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可不是哥舒翰帳下無名小卒,哥舒投降安祿山是硬傷

2023-07-20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高適可不是哥舒翰帳下無名小卒,哥舒投降安祿山是硬傷

本文作者:李嘯天

《長安三萬里》整體還不錯,但是犯了很多個歷史錯誤,本站陸續指出了一些,以正視聽。

這一次,來說說高適是如何崛起的,以及哥舒翰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

高適,可不是什麼「寒門逆襲」,而是妥妥的官宦子弟。他的爺爺 高偘(kǎn),戰功卓著,曾在討伐突厥時生擒突厥車鼻可汗。後來,又跟隨大唐鐵勒族大將 契苾何力討伐高句麗,於白水山擊敗高句麗餘部,並將增援的新羅兵擊敗。高偘為穩定唐朝北部和東北部邊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去世後諡號「威」,陪葬於乾陵,備受哀榮。

高偘生了三個兒子,全部為官,長子高崇德官拜沁會延三州刺史,次子高崇禮官至雲麾將軍行左衛率府中郎將,三子 高崇文官至韶州長史。

高適就是文的兒子。高適最後同樣官拜西川節度使、散騎常侍,他被後世稱為「高常侍」就源於最終的官階。

此外,高偘的父親、高適的太祖 高佑也官至隋朝左散騎常侍。這樣的一個家族,數代為官,誰敢說他是寒門子弟,誰敢說他出身卑微?

要賴也要賴 高崇文,在高適少年時便去世,沒有為高適留下豐厚的家底,導致高家這一支家道中落。高適長大後沒有享受到太多父親的紅利。

總之,高適不是 王維那種巨豪子弟,可以在長安城橫在走路的那種,但也不是窮苦百姓,而是家道有所中落的將門之後。而且 ,雖說家境不如當初,但他在渤海之外,還有宋城、淇上等數處產業,依舊是地主階層。

唐代制度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孫,可由門蔭入仕。根據祖父 的官位,高適是擁有門蔭特權的,但高適決心不走門蔭之路。二十歲時前往長安求取功名,沒有成功。只能寓居於梁、宋地區(今河南省商丘市),以耕釣為生。

但是,總在家窩著也不是事,這也不是高適想要的結果。

開元十八、十九年左右 (730-731),高適決定投筆從戎,北上邊疆。在燕、趙一帶遊歷期間,高適想去朔方節度副使信安王李褘、幽州節度使 張守珪幕中謀得一官半職,但始終未能如願。面對軍中隱瞞敗績、黑暗腐敗,高適無從干預,更無力改變,最後只能憤懣而歸。重新 寓居於梁宋之間。

不過,這次軍旅之行,還是讓高適寫下了《塞上》《燕歌行》《薊門五首》《送兵到薊北》等名作,已經開始擁有了詩名。

儘管尚未稱為大牛,但總算在詩歌江湖上掛的上號了。也因為於此,才有了資格與李白、杜甫同游梁宋,結下一段詩壇佳話。而這段同游,成為他們友誼的起點,也是《長安三萬里》一片創作的源泉。

但是!

前文已說過,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游,看起來很好,其實三人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相同。

對於李白來說,他已經名滿天下,成為當之無愧的詩壇領袖。杜甫與高適在他的眼裡只是後輩,是他的粉絲。與他們同游,不過是自己優哉游哉的同時,帶上了兩個粉絲作伴而已。對於杜甫與高適,李白是居高臨下的,是俯視的。

杜甫則將此行當成一生的榮耀,至死都懷念李白。

至於高適,那時候的他,不僅需要仰慕李白,連年齡比自己下的杜甫,都要仰視。在三人之間,他只是不起眼的小班跟。

而且,這次旅遊,也沒有給高適的仕途與寫作,帶來根本上的改觀。

所以,在高適的詩中,對於這次旅行的作品,對於李白與杜甫的懷念,並不多,幾乎沒有。

論才華,三人之間,肯定是李白>杜甫>高適。但是要論情商,三人之間的詩才,又恰恰反了過來,高適>杜甫>李白。

高適最終成了唐朝詩人中做官最大的那一個。而杜甫一度也是皇帝眼中的紅人,握有話語權,只是說錯話被貶。李白在朝廷眼裡則不過是一個花瓶而已,毫無權謀,甚至還因站錯了隊差點被殺。

所以,當高適發現自己委身於李褘、張守珪手下毫無出頭之時時,就果斷抽身而出,寧願回家種田也絕不苟且。

只要情商足夠高,該來的機會總會來的。只是對高適來說,時間晚了點。但該來的終究要來。

752年,已經 49歲的高適終於遇到了自己的幸運星,那就是河西節度使 哥舒翰。對於高適這樣的人來說,有才華又有情商,一旦逮到機遇,一定會爆發的。現在,他就要爆發了。

哥舒翰,他是少數民族,屬於 西突厥突騎施人。就像上面提到的鐵勒族大將 契苾何力一樣, 契苾是複姓,何力是名字。哥舒翰,複姓哥舒,名叫翰。還有安祿山,也是少數民族,是粟特人。不過,安祿山這個名字看著像漢族人名字,不是複姓,其實他原名叫 軋犖山,一看就是少族民族。大唐用了這麼多少數民族將領領軍,還是很有大國氣象的。

大唐到了唐玄宗時,整體已進入承平時代,成名的武將日見稀少。而哥舒翰,正是那個時期最具名望的大唐武將代表。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首《哥舒歌》就是時人歌頌他的偉績的詩作。哥舒翰最大的成就是抵抗了吐蕃第一次進犯大唐時取得,在青海 石堡大勝吐蕃軍隊,使得吐蕃多年不敢侵犯大唐。

吐蕃第二次進犯大唐時,兵分兩路,一路是南路,從四川一線入侵唐域。負責在西川一路防禦的大將正是高適,結果高適消極抵抗,喪失大片領土。唐代宗不得已派 嚴武入蜀,取代高適。唐軍也在嚴武的整肅下,取得了對吐蕃的勝利。

吐蕃的另外一路,是從青海甘肅一帶的西路直奔長安。結果,擔任大唐驃騎大將軍的 程元振,也就是《長安三萬里》里那個程監軍程公公,他收到前線雪花一樣的戰報,結果扣著不發,不給皇帝看。等到吐蕃大軍即將兵臨城下了,皇帝才恍然大悟。終於發現程元振誤國,進而割了他的職。

看吧,程元振沒有跑到高適那裡去做監軍,他倆對於吐蕃軍隊,都是誤國的罪人。

當然,這是後話。這個第二次吐蕃進軍大唐時,高適已經崛起了。

高適的崛起,是 安祿山起兵時候的事。

安祿山禍起范陽,兵髮長安,大唐有名望的大將鑒於 封常清、高仙芝先後戰敗,無人可用。

哥舒翰當時正在生病,被迫被啟用,帶兵抵禦安祿山大軍。哥舒翰的策略是堅守 潼關,阻擋安祿山大軍進犯長安。而且,依靠這個策略,哥舒翰在潼關打敗了安祿山的兒子 安慶緒率領的大軍。嚴重動搖了安祿山的軍心,甚至讓安祿山後悔起兵,想回到幽州去固守。

而且,哥舒翰也不是消極抵抗,他是積極守,因為他有病在身,也沒法攻出去,實在不方便。與他配合的 郭子儀、李光弼,郭李統帥另一路大軍,負責攻,他們的實力自不必說,攻城略地,打得安祿山嗷嗷亂叫。

如果,說的是如果,如果哥舒翰與郭子儀這樣配合著打下去,安史之亂應該很快就鎮壓下去了。

可是!

可是禍起蕭牆。大奸臣 楊國忠開始作妖了。

原本,安祿山起兵的理由就是要清君側,他說他的目標只是楊國忠。而潼關就在長安邊上,哥舒翰屯了大軍在那裡。楊國忠感到害怕了。

更何況,哥舒翰的部將也勸哥舒,說乾脆進京殺了楊國忠,這樣安祿山就沒有了起兵的理由了,動亂或許可以不戰而平。哥舒翰動過心思,但是最終沒有執行。可是,這個計劃卻泄露了出去,被楊國忠知道了。這可把他嚇個半死。

於是,楊國忠開始向唐玄宗進讒言,說既然安祿山會反,那麼誰又能保證哥舒翰不會反呢?而且,哥舒翰帶了那麼大的軍隊,就在長安邊上,他要是反了,那長安城必然不保。現在,哥舒翰只死守,不進不退,這可是一個巨大的隱患。

驚弓之鳥的唐玄宗一聽,覺得楊國忠說的有道理。於是,下旨命令哥舒翰主動出擊,兵出潼關,主動攻擊安祿山軍隊。

結果,在唐玄宗的再三催逼下,哥舒翰不敢抗旨不尊,被迫帶病痛哭著出關,直擊安祿山軍。

結果,20萬唐軍,中了安祿山大家的伏擊,一戰而潰,最終20萬隻剩下了8000殘兵敗將,近乎全軍覆沒。然後,被叛徒出賣,哥舒翰被手下人綁了,送到了安祿山面前。

讓人不可接受的是,在安祿山的冷嘲熱諷中,哥舒翰居然選擇了投降,並表示願意去勸說李光弼也來投降,氣節一敗塗地。

晚節不保的哥舒翰,投降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次年,就被安慶緒殺死了。

再說說高適。

高適得到哥舒翰的認可後,被哥舒收攏在軍中,擔任 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

《長安三萬里》中說高適只是哥舒翰帳下的八品小官,人小言微,無法改變哥舒的軍情。實際上,話只說對了一半,掌書記的確在品級上只是八品,級別很小。但是實際上起到的作用,可非同小可,幾乎可以類似於機要秘書,在軍中的話語權極其大。

潼關中,哥舒翰被俘,但高適卻意外脫身而去。

潼關失守後,唐玄宗便嚇得趕緊跑出了長安, 西逃入蜀。高適一路狂追,追上了唐玄宗,並向他報告潼關兵敗失陷詳情。結果唐玄宗不僅沒有治罪於他,反而覺得他能一路追來,是大大的忠臣,於是他為諫議大夫。

高適一生的高光時刻至此開始。

聰明的高適,在發現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存在分歧時,又果斷投靠李亨,再次受到重用。等李亨即位,成為肅宗皇帝時,高適繼續漲官,一路官拜節度使,成為正一品的大員,這就不說了。

以上歷史,《長安三萬里》里講了一部分,但是又講的不對。就此訂正這麼多。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號、頭條號、企鵝號、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