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邁向沒有「大城市病」的千年之城

2023-07-05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雄安:邁向沒有「大城市病」的千年之城

文:趙秀池

雄安新區的建設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導和關懷下,正按照規劃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每天一個新面貌,向沒有「城市病」的未來之城邁進。

設立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對於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打造沒有「大城市病」的宜居宜業新城,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今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雄安新區時,對雄安新區的建設給予了高度肯定。

雄安新區得益於9年來的京津冀協調發展不斷推進,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卓有成效。雄安新區的建設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導和關懷下,正按照規劃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每天一個新面貌,向沒有「城市病」的未來之城邁進。

令人憧憬的、沒有「城市病」的雄安新區未來之城的規劃有如下幾個特點:

立足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

雄安新區立足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未來要把雄安新區打造成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範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創新發展示範區。

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初心。

雄安新區的立足點是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疏解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其初心。因此,雄安新區從規劃設計理念上,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核兩翼」之一翼,從產業、公共資源等全方位承接北京的疏解資源,既解決了北京的「大城市病」,又從生產、生活、生態角度出發,打造宜居宜業空間,形成一座高質量發展的沒有「大城市病」的新城。

綠色高效交通系統先行。

「大城市病」的表現之一是交通擁堵,為此,雄安新區的交通規劃堅持公交優先,綜合布局各類城市交通設施,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的順暢換乘和無縫銜接,打造便捷、安全、綠色、智能的交通體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綠色交通和公共運輸出行比例。構建了「公交+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模式,起步區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高達90%,公共運輸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

發展高端高新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產城融合、職住均衡才能把人才留下來。有產業人口的城市,有人口凈流入的城市,才能呈現一片勃勃生機。

雄安新區的產業定位為高端高新產業,通過承接著名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工程研究中心、高端醫療機構,銀行及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總部及分支機構、軟體和信息服務等領域的優勢企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生命健康、節能環保、高端新材料等領域的央企以及創新型民營企業、高成長性科技企業,支持中關村科技園在雄安新區設立分園區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起點布局高端高新產業,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提供職住均衡的居住空間。

雄安新區規劃設計中非常關注居住空間的優化布局。注意統籌居住和就業,促進職住均衡。職住均衡也才能從源頭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北京的交通擁堵問題就是由於職住分離造成,大部分人的住房在四環外,而工作崗位在四環以內,因此,早晚交通擁堵的潮汐現象非常嚴重。鑒於此,在雄安新區規劃設計中,指出要統籌生產與生活空間,鼓勵街區功能復合,落實職住平衡,實現居住與就業、服務混合均衡布局。

提供優質共享公共服務,打造優美自然的生態環境。

雄安新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優質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增強新區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通過構建建設「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全覆蓋、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絡;社區中心配置中學、醫療服務機構、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專項運動場地等設施,形成15分鐘生活圈;鄰里中心配置小學、社區活動中心、綜合運動場地、綜合商場、便民市場等設施,形成10分鐘生活圈;街坊中心配置幼兒園、24小時便利店、街頭綠地、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型健身場所、快遞貨物集散站等設施,形成5分鐘生活圈等,提供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雄安新區還注重城鄉融合,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設施。城郊農村共享城市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配套設施。

雄安新區優美自然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根據規劃,通過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工程,實施退耕還淀,淀區逐步恢復至360平方公里左右。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統籌引黃入冀補淀、上游水庫及本地非常規水資源,合理調控淀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

綠色智能的基礎設施,令人嚮往的宜居生活環境。

主城區按照綠色、智能、創新要求,推廣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採用先進環保節能材料和技術工藝,高質量建設現代化能源、通信、環衛、綜合管廊和智能基礎設施系統,高效利用城市地下空間,營造優質綠色市政環境,築牢綠色低碳城市基礎。

展望未來,沒有「大城市病」的雄安新區千年之城令人嚮往、令人憧憬!千年大計未來之城正向我們展開雙翅飛奔而來!

(作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京津冀房地產研究院院長教授)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6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71ed11c4e9d3ce7b9a0d1fa73e457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