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觀看紀錄片《大俠胡金銓》,無限感慨,人們對於大師是不會忘的,而且是會懷念的,他始終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對象。
央視曾評價胡金銓:他是將日光與劍光進行交叉剪輯的影像巨匠、是中國明代歷史的著名電影作者、是用詩意和禪學書寫中國武俠世界的一代宗師!
在他一系列的作品中,《俠女》最負盛名,不僅因為在1975年獲得夏納國際電影節綜合技術獎,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
更重要的是影片的創新和質量,是它率先衝出國界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
01、鏡頭·別出心裁的代入體驗
電影一開始,便是以顧省齋為核心的視角的。
他在整部片子裡,更像一台行走的攝影機——片中人物之間發生的(幾乎)所有事件,他都或多或少,直接或者間接地有了解到。
因此,我們可以猜想到「愛好獵奇」這個獨有的屬性,是為了讓「他」更合理地承載「代入觀眾」這一功能而專門設置的。
這一設定區別於大多數電影直接用鏡頭拍攝的方式,不但能讓人迅速被代入到整個故事世界中的同時,忘記這是一部電影!還利於代入後人們的思緒和靈魂隨著顧省齋一起融入到故事當中。
就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人為之嘆服!比現在千篇一律的鏡頭直突突地告訴觀眾「這拍得就是『戲』」的觀看體驗竟不知好上了多少倍。
02.「敘事」與「劇情」相輔相成的大成之作
胡金銓一向會將電影里的「空間」(比如客棧、廊庭、竹林、山谷等室內室外的空間)設置得極為豐富,譬如:1967年的《龍門客棧》——僅用一座客棧就生動詮釋出了江湖中的波詭雲譎和血雨腥風。
而胡金銓四年磨一劍的《俠女》,在室內、室外空間的設置這方面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得到了質地提升!
而且還多出了幾分莫測的寫意味道——泛青的天、淺白的雲和迎著朝陽、披著晚霞為包括但不限於人類在內的渺小生靈遮蔽風霜提供掩護的大山,還有供人洗去風塵的同時又照盡了千人千面之下的複雜人心的綠水青湖等……共同構成了電影中白天的「室外空間」。
而與之對應的是——暗淡的星、孤懸的月和靜默的山川,還有野蠻生長的荒草與蘆葦等……共同構成的黑夜裡的「室外空間」。
而不論白天還是夜裡,始終都保持著彼此獨特的氛圍一成不變的人為建築物諸如:深山裡的古剎、荒涼破敗的靖擄屯堡、冷酷無情的大明監獄、森嚴冰冷的廟堂宮殿、狹小破舊的民宿民宅等……則共同構成了電影中的「室內空間」。
正因成功設置了如此優秀的「電影空間」,為電影的「敘事」提供了既賞心悅目,又令人感到真實可信的敘事(環境)基礎,才會使一幕幕富有戲劇色彩與充滿哲學意境的橋段最終成為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
比如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便屬「俠女楊慧貞夜會顧郎」了——而傳統中國美學的特點,是對美作符號化的寫意描繪。故此,「寓情於景」跟「以景言情」的手法,也都是常見的。
因此,在這部片中這樣的例子幾乎隨處可見,不勝枚舉。而像鴻雁傳書、丁香結愁、梅花高潔、翠竹堅韌,鐵馬秋風杏花春雨等等……優美的詩詞歌賦都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美」的隱喻。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而片中的蘆葦即是蒹葭。
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小顧一見花好月圓夜,蘆葦掩映中有一艷如桃李,冷如霜雪的女子,一人挨著淒冷的夜風,獨坐於孤亭之下撫琴彈唱著李白的《月下獨酌》——立刻被拿捏住了躁動的心兒~
然而,「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的意思具體到此情此景的人物身上便不可能是長相廝守、永結同心之類……反而是:「我楊慧貞雖然看不上你,但是一向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這回是為了報你母親對我母女的接濟之恩,我才不能不舍了我的名節。所以請你明白:事成之後,我便與你老死不相往來!」
而後逐一的空間敘事,或者說鏡頭語言便是雷雨陣陣(寓意:雲雨之情)、雨後睡蓮(寓意:喜結連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製造意境拍好「俠女楊慧貞夜會顧郎」這一段經典戲份,胡金銓可是生生等蘆葦長高了才開拍的……
03.人物·刻畫得生動鮮活
片中三位主角的故事線設置得十分完整——從懸疑探秘,到黨爭惡鬥,終至「活佛引渡」……全篇始終是在一個虛實相接的氛圍中完成了「從此岸到彼岸」即——由一個個分散的個體,到群體的政治鬥爭,再到歷經生死後,塵歸塵、土歸土,各自有各自的歸宿的一系列過程的。
故事線之顧省齋(石雋飾)——影片開篇便用足夠的篇幅交代了他是因為受到嗜好獵奇的天性驅使到靖擄屯堡一探究竟時才和女主楊慧貞開始交集。
而他在見到了楊慧貞後,便又對其身世來歷多了份好奇……繼而,在這份新生好奇的驅使下不斷尾隨女主而意外獲得了女主的邀約。
而後在兩人做過一夜夫妻後,他對楊慧貞不斷糾纏的情節也充足地展現出了他貪色的一面。
然而,這顧省齋一角的作用除了前文中提到的——他就如同是一台「人形攝影機」讓觀眾的代入感倍增外,在片中還是個典型的「儒生代表」。
因此,母親對他耳提面命幾多遍:「你啊你!窮得娶不上媳婦,卻整日不思仕途!」他卻能充耳不聞地念叨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不過,看一個人到底什麼樣不只得聽其言,還得看其行。
儘管他嘴上說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以此表達著這個世道配不上自己的大才的情緒……但如果將影片一開始上演的他在畫館和歐陽年對視時表現出畏懼的情節聯繫起來,就可看出他實際上並不夠格說這句話。只是有可能連他自己都還沒有察覺到這一點罷了。
而這種矛盾性始終在他身上貫穿全片——在(影片中後段)他指揮打贏靖擄屯堡保衛戰後,一路走來,一路顯擺……上一秒還在大笑著為自己的機關妙計而得意洋洋,可誰知一看到楊漣的牌位,他竟立刻被嚇得魂飛膽喪、精神失常。
在後面一個人時似乎是意志堅定地在尋找楊慧貞……可當他被北鎮撫使的人圍住,而楊慧貞和石將軍二人為了救他父子(他和懷抱里的男嬰)現身與北鎮撫使的人搏殺之時,他便立刻撤到遠處觀戰,甚至消失不見了……這段情節展示的是顧省齋作為一個凡夫俗子的自私和膽怯。
故事線之楊慧貞(徐楓飾)——從她一開始出場的背景(靖擄屯堡)上便可對她的落魄一目了然,從她第一次見到顧省齋冷若冰霜的神情就看得出對他的無感。
而這便為後面她因顧母對她說出了希望兒子娶妻生子延續香火的執念而「毅然犧牲自己的名節為顧生子,以報其恩的俠義之舉」做足了鋪墊!
影片至此才終於配得上「俠女」之名了!而片中初看會讓人感到有些突兀私會的情節,也是因此而順理成章的。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她在之後選擇獨自承受懷孕生子的辛苦並不是嫌棄顧家母子,反而恰恰是為顧家母子免受她這個欽犯之身的連累。
可以說她的身上處處都體現著俠義精神。——因為有了足夠的情節,所以才能使得俠女的人設當之無愧!
故事線之慧圓大師(喬宏飾)——他是一位內有菩薩心腸,外有霹靂手段的高僧。
身為佛家代表的他,遵循因果報應、崇尚佛法無邊,始終以普度眾生為己任。
但在他與許顯純(韓英傑飾)的對話中除了闡明佛門普度眾生的理念,也透露出了對黨爭的是非曲直了如指掌的信息。
這就讓觀眾對於他的俗世身份有了準確判斷的大致範圍,以此不難推想他很有可能也曾是東林黨中的一員,或者是其後裔。
這就給了觀眾他兩次搭救楊慧貞一行人的兩個充分的理由:一是為普度眾生。二是他自身俗念未盡。
是的,因為他的俗念未盡,才會幹涉俗世事端,以了卻自身因果,達至圓滿境界。
影片以充分的情節,將一介三分才氣、七分慾望的儒生,一個俠骨柔腸、無怨無悔的俠女,一位俗念未盡,卻慈悲為懷的高僧清晰完整地一一呈現給了觀眾。
而在《俠女》這部影片的後面,關於佛教哲思的無聲展示部分……雖然也令多數觀眾(尤其是)在首次觀看當中摸不著頭腦。但這才是胡金銓之於本片的玄機。至於這個答案是什麼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而且,這部電影的(英文名A Touch of Zen,)意譯則是:「一縷禪機」~——作為片名,或許,它真的比「俠女」更為貼切。
04.畫面·無可臨摹的電影畫作
自幼習文作畫的胡金銓,一生熱愛拍攝意境深遠而唯美的武俠片。
他作品的藝術價值極高!對此,他有著異常執著的主觀追求——白日青天、閒雲擱淺;黑夜漫漫、情意綿綿的鏡頭無不印證了這一點。
而《俠女》這部電影光是片頭就用了三分鐘的空鏡以展示:荒涼的古堡、茂密的竹林、大漠中的邊塞、深山裡的古剎……還有靖擄屯堡周遭一片荒涼頹敗的景物……每一幀都拍得出神入化(「如詩如畫」已經不足以形容。)!
對於禪意的描繪和烘托,比如:因為片中的慧圓大師是位自帶佛光的高僧,所以胡金銓運用了更多光影來營造氛圍。因此,拍他的戲份常常就需要等到效果最理想的光影。其中有一次,胡金銓足足等了7天才終於等到!
05.無以再現的竹林驚鴻·無法複製的經典一刻,成為華語影史上永恆的傳說
全片,屬徐楓、白鷹等四人在竹林里激戰的場面太過經典!
俠女曼妙的身姿翩若驚鴻,宛如游龍!致使《俠女》順利獲得了夏納國際電影節綜合技術獎。
而據胡金銓介紹,他在重新剪輯這部影片時首次創新性地嘗試「以短鏡頭畫面的快速銜接來推演劇情」的手法,從而營造出了在螺旋空間中飛躍的視覺臨場感——俠女飛身上樹而後俯衝向下的鏡頭,在當時可謂技驚四座!該片還因此獲得「中國武俠第一刀」的美譽。
此外,片中的竹林、斗笠俠客、勢力迫害、輕功、射箭、野外拍攝等……「新武俠」元素均是《俠女》開創的。
06.傳承發展中華文化神韻
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將中國傳統中諸多文化要素(哲學、歷史、戲劇、繪畫、舞蹈等)在傳統文化的背景與邏輯之下澆築成了獨一無二的中華審美範例!
深刻影響了兩岸三地眾多電影人——如徐楓、石雋、韓英傑、洪金寶、吳明才等人。
張藝謀、徐克、李安等知名導演後來都是照著胡金銓的武俠電影先一樣一樣將裡面的關鍵要素湊齊了,然後再把自己所領悟到的胡金銓的部分創作理念與部分寫意精髓與之一同融鑄進自己的電影里的。
而今著名的「國際章」,更是曾兩度穿梭於「那片似曾相識的竹林間」,將胡金銓電影中的俠女形象,分別具象成了《臥虎藏龍》中的「玉嬌龍」和《十面埋伏》中的「小妹」。
外界一直稱胡導是武俠大師,但他說自己是古裝動作片導演,懷念電影大師胡金銓。(撰文:懿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