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小麥優質高產關鍵栽培技術
播前準備
主要是做好地塊選擇、精細整地和滴灌帶選型。一是地塊選擇:要選擇集中連片、平整度高,水源有保證、鹽鹼含量輕(全鹽量≤ 6.0克/公斤)、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有效養分含量高、配套滴灌設施的高標準農田。二是整地:犁地耙磨後要使用分流式整地機對角平整土地,做到土壤平整松碎、緊實度一致,確保播種深度一致。三是滴灌帶選擇:要根據土壤質地選擇滴頭流量及滴孔間距適宜的滴灌帶。採用「干播濕出」播種的地塊,更要抓好整地質量和滴灌帶配套選型。四是種子準備:根據種植計劃備足種子,所有小麥種子要經過藥劑包衣,建議購買使用商品化包衣種子。
適期播種
重點做好播期選擇、播種量確定和北斗導航播種技術應用。一播期: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力爭在適宜播期內完成播種。前茬作物不能及時收穫的地塊冬小麥可適當晚播,春小麥要適期早播,避免灌漿期遭受高溫危害。二播種量:各地要根據小麥成穗規律和播種時間,確定合理播種量,做到合理增密。超出適播期後,每晚播1天、播種量增加0.5公斤/畝,冬小麥最高播種量不超過30公斤/畝、春小麥最高播種量不超過35公斤/畝。三播種技術:進一步加快北斗導航播種技術應用,確保播行端直、接行準確、不重不漏、到邊到頭、鎮壓嚴實,一播全苗;播種深度3~4厘米,播種深度合格率不小於75%。
苗期管理
主要抓好滴水出苗和小麥冬灌,確保小麥苗齊、苗勻、苗壯和冬小麥安全越冬。一是小麥播種後立即進行主管、副管、三通和毛管等地面滴灌系統的連接工作,做好地頭毛管折套埋壓處理工作,及時完成地面管道安裝和滴水試壓,保證播後48小時內滴出苗水,含鹽鹼地塊要同時加滴腐殖酸液肥或鹽鹼改良劑,確保全苗。二是平均氣溫下降至3~5℃,土壤「晝消夜凍」時,開始小麥冬灌,在封凍前完成灌溉。
水肥管理
要堅持開展測土配方施肥、適期施肥、高效施肥,按照少量多餐分次追肥的原則,根據不同生育階段的需水、需肥規律,結合滴灌因地因苗精準施肥,實現科學精準水肥一體化管理。重點抓好小麥返青期、拔節期和孕穗期的水肥運籌,實現促早發、多成穗和增穗粒重的管理目標。
化控化除
化控是控制麥苗徒長、有效防止後期倒伏的重要措施。小麥起身時,噴施矮壯素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將第一節間長度控制在2~4厘米;在小麥拔節前,再噴施一次,力爭將第二節間長度控制在5~8厘米。對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敏感的小麥品種要加大使用劑量。在小麥拔節期前根據當地草害發生情況,選擇適宜藥劑開展化學防治。
統防統治
要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和特點,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融合,適期開展病蟲害綜合防控。重點抓好「一噴三防」,從揚花後期開始,要注重延長小麥旗葉功能期,延長灌漿時間,提升小麥粒重;各地因地制宜做好小麥鏽病、白粉病、麥蚜等常發重發病蟲害的防控。在小麥赤霉病發生區要在小麥始花期進行藥劑防治。
防災減災
重點防範小麥低溫冷害和乾熱風。一是小麥拔節後出現0℃左右低溫天氣時,及時澆水或噴施芸苔素內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預防凍害發生。二是中後期出現高溫天氣,要抓好肥水運籌,根據土壤墒情少量多次滴水,改善田間小氣候條件,也可結合「一噴三防」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葉面肥,減輕乾熱風危害,防止小麥早衰。
機收減損
在蠟熟末期適時組織搶收,防止收穫過早或過晚影響產量。嚴格落實小麥機收減損技術指導規範,收穫過程中損失率不得超過2%,籽粒破碎率1.5%以下,籽粒含雜率2%以下。收穫後及時曬乾揚凈,水分≤13%及時入庫倉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