砣的複製品供市民參觀。此石砣被專家命名為「垣曲縣店下樣」。

「垣曲縣店下樣」複製品

  記者在運城博物館見到複製品後,從博物館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店下樣」是用大鹽青石刻鑿而成。石砣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略小,呈方形,在其頂端陰刻「鹽樣」兩個字。中間有繫繩用的穿孔,沒有穿孔的兩側面陰刻纏枝牡丹花紋飾。下部稍大,呈八棱形,周圍鐫刻銘文。其下飾一周纏枝蔓草蓮花紋。

  「店下樣」整體保存完好,重140公斤,通體高47.3厘米,最大對角徑長48厘米。「店下樣」的銘文刻在八棱形的八個平面上,共38行,每行6~8字,計293字,其中個別字漫漶不清。王澤慶、呂輯書、柴繼光、郭正忠等學者據宋代文獻、石砣銘文和石砣缺損處的殘跡考訂,對「垣曲縣店下樣」的來龍去脈得出了結論。

「垣曲縣店下樣」的置立

是宋代鹽法變革的產物

《宋史·司馬池傳》開含口道記載

  在宋代,食鹽的官賣、商銷,起初沒有統一的制度,由產銷鹽地所在的各州、郡自行其是。運城鹽池的食鹽生產由官府徵集鹽池附近州縣民夫從事食鹽生產。潞鹽的運銷實行官運官銷、商運商銷兩種辦法。官運官銷的銷區有三京、二十八州軍。商運商銷的銷區有三十六州軍。垣曲縣所在的絳州為官運官銷區。實行官運官銷,需要徵集民夫、車船、騾馬服役,百姓不堪其苦。

  宋天聖八年(1030),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王隨諫言改變官運官銷為商運商銷的五大好處:第一,當禁止商運商銷時,官府需要砍樹造船運鹽,士兵和百姓不堪其苦,現在取消弊政,士兵、百姓各安其業。第二,陸運既缺少供官府差遣的差役,又需要差遣擁有馬車、牛車的百姓,窮人懼怕被官府抓去運鹽而逃離家鄉,如果他們聽到弊政取消,將會十分高興。第三,船運存在沉船溺水的安全隱患,強盜侵犯、小賊盜竊或被摻雜泥沙硝石,導致運出去的食鹽味道苦澀,食用或致病,現在百姓可以通過新政吃到真鹽,也是一件大好事。第四,錢幣是商品流通領域重要的法定流通工具,要使錢幣流通,富家囤積居奇,民用日少,好在今年有商人出緡錢六十餘萬助經費。第五,每年還可以減少監官、兵卒和民夫的工資開支。「十月,詔罷三京,二十八州軍榷法,聽商人入錢若金銀京師榷貨務,受鹽兩池。」垣曲縣也在罷「榷法」,實行商運商銷之利。

  到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時任兵部員外郎的范祥制定「鹽鈔法」,對鹽的運銷辦法進行重大變革。它先在運城鹽池施行,後逐漸通行全國。「垣曲縣店下樣」置立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是在范祥推行「鹽鈔法」44年之後。從鹽池運輸到垣曲縣的潞鹽是商運商銷的。因此,由鹽商出面與眾商議,設置「鹽樣」放在運鹽通道的安邑、含口、垣曲三個處所才是可能的。

運鹽商隊的貢獻:

開闢一條新的運鹽交通線

含口道潞鹽行銷線路圖

  置立「垣曲縣店下樣」的客商,是「自來雇發含口、垣曲兩處鹽貨」,於安邑啟程,至垣曲「卸車裝船」。安邑,宋代隸屬於陝西路解州,是池鹽的產地。從安邑經過含口到達垣曲的交通運輸線路,雖然並非始創於元祐年間,卻也不是久已通行的。至遲在北宋前期,關於這條運輸線路的開闢使用,和取代另外一條線路的問題,就有過爭議和反覆。

  宋代解州池鹽通往「東路」——開封等地的交通運輸線,主要有兩條。一條線路是從解州沿著姚暹渠,入涑水,於蒲坂處再入黃河,「自黃河三門沿流入汴」,以「至京師」。(《宋會要·食貨》)另一條線路,則是溯涑水之上源,經含口,穿嶺而至垣曲,再改由黃河水路至孟州河陽,輾轉運到京城。這兩條路的後半段,即從垣曲經河陽至京城這一段,是重疊一致的。前半段,則遠近不同,山嶺障礙與河溝危險各不相同。從涑水到黃河的路線,以水運為主。這條線路不僅綿長曲折,而且水流湍急、惡灘縱橫。

  宋人龐籍為司馬池所撰寫的神道碑銘記載:北宋前期潞鹽的東運,「率由蒲坂、亂竇津、截大陽、經砥柱之險,路迂且惡」。太宗至道中(996),有人建議「開含口道,自聞喜抵垣曲」,並指出,這條路可比蒲坂水運節省一半以上的運費。這一建議很快得到朝廷上下的廣泛支持,並付諸實施。只有當時夏縣少年司馬池提出了反對意見。司馬池說,夏縣附近運鹽的事情,亟待進行,關係重大,民生訴求由來已久。以前的人們為什麼不開闢含口道呢?大概不是前人愚昧,這其中,怕是有什麼安全隱患隱藏在這條路上。司馬池的擔憂,並沒有引起時人的關注。結果,就在那一年的夏天,含口道突發山洪,運輸馬隊的很多車夫、牲畜和車輛,都被衝到山溝里,人員傷亡、財物損毀慘重。在少年時代,司馬池就能夠有這樣的遠見卓識,讓人十分欽佩。經過這場災禍,含口道從此廢棄不用。官鹽運輸重新經由傳統的黃河舊路運輸。

  從解池經含口到垣曲,這跟三門山等地的黃河水運不同,不僅陸路便捷,而且不用經過十分兇險的黃河險灘。只是有一個風險:含口是含口大嶺下的一處峽谷,這處峽谷雖然山險路峻、洪水頻發,在古代被視為兵家偷襲或者隱遁的奇徑,也是一條有待開闢的新交通線路。

古代運城鹽池食鹽生產場景

宋朝初年,含口道廢棄的根本原因在於

  在潞鹽實行官運的體制下,鹽池附近的運鹽民戶,既無力承擔開山辟路的資金花費,也無法對抗山洪帶來的財物損失;押運的朝廷官吏,也缺乏開山辟路的興趣和擔當。隨著「垣曲縣店下樣」的出土,它所記載的銘文告訴我們,這條可以大幅度降低運鹽路費的含口道線路,並沒有因為洪水災害長期廢棄,它在運鹽商人手裡被大規模開闢、拓展,並且逐漸取代蒲坂、三門等傳統潞鹽水運線路,成為商運潞鹽前往孟州河陽一帶的主要交通線。

  含口道交通線的開發,離不開元祐初年開放商人從事潞鹽等貨物運輸的政策。因為只有擁有自有資本的商人,才會從切身利益出發,僱傭車戶,開闢路途兇險交通線路,最大限度減少運費、增加利潤。這些鹽商不惜工本,鑿制巨型的秤砣,刊刻民間契約性質的銘文,為了能夠節省百分之七十的運費,這些鹽商有充足的勇氣去開闢新道路!

古代運城鹽池食鹽生產場景

  「垣曲縣店下樣」的出土告訴我們,十一世紀後期,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活躍著幾支合法的商人運輸隊。他們僱傭車夫運鹽,簽署契約,製造民用標準權衡和賞罰標準等社會經濟手段,維持和調解著鹽商、車夫、雇員之間的關係。正是這種不斷調節的流通關係,維繫著整個運輸商隊,調動著商隊成員的積極性,抑制著有害商隊的消極因素。這些商人所組織的潞鹽運輸隊,雖然不像開闢世界性的新航線一樣偉大,卻也在被允許活動的地域間,為國內交通線路的更新和食鹽運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CImum4BMH2_cNUgWQ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