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信塑料閨蜜情,一條「高仿」鑽石項鍊引發高利貸危機:《項鍊》

2022-01-19     作家方曉莉

原標題:錯信塑料閨蜜情,一條「高仿」鑽石項鍊引發高利貸危機:《項鍊》

近日,有一則新聞叫《戒指鑽石少了四顆,女子懷疑店長,店長:你鑽還沒我手工費值錢》,說的是一位舒女士買的鑽戒原本一萬四千元,因為生育後,手指胖了,因此打算將鑽戒改大,結果幫忙免費改尺寸的商家,在原本說好10個工作日拖到了一個月,並且,舒女士發現鑽石少了四顆(原本是四十顆,結果只有三十六顆),於是找了記者,經過採訪,店長表示:一顆鑽石才十元錢,還不如手工費貴。

(同時,他們也表示時間拖了這麼久,是因為這家店原來店長換了,所以原先零售單雙方都拿不出來,因此才拖了一個月。)

(@生活小樹洞,《戒指鑽石少了四顆,女子懷疑店長,店長:你鑽還沒我手工費值錢》)

(商家說,這上面寫的「40顆」是一個參考標準,舒女士手指細,所以當時用了36顆。)

(極客微視界,《鑽戒改完尺寸碎鑽少了4顆?店經理拿出其它戒指「舉例子」!》)

唉,你能相信,一顆碎鑽10元錢,比手工費還不如,人家店家不稀罕。

然而無獨有偶,因為「鑽石」而發生的故事,在文學史上,莫泊桑的《項鍊》正給一種驚心動魄之感,看完之後,你會久久無語!

首先,我們來說下,莫泊桑的文學地位。

他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之一,另外兩位分別是歐·亨利契訶夫,你喜歡誰?

(居伊·德·莫泊桑)

契訶夫喜歡諷刺,歐·亨利則習慣於沉重生活當中給予別樣的幽默而溫情,至於莫泊桑個人以為他在表現生活當中反映了當時的世俗人情,而體現出作家的同情心。

嚴格說,這三位巨匠在其領域當中都獨樹一幟,而莫泊桑老師福樓拜也是一個經典傳奇人物。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歐·亨利,又譯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

福樓拜死於1880年5月8日,年僅59歲,死於中風;

(居斯塔夫·福樓拜)

歐·亨利死於1910年6月5日,年僅49歲,死於肝硬化,生前喜歡酗酒,其次賭博,可以說這兩樣害人;

莫泊桑,1893年7月6日,年僅43歲,死於神經痛和嚴重偏頭痛,一度自殺,後以精神病入治,身亡,其中勞動強度大,是導致其死亡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種說法是講其人縱慾而染上梅毒,導致死亡,無論這兩者哪一種占了上風,或者簡而言之,可見健康與良好的感情關係而避免進入這類生活,都還是必要的。

至於契訶夫,死於1904年7月15日,年僅44歲,死於哮喘嚴重,惡化。

從以上名人們看來,身體健康以及良好感情生活還有健康的習慣,很重要,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他們的精彩作品。

其次,我們回到莫泊桑的《項鍊》上。

這個故事的文學背景是什麼?

想要了解莫泊桑的《項鍊》,可以先看一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福樓拜是莫泊桑的老師,大概帶了他十年左右,直到1880年,莫泊桑以《羊脂球》轟動當時文壇,成名。

(文檔網,《《羊脂球》讀書回報會PPT》)

你可以發現,福樓拜和莫泊桑的作品當中反映了當時社會一些現象,然而,如今福樓拜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小說奠基者」,可他生前就不喜歡被人認為是「現實主義」,而他是有浪漫主義情況的,因此,對《包法利夫人》的創作,如此說道,「人們認為『我』痴迷於真實的事物,但實際上『我』憎惡它們;因為正是由於『我』對現實主義的憎惡『我』才寫了這部小說。但是,『我』也同樣憎惡愚弄我們的理想主義的假象。」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這是2015年導演蘇菲·巴瑟斯執導,米婭·華希科沃斯卡和埃茲拉·米勒等人主演。)

而《包法利》夫人成作於1857年,描述的是一個「蕩婦」的故事(某種程度上,按照一些人解釋是這樣的話:一個曾經在修道院受到過一些教育和薰陶的農夫的女兒,找了包法利醫生作為自己丈夫,可長久枯燥生活以及自認為沒有得到真正欣賞,沒有進入上流人社會等,於是非常失望,然後相信於所謂的婚外情而找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只是被玩弄,甚至背負高利貸,最後自殺身亡,這麼一個故事,故事結尾,也就是在她生前與情夫的通信被包法利丈夫發現之前,她在離開人世之前,對丈夫說:「你是一個好人。」,這,我莫名想起了我們網上常說的「好人牌」,竟有點東西方『相似』的感覺,只是也特別為她感到遺憾,唉,作孽啊。),那麼我認為,某種程度上,福樓拜的晚年得意弟子,也就是莫泊桑,在1884年的作品《項鍊》倒跟《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有點「吻合」,吻合的地方在於這類女性本身容貌姣好,然而都嫁了不如意的丈夫,並且虛榮、拜金,嚮往美好的生活,甚至渴望有婚姻以外的男人追求而實現所謂進入上流社會願望……但區別也在於,「包法利夫人」最終在慾望當中迷失自我,導致自殺,而《項鍊》里的女人,則在丟失「項鍊」之後進行還債,先是去找這個項鍊是哪家的,然後他們買了新的去還上,最後為了還上這筆債務,丈夫那邊原有的錢以及她需要苦勞力去還上這筆債,在債務面前,她選擇了承受和償還,從這一點上說,她倒是有著勞動人民最基本的質樸情懷:欠債還錢,只是她再也沒有當初的心思去旖旎那種美好了,也許是她的幸,也許是「不幸」,誰知道呢,但如果就一個虛榮心來說,她無疑為自己當初的虛榮心買單了,就這一點而言,或許變得蒼老、粗陋是時間和歲月的變遷,人世的滄桑,但至少她在這件事裡面,付出了其人的代價。

也許這就是現實,而好的地方在於,她去還債了,而不是做其他事情,這麼一想,還有幾分可貴的品格。

(趙少侯譯本:《項鍊》,來源:孔夫子舊書網。)

所以莫泊桑的《項鍊》是有他考慮到的一些珍貴之處,值得肯定,而這本書,也可以看出,其人在受到福樓拜作品影響之後,對這類事情,表現出來的一些思考,還是滿可貴的。

也可以體現出,其人承襲福樓拜的師恩,其中對於福樓拜對這類現象考慮當中的尊師之情,而除了尊師以外,他在這件事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挺不錯。

而在分析以上背景後,我們再來看《項鍊》給我們的兩個啟示:

一,為什麼文中女主角要去借項鍊?目的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在《項鍊》當中,莫泊桑描寫的主角與《包法利夫人》當中女主角是差不多的,也都是心裏面存有美好的幻想,無論是包法利夫人曾經在修道院接受到一些教育或者薰陶而有的「高雅情趣」,還是說莫泊桑《項鍊》當中女主也是對愛情,對婚姻,或者說對美好生活嚮往,以「進入上流社會為念」而生起的這些想法,她與包法利夫人一樣,首先有這方面「嚮往」,其次容貌姣好,再者嫁了一個老實丈夫,甚至可以說是「不解風情」的,然而,他們都會遇到生命中一些事情,足以改變命運,此時此刻,考驗他們的,就是定力了。

很遺憾,包法利夫人迷失了自己,與其說是情慾,不如說她沒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以及真正的認同,然而包法利醫生對她的尊重和認同可能對她來說,是達不到她心裏面想要那種,正如《項鍊》女主一樣,他們渴望「上流社會」的虛榮,這是他們想要的。

至於為什麼渴望這類虛榮,原因很簡單,因為那裡有金錢,權力,地位,虛名,很多女人想要的漂亮衣服,想要的甜言蜜語,以及一切美好的「想像」能夠在其中得到滿足,可是,真的嗎?

在《項鍊》當中,女主好不容易從丈夫那邊得知有個舞會,但是,首先說自己沒有漂亮衣服,於是丈夫花了四百法郎,讓她有了稱頭的衣服,可是有了衣服之後,沒有首飾,怎麼辦?

她又不想去了,是真的不想去嗎?……不是,還是在「逼迫」自己丈夫,從之前「什麼事也沒有。不過我既沒有衣飾,當然不能去赴會。有哪位同事的太太能比我有更好的衣衫,你就把請帖送給他吧。」就可以看出,她是「反向」讓自己丈夫滿足自己意願。

那麼這是第一次,所以他丈夫花了四百個法郎,終於滿足了她這個願望,所以她有了四百法郎做的衣服。

而第二次,則是說:「心煩,我既沒有首飾,也沒有珠寶,身上任什麼也戴不出來,實在是太寒傖了。我簡直不想參加這次晚會了。」,那麼丈夫提出:「你可以戴幾朵鮮花呀。在這個季節里,這是很漂亮的。花上十個法郎,你就可以有兩三朵十分好看的玫瑰花。」則被她否決,因為她的回答是:「不行……在那些闊太太中間,顯出一副窮酸相,再沒有比這更丟臉的了。」,所以從這個事情裡面看來,可以得出什麼?

當然,她丈夫給她建議是問她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借首飾。

然而她為何不採納用鮮花別在頭髮上的情況呢?

其實,我們在影片當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貴婦或者麗人們參加一些宴會,其實頭上簪花是比較常見的。

那麼她之所以如此感到「窘迫」,原因很簡單,她要的不是「美」,而是在於「身價」,她認為有名貴首飾,可以使得自己「身價倍增」,這樣的人美才是值得注意的,才是值得欣賞的。

我原來提到過安特衛普六君子之一的德瑞斯·范·諾頓,他曾經在1993年的春夏男裝發布會上,將現場改為了露天鮮花集市,讓每個看秀的觀眾在閉幕後帶走一小束花,由此可見鮮花的力量,而他本人也非常喜歡花草,可以說給他提供了無數的靈感來源。

(參考資料:@LicorneUnique,《這位熱衷「拈花惹草」的翩翩公子,時尚界為何對他俯首稱臣?》)

無獨有偶,香奈兒創始人加布里埃·香奈兒一開始也是做手工的,以獨到匠心,手工製作,而聞名。

(實話說,自從國際上一些所謂奢侈品牌涉嫌辱華後,我對這些奢侈品牌感覺再也不是以前的感受了。)

但加布里埃·香奈兒跟很多奢侈品牌一樣,他們創立最初,一定是堅持美而創造美,這種美,一般都是越自然而發自於內心,追求純美之感,而顯得十分珍貴。

這才是美學意義。

(所以我個人感覺很多奢侈品牌,如今都被玩壞了:不知道他們創始人是否支持這些行為呢?令人非常不解。)

所以,其實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在某個圈子裡面,按照這類人的想法,進入所謂上流社會,尊貴的是什麼?

是階層嗎?

不是,尊貴的是你敢于堅持美而超越世俗的能力,一旦沒有這一層,你即便披金戴銀,又弄個項鍊掛上去,又有幾分珍貴呢?

終究虛假得很罷了。

結合我國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由此可見,如果《項鍊》女主懂得這個道理,而將其變成自己優勢,或許也不需要去借什麼「昂貴」的項鍊去提升自己身份了。

說白了,你不尊重自己,感覺必須用這種「外在」的東西去獲得他人的重視與注意,其實終究是徒然。

(「李白畫像」,圖片來自於網絡,感謝分享。)

二,項鍊到手,為何會丟失?

很多人關注點在,項鍊丟失了,然後《項鍊》女主開始正視現實生活,然後她跟其丈夫去找福雷斯蒂埃太太之前借給她項鍊那種款式,結果沒找到,後來的話,他們將自己家裡的錢,她丈夫的錢,拿來補上這筆債,甚至還借了高利貸……那麼為了還上這筆債,她與她的丈夫辛苦工作,而她也從一個容貌姣好,對「美好生活」充滿「嚮往」的人變成了一個對生活粗暴,現實的女人,十年後的她再遇到之前的朋友福雷斯蒂埃太太,她卻已經認不出她了。

而我們也是最後才知道,《項鍊》女主名字叫羅瓦賽爾太太,而她這時候才有勇氣跟對方說話,結果對方聽她自我介紹之後,這個福雷斯蒂埃太太才告訴她,那串項鍊是假的,頂多也就值五百法郎!

那麼,羅瓦賽爾太太和她丈夫為此,賠了多少錢呢?

三萬六千法郎!

(我查看了下知乎,按照上面的「說法」的話,500法郎那豈不是43500元的項鍊?這「高仿」鑽石項鍊其實也滿貴的,但36000法郎更貴,大概等於3132000元,差不多一個四萬樣子,一個三百多萬吧。
不過我總覺得,看這樣算的話,那羅瓦賽爾太太也不是太窮了,因為她跟她丈夫居然十年還上了這3132000元不止的錢,因為裡面是高利貸的。
十年可以賺到這三百萬以上,憑心而問,有幾個人?……但這幾百萬元買的真的鑽石項鍊,卻是「還」給了福雷斯蒂埃太太,而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高仿」鑽石項鍊也不過是43500元而已。
這是按照知乎那個答案的「算法」,懂的人說說?謝謝。)

你感慨生活的可笑的時候,為羅瓦賽爾太太感到悲哀,其人為自己虛榮而付出了代價。

很多人覺得,或者,這個羅瓦賽爾太太其實也算「改邪歸正」了,回歸到現實當中。

其實也不能不忽略的是,《項鍊》女主的丈夫,羅瓦賽爾遺產是一萬八千法郎(他父親留給他的),但是,他東拼西借,「跟這個人借一千法郎,跟那個人借五百,這兒借五個路易,那兒借三個。他簽了不少借約,應承了不少足以敗家的條件,而且和高利貸者以及種种放債圖利的人打交道。他葬送了他整個下半輩子的生活,不管能否償還,他就冒險亂簽借據。」……可以看出,承接了不少「人情」是真的,但很多你還不出錢,那可麻煩大了。

所以這個金錢的話,可不止是三萬六千法郎,除掉一萬八千法郎,只有一萬八千法郎而已,實際上需要償還的債務,因為在特定情況下,簽了很多超額的合約,高利貸等,人情債,這類,往往需要比原來所謂一萬八千法郎的借債,要還的多的多。

那麼在這種情況,你一旦違約,很有可能就面對很多方面的困境。

說句題外話,二戰後期,法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英國一樣,但在二次工業革命當中,落後於德美等國家,那他們不願意換掉國內的陳舊機器,借貸給外國也就是給外國放高利貸,這樣利潤可比換掉落後的生產機器,來的賺錢多了,因此,法國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國家」,而這個稱呼最早來自於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當然,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也就是說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俄國建立了蘇維埃統治,然後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不承認之前的所有的條約。其中就包括不承認欠法國的高利貸,所以這法國在俄國的投資全都虧了,儘管後面法國去干涉俄國革命,可是還是虧了。

(題外話,以及圖片參考資料:
多邊形的歷史,《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的法國,錢都投到哪了,為何會被俄國坑一次》)

而羅瓦賽爾太太,她與她丈夫,可不是列寧,有他「全部抵消」,「一概不承認」的勇氣,還是得老實乖乖「還帳」,這可以說是「現實裡面低了頭」,但也可以說是,乖乖還帳,對他們來說,可能是最好的「使命」:因為這讓原本虛榮的羅瓦賽爾太太進入到了還帳階段,而去面對生活,興許,對她來說,踏實也是一件好事。

對比一下包法利太太和包法利醫生,難道這種結局不更好嗎?……當然並不是貶低福樓拜或者抬高莫泊桑,反而可以說是莫泊桑在福樓拜經典的《包法利太太》名著警醒之下,給大家提供了另外一種生活的可能情況,無疑,也讓人看到了更多的現實。

所以作為福樓拜晚年得意弟子莫泊桑,的確不愧於「短篇小說之王」之一。

(居伊·德·莫泊桑)

因此,在《項鍊》整個事件當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

1,羅瓦賽爾太太與福雷斯蒂埃太太的塑料閨蜜情,也就是說,雖然後者借了項鍊給前者,然而一旦丟失,羅瓦賽爾太太是不敢告訴福雷斯蒂埃太太真相,可以看出,她是窘迫的,自卑的,不敢實言相告,說明本身她是「虛榮」的,然而也是有「自知之明」,所以只能算塑料閨蜜情,借倒是借了,但為什麼福雷斯蒂埃太太一開始沒有說明這個項鍊不怎麼值錢呢,說白了,福雷斯蒂埃太太也是虛榮的,如果是真正的閨蜜,會說清楚什麼情況,如果是真正的閨蜜,羅瓦賽爾太太也一早告訴她真相,而可以慢慢還錢了。

所以這裡面可以看出,階層的不同,羅瓦賽爾太太對待福雷斯蒂埃太太跟她自己對待所謂上流社會態度是一樣,更大程度上,屬於她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表面看似乎建立了一點「聯繫」,有了「關係」而可以「出風頭」,甚至有「進一步打算」,但實際上暴露出很多問題,因此只要這個關鍵的紐帶,福雷斯蒂埃太太借給她的「項鍊」一丟失,就出問題了。

而這個「丟失」是不是必然呢?……也許是的。

因為她本身不屬於這個世界,或者說,她沒有培養出這種意識,既不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信心,也缺乏自尊之美來自於坦然,更加不知道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種獨特化之美,以窮困情況借首飾而躋身於貴婦之中獲得滿足,實在也比較可笑,無異於拿著自己「短處」包裝之後,跟人家正常生活裡面稍微一點細節去比較,這多麼經不起考驗。

而「項鍊」丟失可以說是必然,一個平常不戴首飾的女人,她有她原本的階層(在這個資本主義國家裡),有她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那麼必然,不是屬於戴首飾而出現的一些行為習慣,那麼「項鍊」丟失就是必然了。

因此,從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看到:

其實無論美醜,或者家庭好壞,你還是要培養必要的審美信心。

哪怕你買不起真正的鑽石項鍊,你平價的,便宜的首飾買來,也可以裝扮自己,也仍然會有一點這方面的見解或者習慣,甚至生出真正的想法,好比香奈兒創始人一樣,她要是跟羅瓦賽爾太太一樣,她就創造不出「香奈兒」這個牌子。

(實話說,說到這裡,我越發為那些涉嫌辱華的國外奢侈品感到吃驚,每一種奢侈品牌幾乎都打著人性的角度,但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事情呢?
藝術而呈現商業的純粹,摻雜了其它的東西,這還是真正的商業,真正的藝術,真正的人性嗎?)

我倒是記得我之前看過有被網友說是「台灣第一名媛」孫芸芸的一個採訪,她說她會將珠寶放在一類,平價首飾放在一類,給自己女兒看。

(孫芸芸)

那麼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是未必珠寶才好看,很多平價首飾它設計新穎,獨到,甚至是珠寶也沒有的,那麼按照美學角度來說,這也很美,另外有的衣服配上平價首飾反而好看,有的珠寶配上去卻不好看,從這點而言,平價首飾依然可以實現讓人變美而去珠寶更重要作用,所以它也很珍貴;

二是很多人也用平價的首飾,這些人也足以成為朋友,此外你還要培養出在平價首飾當中的鑑別能力,辨別能力。

由此可見,錯的不是平價首飾或者珠寶賣的太貴,錯的是,一個人如果早有了一個審美習慣或者並不在意窮困也仍然堅持美的信心而擁有的行為習慣和方式,那麼後面「項鍊」丟失的機率則大大減小。

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項鍊」不丟失,會出現什麼情況?……羅瓦賽爾太太是實現她「進入上流社會」的一個機會,甚至找到契機,成為另外一個版本的「包法利夫人」嗎?

這麼一想,好像項鍊丟失也沒錯了,因為從一開始她要的虛榮,進入上流社會等,等人追求……很多都不是正常需求或者說通過正規方式和渠道而獲得,如果你要名利,你正常追求,可以,但採取了超乎於道德之外的東西去實現,那麼遲早是要出問題的。

而「項鍊」的丟失,也可以說是現實里的一個「警告」了。

2,項鍊本身的好壞與人的價值無關。

項鍊意味著什麼?

其實無論真假,它意味著每個人的追求,你追求的可能表面上看起來很貴,比如鑽石項鍊,但實際上它是假的,比如《項鍊》當中福雷斯蒂埃太太所說,它最多值500法郎,而實際上,羅瓦賽爾夫婦借了一萬八千法郎,再加上一萬八千羅瓦賽爾從父親那邊遺產來的一萬八千法郎,一起購買了看起來跟福雷斯蒂埃太太借給羅瓦賽爾太太看起來「一樣」的「鑽石項鍊」。

(圖片來源:好樂美飾,出處,「百科知識」,《仿莫桑鑽是什麼材質 | 鑽石的四大仿品曝光,買鑽石拒絕假貨》)

那麼,羅瓦賽爾太太為何會認為那串項鍊是真的嗎?

原因很簡單,因為她覺得福雷斯蒂埃太太有錢,因為她覺得她有錢,所以福雷斯蒂埃太太拿出來的,一定是真正的珠寶!

有錢人拿出來的,一定是真正珠寶嗎?

非珠寶不戴,平價首飾不行?

前面我已經舉例過孫芸芸教育女兒的例子,這種是讓她多方面審美。

但還有一種情況是,有錢人未必你以為的有錢人,對方也有可能用假貨。

所以無論是用平價首飾,還是故意包裝成正品去讓你感覺這個人很有錢,這個人對外感覺是有錢人,所以他/她拿出來,一定是真的……一旦你將自己歸類於某個階層,那麼你就失去了解這個人的價值和意義,因為你覺得對方屬於特定階層,而不去,也不敢了解,那麼最終,你會迷失在陷阱里。

迷失於名牌包包和首飾的人,往往也會因為前男友或者什麼人,送的是假貨,而憤怒不已,然而也有真正有感情的人,發現對象居然送假貨,而質疑對方人品,因此,「假貨」與「人品不好」,似乎扯上關係,貌似也是如此,因為我們反對虛假,反對虛偽,反對以此牟利,而見證生活的真實,而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我們想要真的。

(在愛情當中,另外一種情況是,不質疑對方人品,但質疑:他是真的愛我嗎?來源:品味視覺,《男友給女友買項鍊買個假貨,女友發現後狂吐槽!》,截圖是電視「愛情保衛戰」截圖。)

那麼,羅瓦賽爾太太為何會認為福雷斯蒂埃太太的「鑽石項鍊」一定是真的?

因為她很貴,因為她覺得福雷斯蒂埃太太很貴,這種「貴」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種階層上的「認可」或者嚮往,實際上,還有一種對自我人格的貶損,實話說,如果這個福雷斯蒂埃太太真的很貴,那麼這個人一定知道你的情況而為了讓你擺脫難堪,而告訴你所謂鑽石項鍊多少錢,等等,告訴你真相,而不是後面出現這種情況,十年後的相遇,早就改變了羅瓦賽爾太太的模樣,而那串「鑽石項鍊」是假的……甚至有一種,她在等著羅瓦賽爾太太的「洋相」出現的感覺。

當然,你不可否認福雷斯蒂埃太太是好意,但你不得不承認,實際上這兩人之間所謂朋友,也大略不過塑料閨蜜情。

好的地方在於,福雷斯蒂埃太太告訴了她真相,還顯得比較誠實,但估計,羅瓦賽爾太太是感覺備加「戳心」的。

那麼問題來了,是什麼讓人顯得貴?

在我之前看到很多一些網友放出來所謂奢侈品,實話說,真心沒什麼美感,然而一些人為什麼喜歡買呢?

很多網友評價:「幸虧我窮……只是我真的看不出來,哪裡美了!」,難道是因為仇富嗎?

並不是。

是因為的確也談不上什麼美感,然而打上這個所謂奢侈品的標籤,立馬「身價百倍」……因為奢侈品,而顯得自己也貴了。

這恰恰說明:你覺得自己不貴。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羅瓦賽爾太太執著於去購買真的鑽石項鍊去還她的塑料閨蜜,原因也很簡單:

在她看來,除了福雷斯蒂埃太太很貴,自己也值得被借這麼貴的……然而她也萬萬想不到,那原來是假的。

當然,500法郎對比三萬六千法郎,這是小數目了,但也並不是沒有錢的,說明即便是假的,但也是有人買的。

而購買了它的福雷斯蒂埃太太憑藉此,贏得了羅瓦賽爾太太一串真的「鑽石項鍊」,500法郎投資,而獲得三千六千法郎的回報,相當於72倍,回報,值了。

至於最後,福雷斯蒂埃太太為什麼選擇說出來呢?……很有可能,儘管她與羅瓦賽爾太太是塑料閨蜜情,但她願意借首飾,以及說出真相,說明這倒也是一個誠實的人。

當然也有市儈之處,起因是之前為了湊還那真的「鑽石項鍊」於是偽托項鍊「搭扣壞了」而去修,其實是在籌款買新的真正的鑽石項鍊還給她,而福雷斯蒂埃太太說,「你應該早點兒還我呀,因為我也許要戴呢。」,然而她並未打開盒子,可見,她實際上並不是那麼需要戴,其實還是顯得有優越感的。

當然,借東西要求還,著實算不上勢利,人家借給你,已經算是不錯的了,而你還晚了,對方說是急著戴,其實也並不是那麼著急,實際上看也不看,也可以看出,其人用意也並不是說急著想要對方還給自己,其實也急著想要撇清關係,因為項鍊在對方手裡,她不放心。

如果真的急著戴,肯定直接拿出來,看一看,說太好了,總算拿來了,自己等著戴……然而福雷斯蒂埃太太並不是這樣,所以可以看出她「市儈」的一面,具有優越感,優越感,儘管也有施捨的幫助,但實際上是帶有優越感,甚至隱瞞了一些真實的信息。

那麼這樣一來,也可以看出,實際上福雷斯蒂埃太太也並不是真正的有錢人,至少,在她專門買一個盒子是裝「鑽石項鍊」的行為看來,這個鑽石項鍊相當於一個高仿貨,山寨貨,又用這種專門盒子裝,可以看出,這個人也是比較虛榮的。

而她也的確借給了羅瓦賽爾太太那串項鍊,但她其實擔心對方不還的,故而說自己也要戴,但實際上看也不看,其輕蔑性,不屑性,可見一斑。

那麼,經此一事,或許羅瓦賽爾太太要重新評估福雷斯蒂埃太太的財力了,然而,她是否會問對方討回那串真正項鍊的差價呢?

還是說,從此,福雷斯蒂埃太太因為虧欠於她,因此打算作為補償,為她做點什麼?……後面會怎麼樣,莫泊桑的書里沒有說,給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容貌姣好的女人,因為虛榮,問朋友借項鍊結果丟失,結果項鍊是假的,但她和丈夫還債,最終用十年時光還上了購買真項鍊還給朋友的事實,而她,果然,經歷了人世風霜,不復從前,多麼痛的領悟。

所以說,到底是項鍊貴,還是人貴呢?

如果一個人是通過自己「固有印象」去判斷別人貴不貴,而將別人的一切認為是「貴」的或者「便宜」的,那麼一定有失水準。

只有以不分貴賤的心態對待一切人,一切事,而不走捷徑,勤勞致富,這才是永恆的話題。

如果總是想著通過一些所謂「貴」的方式或者手段去獲得什麼,結果往往會令人失望的。

因為所謂貴的背後,很有可能,有很多不能說出的故事。

想到此,我不由想到孟子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我心目中,孟子就是大哲學家,豈止是儒家,正氣浩然之君子!),我感慨多少人在名利當中迷失了自己,而去追求那一串假的「鑽石項鍊」,卻以真正的鑽石項鍊之代價,而付出自己的人生。

何其遺憾。

(圖片來自於網絡,感謝分享。)

最後感謝趙少侯老師的翻譯,莫泊桑《項鍊》這個版本,他的翻譯非常精鍊。很喜歡。感謝。

希望每個人能夠實現自己的「鑽石」人生而非迷信於外物而失去自我,付出更大的代價。

(翻譯家:趙少侯,圖片來自於網絡,感謝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95af4a11131408ac03085e48ffd821e.html



事實與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