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34歲的李先生3周前出現發熱、頭痛症狀。開始以為是感冒,自服感冒藥效果不明顯,他遂在社區以及外院輸液抗病毒、抗炎等藥物治療兩周,效果仍不理想:不僅反覆高熱,且還出現劇烈頭痛,伴有噁心、頻繁嘔吐、視物模糊、不能進食等,於是到湖南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內科三病區就診。
神經內科三病區主任黃曉松率領醫護團隊,積極完善相關各項檢查查找病因,進一步完善頭部核磁MRV、腰穿腦脊液等相關檢查,最終明確診斷為:靜脈竇血栓形成,經積極抗凝、抗感染、脫水降顱壓等對症支持治療,患者終於轉危為安。
李萍副主任醫師介紹,住院期間了解到,該患者3周前面部長出青春痘,自覺難看,特別是在危險三角區長了一顆很大的青春痘,局部紅腫明顯,反覆用手去擠,殊不知青春痘在危險三角區,隨意擠壓可能導致青春痘內的細菌進入靜脈竇顱內導致靜脈竇血栓形成,威脅生命。
黃曉松主任醫師解釋,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是一種少見腦血管病,約占腦血管病的 0.5%~3%。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病因和誘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感染、妊娠期、脫水、營養不良、免疫障礙、血液高凝等因素有關。好發於育齡期婦女、產婦、口服避孕藥女性、顱內感染患者、老年人,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非感染性多由於全身消耗性疾病(如晚期癌症、惡病質、脫水、低血壓、全身衰竭),妊娠產褥期,血液病(如嚴重貧血、真性紅細胞增多症、高凝狀態等),手術後及頭顱外傷性所致。
感染性靜脈竇血栓形成多由於感染直接侵犯顱內靜脈和靜脈竇引起,常以面部、鼻、頰、上頜部、眼、篩竇、蝶竇、乳突、中耳等部位的感染蔓延到靜脈竇。臨床症狀有顱內壓增高症和局灶症狀,表現為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視力障礙、發熱、癲癇、失語、肢體活動障礙等。頭部CT 及 MR 是首選的診斷手段,可幫助發現:血栓直接徵象;靜脈流空影消失;靜脈回流受阻繼發改變(靜脈性梗死、水腫、出血轉化、顱高壓、腦積水等)。
至於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治療方法,主要包括抗凝治療、溶栓或取栓治療,以及抗炎和針對病因以及脫水降顱壓、補液等對症支持治療,抗凝治療是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治療的核心手段。
目前血管內治療主要作為 CVT 患者臨床功能惡化時的補救治療措施,並非首選方案。隨著輔助檢查手段和治療方法的發展,目前靜脈竇血栓形成的預後得到明顯的改善。
黃曉松提醒廣大青春期青少年,青春期激素分泌旺盛長痘痘是常見的現象,但長在危險三角的痘痘切記不能隨意擠壓,有可能引起顱內感染以及靜脈竇血栓形成。
通訊員李萍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c686237ca9cf2e4d1a0f9e288d9e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