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林黛玉的詩詞太淒切了,這難道是曹雪芹的心聲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紅樓夢》林黛玉的詩詞太淒切了,這難道是曹雪芹的心聲

詩詞是《紅樓夢》中用來渲染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和描述性的文字結合在一起,才產生了這一經典作品。曹雪芹用天才一樣的筆觸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詩一樣的女子——林黛玉,從林黛玉的筆中,又誕生出了許許多多的詩詞,她在自己短暫的一生中,用詩詞表達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和多愁善感。

林黛玉出生在一個世襲侯爵的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十分懂得孝順父母,但是由於母親早逝,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往外婆家生活,這種寄人籬下的日子導致了黛玉十分敏感又自尊心特彆強,同時又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的性格特點,這從她的大量詩詞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來。

黛玉還是一個典型的叛逆者的形象,從小生活在良好家庭的她被嬌慣長大,自身就有一種優越感,後來慢慢發展成為特彆強的自尊心。但是在進入賈府之後,在那裡的每一個人都長有一雙富貴眼,林黛玉究其根本也只是依靠著不太穩定的親戚關係而在賈府得到一席之地的「不正經主子」。

隨著林黛玉的一天天長大,她在聽了別人的言論包括自己的認識之後,越發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但是自尊心特彆強的她又不願意去承認這一事實,她不甘於去接受和面對這樣的命運,所以林黛玉極力捍衛著自己的尊嚴和愛情,用自己瘦小的身軀為自己撐起了一片天空,她用血淚寫出了一篇篇詩詞,這在她的《葬花吟》和《五美吟》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

如在《葬花吟》一詩中,整體來講,這首詩並沒有一味地哀傷幽怨,其中也寄託了對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的慨嘆和自我認知。「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二句就寄託了黛玉對現世的不滿和對人世炎涼的氣憤。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二句表達出對長期以來以極其冷酷的面貌對待自己的現實的一種控訴,「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棹陷渠溝」二句則表現出當現實的處境與自己所幻想的世界相違背的時候,自身所堅持的不與之同流合污的骨氣和宣言。

一首《葬花吟》寫出了林黛玉孤傲和不服輸的強硬一面,也寫出了其與這個污濁的現實決裂的豪邁氣概,但也同時為其人生困境埋下了內在伏筆。

同時,黛玉身上還體現出自怨自艾與多愁善感的特質。黛玉雖然出生於大家庭,但是林家已經開始衰微,自幼就失去母親的林黛玉缺少了很多的母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缺少了對禮教婦道的學習,雖然父親為其請來了私塾先生,但是由於林黛玉身體自幼多病,所以對她也是疏於管教。

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林黛玉就好像走了封建社會陰影的一個漏洞,形成了愛憎分明和我行我素的品格;這樣的品格在很多種情況下是很難計較得失的,但是她又要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所以在這樣的矛盾之下,林黛玉身上就出現了自怨自艾和多愁善感的氣質特點。

如在《葬花吟》中,林黛玉寫道:「花謝花飛花漫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從作者的這首詩中,能夠感受到黛玉在預感自己愛情的不幸時,所表現出的掙扎、摧殘和痛苦。諸如此類的還有《秋窗風雨夕》《桃花行》等。

值得注意的是,黛玉和寶釵都寫過《柳絮詞》。黛玉寫道:「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隊成球。飄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這首詞整體的感覺幽怨悱惻、悽美纏綿,每一句都是在借著「柳絮」抒寫自己的內心愁苦、身世的飄零以及破碎的愛情。

而在寶釵的《柳絮詞》里卻表現的是另一種人生的韻味:「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團蝶陣亂紛紛。幾曾隨流水,豈必委芳塵。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雲。」這首詞與黛玉所作的詞風格迥然不同,完全表現了沉醉於春意里的盎然情緒,也和寶釵工於心計、熱衷於功名利祿的本質是一致的。

但封建傳統看重的是寶釵這樣有著正規封建傳統教育的女子,寶釵本身又是一個會周全、會心計的女子,雖然寶玉在情感上一再歸屬於黛玉,但是為了維護封建家族的利益,封建家族是不會允許「寶黛之戀」的成功。

事實上對於寶玉婚姻擇偶的選擇,就是關係到整個家族興衰的嚴峻選擇。所以在此情形下,黛玉作為有叛逆思想而又無權無勢的女子,只能是封建家族與封建社會的犧牲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8a4dc4fa2ac2d117f77eef298b5b4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