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歲孩子的教育重點:美育和體育

2019-09-19     父母圈

前言:作者廖佳玲原是大學老師,兒子出生後開始接受專業的兒童教育培訓。近年來致力於「全人發展」的兒童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兒童英語教學實踐等工作。本文節選自作者著作《童年保衛戰》。

在六歲前的階段,良善的種子在孩子的生命里生根發芽;7~12歲的階段,除了繼續讓良善的小苗茁壯成長以外,家長們應將教育的重點放在為孩子的生命裝備「美」的元素。教育的環境里除了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善的以外,重點還放在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美的。

美的環境包括:成人從容優雅平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具有美感的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以及具有美感的學習內容。只有當成人具備從容優雅平和積極的生活態度後,他才能夠用心地讓孩子生活的環境變得舒適優雅美好,才能讓與孩子在一起的生活充滿藝術的美感。

「這個世界是美的」的觀念,能讓孩子一生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情,讓孩子成年後知道該如何維護並創造一個更美的世界,而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壞世界。

01

通過心靈來學習

7~12歲的孩子,感官發育趨於完善,此階段孩子生命力的重點集中在「心靈」的發展層面,各種情緒和情感都會在這個階段淋漓盡致地展現。六歲前孩子的情感基本只處於兩極狀態:高興或不高興。

7~12歲孩子就會覺知更細化的情緒和情感,如愛、喜悅、悲傷、憤怒、害怕、受挫、失望、焦慮、尷尬、嫉妒、羞愧,等等。情緒和情感都是生命的組成部分,伴隨生命的每一天。情緒和情感沒有好與壞之分,它們就是孩子當下最真實的感受。

心平氣和地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和情感,允許孩子去體驗這些情緒和情感,鼓勵孩子釋放這些情緒和情感,而不是否定、指責或堵住孩子當下的感受,對孩子的心靈健康非常重要。

在我們的文化里,很多時候,當孩子表現出生氣、憤怒、悲傷、痛苦、哭泣等負面情緒時,孩子受到的常常是指責或否定。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成年人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情感而造成許多心理問題的根本所在——因為他從來就沒有機會學習去體驗和表達這些情緒和情感。

孩子憤怒了就是憤怒了,他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們的這種感受,而不是「你不可以憤怒,有什麼好憤怒的,憤怒不好」。孩子摔痛了也需要成人理解他們的疼痛,而不是「不痛不痛,不哭不哭」。

心靈除了是情緒情感的載體以外,它還是思考、意志的載體。對於此階段的孩子來說,思考和意志力是通過四肢的具體工作來形成的,是通過按照簡潔清晰的工作程序來完成實際的工作任務來形成的,而不是通過安靜地坐在那裡演算數學題,或通過記憶大量的抽象知識來形成的。

所以,在此階段,大量運動四肢的工作,比如家務、手工、木工、園藝、建築、繪畫、樂器演奏等活動,對孩子的思考和意志力的形成非常重要。

02

通過藝術來學習

藝術是直擊心靈的力量,是滋養心靈最好的營養,是美的化身。為了配合孩子此階段生命發展的需求,讓孩子開展大量的藝術活動非常重要。所以目前主流學校里那些被稱為「副科」的學習內容,才是更符合此階段孩子需求的。語文和數學的學習都應通過很藝術化的形式呈現給孩子,而不應通過枯燥呆板的文字和說教塞給孩子。

故事、詩歌、話劇、繪畫、泥塑、音樂、樂器演奏、舞蹈等一切藝術形式,可以讓孩子的心靈充分感知人類的各種細膩情感和情緒,而且藝術的美和韻律感讓孩子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保護,為青春期所需的大量生命力儲備能量。

02

大量的身體活動

六歲前的階段里,孩子通過各種感官及大小肌肉的運動發展自己的身體,7~12歲的孩子需要通過大量的身體運動來合理引導身體里旺盛的力量,強健身體。所以,大量的體育活動、團隊遊戲、奔跑等力量型運動,是這個階段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

而如今主流學校里的孩子們從早到晚除了體育課以外,其餘時間都因為所謂的「安全」問題而被限制在狹小的教室里,回家後也要被作業限制在書桌前,嚴重違背此階段孩子生命發展的內在需求。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們呈現出一種普遍的生命狀態:沒有活力、沒有朝氣、沒有陽光!

大量枯燥機械的學習內容、極少的身體活動,怎麼能夠滋養心靈散發出生命的陽光和活力來呢?

(END)

首頁回復您感興趣的教育關鍵詞

我們將做不定期選題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種讚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88MSG0BJleJMoPMHdi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