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融資超50億美元,新蛋白迎來黃金十年,力矩中國如何布局

2022-04-13     35斗

原標題:去年全球融資超50億美元,新蛋白迎來黃金十年,力矩中國如何布局

受全球氣候變遷疊加疫情的影響,畜牧業及動物蛋白行業正面臨巨大挑戰,用植物如豆類和真菌、肉類替代品、細胞培養肉等替代動物蛋白,更加環保和友好地滿足消費者蛋白質需求正成為新潮流,吸引了投資機構的積極布局。

GFI數據顯示,全球新蛋白公司在2021年獲得了50億美元的公開投資,比2020年31億美元的融資額高出60%,是2019年10億美元融資額的5倍。實際上,自2010年以來,新蛋白公司已籌集了近111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其中超70%是在2020年疫情後籌集。

力矩中國新蛋白基金(以下簡稱「力矩中國」)來源於美國家族辦公室,創始人及團隊在全球新蛋白領域的綜合投資經驗超過15年時間,參與了全球80個新蛋白領域早期項目的投資。2019年布局進入中國,專注於國內新蛋白的早期投資與諮詢,參與投資了CellX、好食科技、新奇點、Avant Meats等11家新蛋白領域公司。

作為在新蛋白領域深耕多年的美元基金,力矩中國是如何投資布局的,35斗專訪了力矩中國的項目總監Lily。

(力矩中國項目總監Lily,受訪者供圖)

新蛋白創業者的賦能平台

與其他基金不同,力矩中國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新蛋白創業者的賦能平台,投資以外,會參與到團隊搭建、市場推廣、媒體宣傳等過程中去,匯聚各方資源,幫助創業者搭建生態。

這有賴於力矩中國團隊在新蛋白領域深耕多年的積累。Lily 介紹,創始人Nick Cooney及團隊具有超過15年的綜合投資經驗,參與了80個新蛋白領域早期項目的投資。Nick是新蛋白家族辦公室基金 New Crop Capital 的聯合創始人,也是全球最大的致力於發展新蛋白質領域的非政府組織 The Good Food Institute 的聯合創始人,他還曾與雀巢和賽百味等大型國際食品公司合作,幫助他們添加更多新蛋白食品,並積極推動美國新蛋白政策落地。

力矩中國團隊同樣在全球新蛋白領域紮根多年,團隊中不僅有別樣肉客(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皆食得(JUST)和Miyoko’s Kitchen等西方領先的植物肉、蛋、乳製品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也對亞洲和西方領先的細胞培養肉類和乳製品進行了早期投資,包括Upside Foods、Avant Meats和TurtleTree Labs。他們是第一批投資在國內植物基和細胞培養動物蛋白的中國內地以外的投資者。

在資金上,力矩中國標準投資金額為35萬至200萬人民幣,但被投公司後續有機會從力矩資本獲得高達3500萬人民幣的追加資金。「基金規模從力矩中國初始基金到力矩資本追加投資,換算成人民幣大概是2億。」Lily 稱。

力矩中國早期投資金額不大,但是力矩資本在全球積累了五六百個關注新蛋白行業的投資機構或個人,可以為項目提供融資幫助,更精準地找到合適的投資人。

此外,一些所謂的「公司」誕生於科研院校,一開始只有技術,力矩中國可以幫助尋找國外領先的食品科研人員,將技術轉化成產品,甚至去參與尋找合適的創始人,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幫助公司進一步成長。

Lily總結,「力矩中國會給予被投公司最大的支持和陪伴,致力於在中國打造低成本、高效、更健康的蛋白質市場。」

參與投資11家公司,從下游到上游逐漸覆蓋全產業鏈

目前,力矩中國共參與到11家公司的投資,包括植物基產品研發商好食科技、細胞培養肉技術及產品研發商CellX等,獨立投資了菌絲髮酵植物基產品研發商新奇點、植物雞肉研發商HaoFood等4家公司。

在具體投資方向上,力矩中國支持生產植物肉、蛋和乳製品的公司,通過細胞培養、發酵、改良農作物生產動物蛋白以及研發相關產品和技術的初創企業家和早期公司。未來,力矩中國將更加關注底層技術和蛋白質原料的創新,比如生物發酵、細胞培養、微藻發酵、菌絲髮酵等技術創新蛋白質原料。

判斷早期項目,力矩中國聚焦於未來的市場潛力有多大,投資策略以產品為主,關注是否存在創新技術、是否應用了國際上的尖端技術、能否提供更好的新蛋白解決方案、是否能把新的新蛋白原料帶到國內等要點。

據Lily觀察,從2020年開始,在國家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下,中國新蛋白市場發生了很多變化,很多原本投醫療、消費、TMT等方向的投資人都開始關注新蛋白,對行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個普遍現象是,這些從其他領域過來的投資人,思維習慣還停留在投消費的邏輯上,想要流量的快速增長和變現。但是農業是更長期主義的投資,回報周期和倍數不像消費的投資那麼樂觀和迅猛,投資人尤其需要轉變思維,正確評估風險。

Lily 認為,新蛋白領域的投資存在政策風險,比如部分新蛋白產品可能會涉及到轉基因技術,一些新興的食品原料國內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

此外,站在投資角度,新蛋白是長周期、高投入的投資。由於技術成熟度問題,商業化驗證可能至少需要一兩年時間,中間需要設備、技術、人才、市場教育、甚至立法政策上等的投入。關鍵在於,公司能不能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它走過商業化驗證的時間。

在退出方面,力矩中國專注影響力投資,堅持長期陪伴。Lily表示,在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投資人及消費者對行業的認知程度非常淺,力矩中國抱著教育市場的心態,準備打持久戰。但得益於政策、投資人及創業者的推動,市場的發展速度遠高於預期。

全球新蛋白市場迎來黃金十年,中國增速迅猛

談及為何選擇在2019年進入中國市場,Lily稱,歸根結底還是看好中國的市場潛力。

據聯合國數據統計,到2050年,全球肉類需求量將上漲50%之多。中國人口數量多,肉類消費量將進一步增加,預計在2020年至2029年這10年間,中國肉類產品的供給缺口總量將達到3800萬噸以上,難以僅依靠畜牧養殖業和肉製品加工生產去填補。

新蛋白可有效填補蛋白質需求缺口,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機遇。世界各地的初創企業已經開始通過細胞培養技術生產肉類、蛋和乳製品。羅蘭貝格近期報告更是直接指出,新蛋白市場將迎來黃金十年。中國作為蛋白質消費大國,新蛋白市場更具有想像力。

近些年一系列政策加持,也為行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2021年6月底,《植物基肉製品》團體標準開始正式實施,該標準對植物基肉製品定義、要求和指標等作出明確規定;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關於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規劃》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到了細胞培養肉、合成蛋奶油等,並將該類別列為國家下一個五年積極參與的領域。

在十三屆五中全會期間,總書記提到「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總書記提到的植物、微生物、動物和生物科技囊括了新蛋白產業的三大類別:植物蛋白、發酵蛋白和細胞培養蛋白,為我國未來蛋白質的多元化來源指明了方向。

Lily表示,「在國家政策方面,與其他國家是自下而上不同,中國是屬於自上而下,效果更加顯著。」

中國的新蛋白產業真正起步於2018-2019年間,相較於北美於2010年左右就興起的新蛋白熱潮起步較晚,但發展迅猛。過去五年,中國植物肉產業的增長率在一直穩定在13.5%至15.5%,遠高於GDP增長率。The Good Food Institute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植物肉產業的市場規模約為70億元,過去五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在14%左右。初創公司的成立速度也非常快,單單在2020年,新成立的新蛋白初創企業相較於2019年就增加了650%。

但是,國外的新蛋白市場發展領先了國內十幾年,時間差造成了中國的行業體量、技術成熟度、技術多元化、產品多元化及消費者接受度跟國外比都存在差距,國內新蛋白市場尚在萌芽中。

具體比較,國外生物發酵、合成生物學、細胞培養肉等技術在應用已經較為豐富,但國內這些技術較少被應用,更多的還是植物蛋白類公司;全球已經有了快100家細胞培養肉公司,但中國目前只有六七家;從產品多元化來看,國外有不同的肉類、即食產品、以及不同原料型的產品,國內主要以植物肉和植物奶為主;在消費習慣上,不比歐美等國家消費者有彈性素食的習慣,對新蛋白產品更加青睞,國內消費者的可持續意識、動物福利意識等還不夠強烈。

這也說明,國內新蛋白市場還存在大量創新機遇。在未來的黃金十年里,哪些公司會突出重圍,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7439f3778d03d05b55bcc7fdd4217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