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澳洲票房破百萬是什麼級別?

2019-09-30     毒眸官方號

文 | 陳鑌

編輯 | 師燁東

9月將逝,公映滿60天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進入最後一輪的放映周期,在密鑰二次延期後正向50億大關發起衝擊。

在上月底開啟海外征程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表現同樣備受關注,成為丈量國產電影出海成績的「標尺」。以北美為例,《哪吒之魔童降世》公映25天後進帳355萬美元,只相當於國內近7億美元收成的1/200,但仍是北美今年僅次於《流浪地球》的國產電影亞軍。

在今年登陸北美的亞洲電影中,《哪吒之魔童降世》又處於哪個層級呢?毒眸統計了數據,來一探究竟。

國產片數量北美五年翻倍,《哪吒》票房今年第二

橫掃國內銀幕之後,《哪吒之魔童降世》率先劍指歐美等成熟市場。在8月23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陸澳大利亞,首周末進帳64.8萬澳元,力壓同期開畫的《天氣之子》,前三周累計則達到193萬澳元;8月29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又在紐西蘭全面上映,以21.6萬紐元排到榜單次席,澳新兩國的成績算是開了個好頭。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澳洲票房破紀錄

來到北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表現則缺少「爆點」:在8月29日上映IMAX 3D版後,《哪吒之魔童降世》共在66家影院進帳101萬美元,排在周末票房榜第20名,單館收益摺合1.5萬美元;在9月6日全面上映後放映規模有所擴大,次周加開69家影院後票房環比微跌12.5%,隨後半個月緩慢撤出80家影院,截至9月22日累計至355萬美元。

相比之下,今年2月《流浪地球》則在64家影院以168萬美元開畫,單館收益達到2.6萬美元,隨後擴大規模至最多129家影院,並最終續航至588萬美元,創下近五年來國產片的北美票房新高。另外,《哪吒之魔童降世》也在8月底登陸英國大銀幕,在17家影院進帳逾4.5萬英鎊,僅排在榜單第25名;在試水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後,上周《哪吒之魔童降世》轉身登陸越南,擊敗同期的好萊塢影片《安娜》拿下榜單頭名,在首個亞洲海外市場初戰告捷。

當然,在國產電影中《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北美成績已屬出挑:截至9月22日,今年共有創紀錄的24部國產電影在北美大銀幕上映(其中23部有票房統計),合計產出1356萬美元。

具體而言,《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無懸念分列前兩名,是今年僅有的兩部超百萬美元的作品,可見國內逾40億的成績在華人圈有著較高的「轉化率」。

與此同時,《掃毒2:天地對決》以60.9萬美元領銜香港合拍片,《反貪風暴4》(32.6萬美元)和《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29.6萬美元)也進入前10名,共同組成國產電影的第一方陣。

而多部2018年就已在國內公映的電影都推遲到今年登陸北美,包括《影》(52.1萬美元)、《地球最後的夜晚》(51.2萬美元)和《江湖兒女》(42.2萬美元)等。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北美登陸

除了主流商業片外,多部曾在海外獲獎的文藝片也紛紛進軍北美,例如《過春天》(9.1萬美元)和《大象席地而坐》(3.2萬美元)。

當然,飄揚過海的國產電影中也不乏失意者:去年席捲30億的《我不是藥神》時隔逾一年才亮相,在2家影院放映一周後便以5562美元匆匆收官,按最新匯率計算尚不足4萬元人民幣。而僅比國內晚一天公映的《銀河補習班》則沒有票房統計,在北美7月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邊緣化。

今年還未完結,國產電影的公映數量就已創下新高,要知道2014年這一數字還只有10部左右,五年過去已實現翻番有餘。

另外,早年間只有華獅(ChinaLion)在北美專注發行華語片,近年來華人文化(CMC)也逐漸嶄露頭角,並以《流浪地球》刷新國產電影近5年的紀錄。而《哪吒之魔童降世》也超過2016年的《葉問3》(268萬美元),創下Well GoUSA發行作品的最高票房。相比之下,今年華獅發行的總成績只有96.5萬美元,僅有中國台灣出品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72.2萬美元)成績尚可,餘下的票房都在10萬美元以下。在老牌發行方和新晉挑戰者的競爭中,國產電影的發行網絡也逐漸走向成熟。

亞洲電影排座次,日本印度仍占優

從整個亞洲的格局來看,國產電影在北美的表現仍算是可圈可點。

多年以來,印度電影經常以「集團」優勢在北美的外語片榜單領跑,今年卻丟掉單片票房和發行數量兩項「冠軍」,當然這一情況在第四季度有可能發生變化。

在今年,常年由寶萊塢占據亞洲頭名的位置出乎意料被日本奪走:截至9月22日,今年共有5部日本電影在北美公映,合計票房收入達到3222萬美元。其中,貢獻逾3071萬美元的《龍珠超:布羅利》居功至偉,單片占比就達到95%。事實上,《龍珠超:布羅利》是有北美統計以來票房第三高的日本動畫,僅次於90年代末的前兩部《寵物小精靈》劇場版。

與此同時,《龍珠超:布羅利》實現了覆蓋上千家影院的「准全美」放映,凸顯了「七龍珠」IP在歐美等市場的號召力;作為對比,《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最多只達到129家和135家影院,而餘下的國產電影都沒有超過60家,可見現下的發行策略仍集中在華人聚居的市場。

《龍珠超:布羅利》

餘下統計在冊的4部日本電影也同樣是動畫作品,包括《普羅米亞》(81.1萬美元)和《代號基亞斯:復活的魯路修》(52.3萬美元)等劇場版,而在本土大熱的《天氣之子》和《海賊王:狂熱行動》還待定檔或上映。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動畫歷經多年發展已形成獨特的競爭壁壘,不論是在英文中Anime的專屬稱呼,抑或在北美超過100部的公映數量,都是日本動畫海外影響力的表征;另一邊廂,《哪吒之魔童降世》則是第一部登陸北美並有票房產出的國產動畫,未來國漫的發展無疑應向先進者取經。

位居次席的印度電影共有18部,合計票房產出為3052萬美元。與「一枝獨秀」的日本或「雙核驅動」的中國不同,印度仍維持了「多點出擊」的優勢,多達11部作品的北美收益超過百萬美元,《印度有嘻哈》(556萬美元)、《任務手冊》(365萬美元)和《婆羅多》(297萬美元)位居三甲。

《印度有嘻哈》

韓國則以8部電影和270萬美元的總票房排在中國之後,本土突破千萬人次的《極限職業》以156萬美元領跑,但其餘各片都在50萬美元以下,倒是10月份公映的金棕櫚獎獲得者《寄生蟲》可能帶來驚喜。

總體來看,國產電影的公映數量在亞洲各國中最高,但票房產出與特色鮮明的日本和印度差距較為明顯,只稍好於缺少亮點的韓國電影。

在將目光拓寬到亞洲國家的範圍後,可以看到中國電影距離日本和印度等先行者仍有差距。對於肩負「文化走出去」重任的國產片而言,海外市場「破局」仍然是一個需要繼續努力的課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A1_gm0BMH2_cNUgqO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