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 :55個中華老字號被「摘牌」的警示

2023-11-16     吉林日報

原標題:人民日報評論 :55個中華老字號被「摘牌」的警示

近日,商務部等5部門對中華老字號進行了覆核,將長期經營不善甚至已經破產、註銷、倒閉,或者喪失老字號註冊商標所有權、使用權的55個品牌,移出中華老字號名錄。消息一出,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關注,有人感慨惋惜,也有網友說「早該如此」。

不同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些老字號面臨的尷尬處境。有人說,老字號的優勢在於「老」,劣勢也在於「老」。「老」,一方面意味著多年積澱打磨了工藝、塑造了品牌、積累了聲譽,另一方面也意味著,相較年輕品牌,解決觀念陳舊、機制落後、顧客流失等問題更為迫切。隨著市場發展,產品供給越來越豐富,消費者的需求日趨多樣化、個性化。當長板不再突出、短板日漸顯現,一些老字號的發展步入了十字路口。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規律。此次覆核,對不同經營、發展狀況的品牌分別作出移出名錄、限期整改、保留中華老字號稱號等決定。這一順應市場規律的舉措,有利於確保中華老字號「金字招牌」的成色。同時,「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也是對企業的一種警示: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並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面對市場的變化和新興品牌的衝擊,踟躕不前或是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註定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甚至會被市場淘汰。如何跟上市場發展節奏,交出消費者滿意的答卷,是每個老字號企業在發展道路上都必須回答好的課題。

消費市場瞬息萬變,但也有一條不變的準繩,消費者滿意是最高目標。針對想要吃得更健康的需求,研發低糖低脂的新口味;面對需求愈發個性化,推出跨界聯名的定製包裝;著眼消費習慣和渠道發生的變化,積極觸網直播帶貨……近年來,不少老字號發力新零售,在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進行創新,推動品牌年輕化,成功探索出轉型之路。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中華老字號企業營業收入已超過2022年全年水平,發展勢頭良好。今年「雙11」購物節開啟當天,有85個國貨品牌一開賣,銷售額就破億元。市場的反饋證明了,瞄準消費者的新需求,守正創新發展,就能把老字號的招牌越擦越亮。

作為我國工商業發展歷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老字號既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也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老字號與歷史文化資源聯動促進品牌消費的通知》提出,「充分發揮老字號在促進消費持續恢復、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抓住國潮興起的機遇,充分挖掘、活化利用文化資源,用以賦能產品質量和服務,老字號品牌才能培育更多消費新熱點,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厚植競爭優勢,贏得發展未來。

變則通,通則久。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立足優勢鍛長板、與時俱進補短板,堅守匠心品質、創新產品服務、提升質量水平,實現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統一,老字號企業定能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綻放新魅力。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8360987fe19c86271940363d18612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