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近期文娛熱點事件評析

2022-05-24     傳媒大眼

原標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近期文娛熱點事件評析

近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對部分文娛、傳媒領域熱點事件和作品進行了表揚和批評,CMNC-傳媒大眼綜合如下。

來源CMNC-傳媒大眼綜合

紅榜

優秀現實題材劇揚帆「出海」

《人民日報》(2022年05月19日第20版)

從上世紀《三國演義》走紅東南亞,到《媳婦的美好時代》在坦尚尼亞熱播,從《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作為「國禮」亮相外交舞台,到《山海情》《外交風雲》《在一起》《超越》跨越山海引發共鳴,作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媒介,電視劇在中華文化走出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精品現實題材電視劇「出海」又「出圈」,成為展示中國巨變的生動窗口、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樑紐帶。

《瞬間中國》:唱響新時代勞動者之歌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8日15版

圍繞「刻畫奮鬥者群像,書寫新時代成就」這一創作主旨,《瞬間中國》「五一」特別節目讓一縱一橫兩條敘事肌理有機交融:「一縱」是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偉業,讓小日子在緊隨時代足音的奮鬥實幹中實現了大升級;「一橫」是無論天南地北,中華民族大家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用智慧和汗水繪出新時代的嶄新畫卷。可以說,節目以大地為琴,讓奮鬥撥弦,唱響了一曲新時代的勞動者之歌。

一代青春一代兵——簡評《特戰榮耀》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1日13版)

一代青春一代兵,在《特戰榮耀》里諸多小分隊作戰場景中,從環境設計、單兵動作、景物特效、觀察視角、戰鬥場面,都可以明顯看出本劇帶有鮮明的戰爭網絡遊戲的特點。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今天的青少年不會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用粗糙的木製玩具槍來玩「打仗」了。新世紀以來,國內外開發的網絡戰爭遊戲,從「二戰」戰例、反恐模擬到太空作戰應有盡有。《特戰榮耀》與《王者榮耀》等,是有相通之處的。網生代戰爭遊戲愛好者、多層次的「軍迷」,對軍旅題材電視劇的接受方式、觀看興味以及評說口徑在升級換代。

家庭劇的現實鏡像

《光明日報》(2022年05月11日13版)

家庭劇「真實性」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著眼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對社會公共議題或家庭熱點話題進行深入挖掘呈現,是此類題材創作的基本共識。為觀眾提供真實的共情和感悟,也是這些作品追求的目標。如今,創作者和受眾對「真實性」的理解比以往更加開放靈活,使我們審視一部作品的線索更加多元。如何理解一部家庭劇所反映的現實問題,這是內化於《親愛的小孩》創作之中的關鍵思路,也是該劇熱播背後留給行業和觀眾的思考。

文化類節目:漸進、漸悟、漸成

2022年05月04日07版)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加以傳承和弘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要立足中華文化寶庫選取題材,更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今年以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2022中國詩詞大會》、上海東方衛視《斯文江南》、浙江衛視《萬里走單騎》、廣東衛視《技驚四座》等節目以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豐富的節目形式樣態,為廣大觀眾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河南衛視、浙江衛視在春分、清明等節氣節點推出中國二十四節氣主題系列節目,展現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進一步提升節氣文化熱度。

黑榜

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網絡環境(縱橫)

《人民日報》( 2022年05月13日第05版)

隨著網絡直播的出現,直播打賞成為一些未成年人支持偶像藝人、網紅主播的方式。諸如「小學生打賞主播花掉家長多年積蓄」等事件,不斷引發社會關注。未成年人打賞在加劇網絡沉迷的同時,還可能滋生拜金、虛榮等心理,扭曲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固然有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自控力較差、父母教育缺位等因素,一些網絡平台存在的漏洞和誘導行為也是重要原因。當僅憑藉簡訊驗證即可完成資金支付,「打賞榜單」「直播PK」等成為吸引打賞的重要手段,螢幕前的一些未成年人容易被誘導,盲目參與直播打賞。

母親題材影視劇:老媽也要有新貌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3日02版)

近年來,文藝作品越來越多地表達著對「母職」問題的反思,也在不同程度上開拓「母親」形象的新可能性。創新手法一,類型融合。創新手法二,角色反轉。創新手法三,細節加持。 影視劇向來被認為是時代背景、社會心理的某種映射,其對「母親」的塑造恰恰反映了「對時代的反思和對人性的探索」。「母親」是一個複雜的概念,需用心盡情地刻畫,避免為她貼上符號化的標籤。 

對「躺賺神器」不能躺平對待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7日02版)

當下,在一些電商平台和網站廣告連結中,出現了不少「躺賺神器」的宣傳,聲稱「不用任何資金,沒有任何門檻,只要你購買了這份賺錢秘籍,僅需一部手機,就可以輕鬆實現『睡後收入』」。「躺賺神器」類手機應用因所涉人群之廣、所藏風險之大而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筆者認為,當前最有力也有效的應對之策當是將這類手機應用納入監管,完善相關制度,既要保證用戶權益獲取,也要規範開發者引流行為。

用好「宅流量」 警惕「宅陷阱」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19日03版)

從流量平台看,如何實現用戶增長和深度觸達,成為很多企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中長期的「宅生活」是一種典型消費場景,為流量的場景化觸達提供了一條「集約之路」,有助於減少用戶損耗,提升用戶轉化效率,從而實現流量增長。有專家曾指出,從最初的消費需求,到工作需求、娛樂需求和更深層次的個性化需求,「宅經濟」發展層次不斷演變。 在「宅」的大名目下,各平台早已利用優勢資源,劃分出工作、學習、健身、社交、娛樂、興趣養成、能力培訓等細分場景,並著力培養用戶新的流量使用習慣。

讓謠言蠱惑人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28日02版)

謠言並不需要證據,公眾輿論的根據經常是印象而不是事實。當某一事件已經成為公眾的心理事件,此時又沒有真實信息的補給,謠言就出場了。等到謠言成為滿天飛絮的時候,再有真相出現,為時已晚。也就是說,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跑遍了半個世界。卡斯·桑斯坦認為,謠言的傳播是由社會「流瀑效應」和「群體極化」導致的。所謂社會「流瀑效應」,就是我們認識的大多數人都相信一則謠言,我們就很容易相信那則謠言。我們接受他人的信念,是因為自己對此缺乏相關信息。特別是當我們對某則謠言的內容一無所知時,就更容易相信它。

註:資料摘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88c0f7d1bccb258060f185fc85590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