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全球合伙人成鑫:從全球化企業的中國機遇到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機遇 | 硬氪·消費科技品牌全球化大會

2024-01-04     36氪

原標題:貝恩全球合伙人成鑫:從全球化企業的中國機遇到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機遇 | 硬氪·消費科技品牌全球化大會

12月27日,36氪·硬氪在深圳前海召開了消費科技品牌全球化大會。本次大會邀請了行業大量一線品牌、投資機構、科技公司、專家學者,共設立13個主題演講、3個圓桌。主題涉及線下渠道搭建、產品力打造、品牌啟動、用戶互動、硬體供應鏈管理等等。

當日,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華區高科技業務主席成鑫先生進行了 的主題分享,以下為演講內容:

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成鑫

非常感謝36氪和前海國際人才港的邀請,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從全球化企業的中國機遇到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機遇》。

貝恩作為諮詢機構在中國深耕了30餘年,主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幫助跨國企業在中國有更好的發展;第二,幫助中國企業有更好的成長,尤其是近年來在全球化市場有所作為。而我本人主要是負責高科技產品,包括一些高端製造領域,有幸在此過程中跟客戶一起見證了這個過程,所以今天我就分享一些我們過去的感悟,和大家一起討論。

我們先看全球化的中國機遇。

過去的七到八年,中國業務在跨國公司全球收入的占比在不斷提高,2022年排名前200的跨國公司的中國收入在全球的總收入中接近15%。我們往未來看,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貢獻引擎。但是過去幾年,經歷了國際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環境,包括疫情的影響,跨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產生了一些誤解,在信心上產生了一些動搖,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我們在此過程中,也希望全球化企業能夠對中國市場有重新的認識和重新的戰略定位,能夠抓住中國市場的機遇。

在此情況之下,我們提出了三個建議:

第一,再學習。其實中國市場過去5年,尤其是過去3年,經歷了疫情之後,整個市場動態和消費者的趨勢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轉變。購買的行為、品牌的偏好,包括產品使用的行為,這些方面都需要跨國企業對中國市場和消費者有重新的認識。尤其是能夠進一步進化跨國企業過去30年在中國已經有的品牌,包括渠道方面的經驗,需要結合中國市場的新的變化有一次新的升級,這方面我們叫再學習。

第二,再聯結。希望跨國公司的總部,跟他們的中國團隊,包括在中國的主要合作夥伴,繼續保持密切的關係。同時,能夠找到與中國的重要利益相關方持續的、建設性的交流機會和方式。

第三,再承諾。能夠更新對市場的認識,明確整個中國市場結構化的機遇,持續的加大投入,重視中國市場,來抓住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機會。

在這裡面,怎麼樣去做,才能真正做到再學習、再聯結、再承諾?我們總結了消費者洞察構建品牌策略的4D模型:一、為中國消費者設計,要越來越多、主動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產品,甚至更多的去投入和發展中國本地研發中心;二、在中國決策,中國本土的速度比全球的規模效應更加中國,也希望能夠及時調整運營模式,決策權下放給中國團隊;三、以中國速度來做交付,這很中國,不光是搶占中國市場的問題,也是進一步藉助中國供應鏈的優勢服務全球市場;四、中國業務進一步數字化,以中國業務的數字化去帶動整個企業、商業和運作模式的創新,甚至有可能去反哺全球整體業務模式的更新。中國是一個很好的試驗場,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數字化創新基地。這是我們提的,怎麼樣真正做到再學習、再聯結、再承諾。

下面想再談談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機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經歷了幾波走出去的大潮,現在所有走出去的企業面臨截然不同的外部環境,我覺得有4個方面:

第一,經濟與科技趨勢放緩,尤其是亮點的區域、亮點的行業比較少見,我們是這樣的情況下走出去。

第二,政治趨勢地緣競爭加劇,作為中國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一定是面臨著比其他國家企業全球化過程中更多的競爭。

第三,本土保護及ESG責任的觀念,尤其是主流已開發國家市場越來越明顯。在這些方面,中國企業的積累、經驗、意識都有一定的欠缺。

第四,黑天鵝衝擊事件頻繁發生,很多之前我們覺得二三十年一見的事件現在更加頻繁的發生,這對我們出海過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我想說的是,即使面臨外部環境諸多不確定因素,我們走出去的內驅力也足夠,主要有幾個方面:國內環境使得大家做國內業務的同時也積極尋找新的引擎,大家渴望走出去,通過走出去升級商業模式,尋找更多的的機會。當然,也有一個穩健經營的考慮,很多時候國際業務的開展有助於對沖原有國內業務的風險。

企業能力,我們已經走出去了30-40年,很多的能力,無論是國際市場的積累,還是國內市場的積累,中國經濟已經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以製造業為例,中國製造業的貢獻連續幾十年是第一位,中國有最大的工程師群體,中國有最大的專利申請的數量,中國有研發投入的資金,中國大市場的利益鏈之下,商業模式的創新、供應鏈速度都是走在全球企業的前列,這些方面都構成了中國企業走出去,在新的環境之下走出去的新的能力和非常好的準備。

在整個的背景之下,過去幾年我們也在看中國企業走出去有什麼樣的變化,主要是3個方面:新布局;新模式;新生態。

新的布局,我們過去常見的是和中國市場接近的發展中國家地區切入,現在越來越多的看到,大家比較主動來圍繞企業的整體戰略目標進行比較立體式的覆蓋,尤其是很多企業已經開始直面歐美已開發國家的市場。過去,我們以低價值的產品為主,現在通過自主品牌和技術來獲取比較強的可持續的海外獲利能力,這是比較大的變化。

新的模式,現在很多貿易出海,可能做一些海外併購,在一些研發、製造環境保留在國內。但是現在也越來越多看到,中國企業通過本地化的戰略結盟,甚至是綠地投資的方式,在海外布局更多產業鏈價值環節,包括研發、生產、銷售、運營等。

新的生態,過去出海很簡單,國內做遙控,通過數字化方式,國外做點狀的項目制的員工派駐,而現在中國企業比較體系化向海外輸送高質量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同時也吸納和包容海外人才的來源,打造了整體的國際化兼容並包的人才梯隊,中國企業在出海的模式上也有新的變化。

總結一下,過去這幾年看到中國企業出海的陷阱,有各個方面的,比如缺乏風險意識,缺乏長期視角,這導致很多戰略部署都有所變形,包括延長線思維,認為過去能夠成功的經驗,尤其是國內得不錯的經驗以為在海外能夠成立,另外是根據確定性的要素做決定,不確定性的因素很難進行考慮。這裡面也提到生搬硬套國內的戰術,建設品牌急功近利,缺乏性全球人才規劃,孤軍奮戰,未在當地建立生態和戰略聯盟,希望我們能夠通過聯盟生態的方式在海外走得更穩,包括在ESG的意識的欠缺,這是我們過去看到的大家經常犯的錯誤。

我們也提了一些可能突破的方向,我們叫「一謀、二破、三立」,戰略意圖要重新思考出海的目標,我們是為了達成什麼樣的目的。二破是破除之前的思維陷阱,破除之前決策慣性的思維。三立,強調中國企業的良好品牌形象,包括建立共贏的關係,以及全球化人才體系。這些方面,可能是值得大家借鑑的,未來避免誤區和陷阱需要重點著力的方面。

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

第一方面,基於消費者洞察的產品和品牌策略,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中國品牌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建立比較好的品牌形象有比較大的挑戰,這大家也清楚,首先是缺乏對海外用戶比較深刻的洞察和了解,包括中國消費者和海外潛在客群的區別,也包括對海外客群更深度的洞察,大家去東南亞,去印尼,印尼各個不同的島也可能是不同的市場,消費者都有不同的需求,包括印度、歐洲等,都是需要大家對當地消費者差異化的訴求有更深的洞察,基於洞察再去做一系列的動作。其次是在品牌內涵的構建上,我們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尤其是從品牌給消費者帶來的功能性的要素,比如情感、個人社會價值的要素,能夠有更好的進化和升級。在這些方面,我們在歐美市場,做得不足。還有缺乏長期主義的精神,很多時候我們做品牌建設,大家都是比較短期,比較動搖的,品牌建設在全球化市場裡有兩個鮮明特徵:一是先入為主,先立起來的歐美品牌有先發優勢;二是品牌本身跟原產國之間有強的綁定。這兩方面,中國企業都是處於明顯的下風,這是很客觀的現實。但是大家可以想,韓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在過去的十年二十年裡面經歷了一樣的過程,他們也是經過了一個長期的投入,在品牌、產品方面的構建,最後達到了突破。我想講的是,在國際化的品牌構建方面,我們要基於深刻的消費者洞察,豐富我們的品牌內涵,同時要堅持長期投入。

第二方面,我們出海之後,從外來戶到原住民的概念,這至少要提到兩個點,對我們在海外拓展有比較好的幫助:一是單打獨鬥對於我們能夠開拓的機遇是有比較好的拓展,我們之前面對的可獲得的市場和與生態合作結盟之後可獲得的市場,這些都是有比較大的擴展;二是從風險的角度,通過與當地夥伴的結盟能夠比較好的規避運營、經營、管理上面臨的風險。所以,我們也是建議,走出去的中國企業能越來越多從原住民的角度思考全球化的問題。

最後,總結一下,從中國企業全球化的角度,我們確實是從簡單的走出去到真正的國際化階段。現在,正好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無論是內部能力的準備,還是從外部的機遇的角度,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剛才講的「一謀、二破、三立」的角度規避過去的陷阱,我們能夠把握更好的全球化的機遇,做真正的有中國根基的全球化企業,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7c3494683b25c08dd04bb9a49b157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