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克魯斯也救不了它,「政治正確」的好萊塢,正在毀掉自己?

2023-06-29     皮皮電影

原標題:湯姆克魯斯也救不了它,「政治正確」的好萊塢,正在毀掉自己?

好萊塢真的不行了?

這不是危言聳聽。

2023年只過了一半,但票房前10名的電影里,只有一部《速度與激情10》,票房達到了9.71億。

這個成績乍一看還可以,但縱向比較,就頹勢明顯了。

2009年,《速4》引進內地,票房只有2700萬;

2015年,《速7》的票房迅速飆升到24.23億,期間內地多項票房紀錄,被逐一打破;

2017年,《速8》的票房是26.7億;

2021年,《速9》製作成本達到了2億美金,票房卻滑落到了13.92億;

今年,《速10》的成本再次提升到了3.4億美金,但票房卻沒能突破10億大關,整個系列最後一點油水也被榨乾。

可以說,《速度與激情》系列就是好萊塢電影在內地市場的溫度計。

曾經《速8》一天破3億也不是什麼新聞,現在《速10》3天破了2億,片方就忙不迭地發海報慶祝。

背後折射的是好萊塢電影在內地集體失寵,如今這最後一塊遮羞布,也要被撕下來了。

《速10》的表面差強人意,但好歹還有一口氣在,至少還算「圖一樂電影」。

另一邊的漫威,可就沒這麼幸運了。

2019年《復仇者聯盟4》上映,在豪取45億票房的同時,也徹底終結了一個時代。

之後,以漫威為代表的超英電影,從頂點一瀉而下。

這些年《黑豹2》《蟻人3》《雷霆沙贊!眾神之怒》等全都遭到了冷落,沒有一部大賣。

你或許會說,這些電影粗製濫造,像流水線加工出來的劣質品,觀眾審美疲勞是正常的。

但有一些超英電影,明明口碑上佳,甚至拍出了深度,內地觀眾依舊不買帳。

比如豆瓣評分高達8.5分《銀河護衛隊3》,今年上映,票房6.04億;

比如新上映的《閃電俠》,豆瓣評分8.0分,最近上映5天,票房剛剛過億;

比如漫威動畫《蜘蛛俠:縱橫宇宙》,畫風極其酷炫,故事也很深刻,甚至還請來鹿晗唱片尾曲,豆瓣評分高達8.6分,上映後票房也才破3億。

馮小剛之前感嘆現在的電影「沒30億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但現在好萊塢超英電影的現實是憋個3億,都費老大勁兒了。

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超英電影在過去是主流,是一代人的情懷。

但疫情之後,情懷落幕,30+的觀眾已經不屑於再去電影院看這些似曾相識的人物和故事。

超英電影不論口碑如何,已經成了一場小眾的狂歡。

隕落的另一個標誌,是《阿凡達2》。

2010年,《阿凡達》上映時在全球引發觀影狂潮,直接推動了中國3D電影的發展。

10年時間,中國內地的3D螢幕數量,從800塊激增到了5萬塊,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本片當年也以13億+的票房拿到了內地票房年冠,隨後在全球狂卷28.47億美金,票房影史第一的寶座,一口氣坐到了現在。

很多人預言,就中國電影這個體量,就內地觀眾這個期待值,卡梅隆十年磨一劍的《阿凡達2》只要一上映,內地票房50億+起步。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阿凡達2》上映後,全球票房達到了23.16億美元(約合超過人民幣166億),成為影史第三。

但在中國內地的票房,只有16.97億。

即使這樣,它也是繼《復聯4》後最賣座的好萊塢電影了。

時代真的變了。

有人或許會說,《阿凡達2》受到疫情影響才會表現平平。

但別忘了,去年暑期的《獨行月球》大賣31.03億,今年春節檔的《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雙雙突破40億。

為啥國產片可以,好萊塢電影就不可以?

借用本山大叔的話說,沒能力就是沒能力,別總抱怨大環境。

卡梅隆被稱為「卡神」,是好萊塢的最後一張王牌。

當這張王牌都不好使了,更加證明了好萊塢真的不行了。

01、

「養狼計劃」,卻來了一群「洪水猛獸」

卡梅隆征服國人是上個世紀,那時候他就是好萊塢的代名詞。

90年代初,內地電影市場一片萎靡。

從1991年開始,內地影院觀影人次,連續三年「腰斬式下滑」。

數據最為直觀。

1993年的42億人次,對比1991年的144億人次,跌幅高達71%。

廣電部門痛定思痛,制定了「養狼計劃」。

每年由中影「精挑細選」,引進10部進口電影,用來刺激電影市場。

同時,票房分帳的形式,也開始在內地進行嘗試。

第一部吃螃蟹的電影,就是哈里森·福特主演的懸疑犯罪片,《亡命天涯》

《亡命天涯》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好萊塢商業片,全球奪取票房3.7億美元。

被引進內地時,已經是《亡命天涯》首映的15個月後。

但這樣一部「老片」,依舊在內地大殺四方。

北上廣等六大城市放映一周,觀影人次接近140萬,票房接近1200萬。

牛刀小試後,內地電影市場終於在1995年,等來了一部大爆款——

詹姆斯·卡梅隆和施瓦辛格合作的《真實的謊言》。

影片的各種身材畫面,以及大場面的動作戲,看得當時的觀眾,一愣一愣的。

而在票房上,《真實的謊言》也成功破億,讓世界看到了內地電影市場的潛力。

隨後,1998年4月,一部《鐵達尼號》,徹底引爆了內地電影市場。

3.6億票房,比第2名到第9名的票房總和加起來還要多。

短短几年裡,好萊塢電影不僅是「狼」,還成了「洪水猛獸」。

當第五代導演還沉迷在文藝片的宏大敘事時,卡梅隆、史匹柏等導演,已經將內地市場沖得七零八落。

02、

「防狼計劃」,分割出了「兩個十年」

好萊塢催化了內地電影市場的開放。

在此期間,成龍憑藉《紅番區》開啟了內地春節檔,馮小剛用馮氏喜劇夯實了賀歲片這個商業概念,張藝謀用《英雄》揭開了中國的大片時代。

之後的20年,就是內地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相愛相殺的過程。

一方面,新世紀初期,我們加入WTO,極度渴望與世界接軌,在電影方面對好萊塢大片的饑渴度達到了頂峰。

另一方面,國產片還在野蠻生長期,需要保護。

2004年,「國產保護月」應運而生,成了好萊塢進軍內地市場的緊箍咒,一直持續到了2017年。

大家對好萊塢電影的態度是「怕它來,又怕它不來」。

這種糾結的心態,一直伴隨著中國電影迅猛發展,成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情愫。

在21世紀頭10年,年度票房冠軍的寶座,國產片和好萊塢大片,幾乎五五開。

國產片想要贏得這場勝利,必須祭出《英雄》《無極》《功夫》這樣的商業大片,才足以抗衡好萊塢那邊的《變形金剛》《珍珠港》《2012》。

但是2010之後,情況發生了逆轉。

在過去的10多年裡,只有2011年和2014年的年度票房冠軍是好萊塢電影,其餘年份都被國產片包攬。

這些年冠電影中,類型多樣。

有《泰囧》這樣以小博大的喜劇片,有《戰狼2》這樣的英雄電影,有《哪吒》這樣的動畫片,還有《長津湖》這樣的戰爭片。

巧合的是,2011年和2014年那兩次冠軍旁落的年份,冠軍都被好萊塢的《變形金剛》系列拿走了。

「變形金剛」是一代人的情懷。

就像「好萊塢」一樣,這個詞兒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代表最先進、最權威、最精緻的電影技術。

無可比擬,不可撼動。

然而2017年,「國產保護月」消失的那年,昔日的堅冰也在溶解。

一方面是國產片的票房紀錄,不斷被刷新,各種類型的國產片,層出不窮。

《戰狼2》戰勝《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標誌著流量電影退出歷史舞台,國產片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大好局面。

另一方面,好萊塢大片也借著這股熱潮,攻城略地。

那幾年裡,漫威系列,速激系列,DC系列,侏羅紀系列,碟中諜系列,各種好萊塢IP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收割票房。

據統計僅2017年到2019年3年時間裡,就有22部進口片突破10億票房,而整個影史只有36部。

彼時的中國電影正在高速擴張時期,泥沙俱下,來者不拒,你好我好大家好。

蛋糕足夠大,誰都能分一杯羹,國產片和好萊塢大片並未產生摩擦。

03、

「拐點」被掩蓋了一次,沒能掩蓋第二次

但爆發期,總是短暫的。

紅利期結束後,賽道就會收緊,三年的疫情又加速了這一過程。

2019年,在最頂峰的時候,已經暗藏危機。

以當年春節檔為例,各種票補取消以後,電影票動輒大幾十,大家叫苦不迭,中國電影其實已經出現了拐點。

對於公眾來說,一個直接的感受就是,同樣的價錢,過去能看兩部電影,現在只夠看一部了。

國產片和好萊塢大片的摩擦,就此產生。

疫情的爆發某種程度上掩蓋了這一問題。

因為電影院都關門了,全球電影市場停擺,沒有選擇權,何來選擇?

但該來的還是會來。

在2022年春節檔,同樣的問題再次爆發。

電影票再次暴漲,普通場常規票價超過了50元,春節期間大家叫苦不迭,電影票太貴,看不起電影了。

這裡有個最鮮明的對比。

2021年的國慶檔,雖然《長津湖》平均票價已經達到35元,但還是怒斬57億+票房,觀影總人次1.24億。

按理說2022年的春節檔,續集《長津湖之水門橋》能更上一層樓。

但上映首日,影片平均票價就達到了57.4元,網友議論紛紛。

最後《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影總人次下滑至8252萬,總票房止步40億。

整個大盤的疲態,已經顯露。

當觀眾的消費習慣,被迫改變後,那些「可看可不看」的電影,就被果斷捨棄。

過去好萊塢電影不可取代,因為它的每個部分都高出國產電影一大截。

但現在,中國電影的腳步跟了上來,過去新鮮的元素變得可以取代,好萊塢電影慢慢被瓦解成破碎的瓦礫。

看視覺特效,我們有《流浪地球》;

看英雄主義,我們有《戰狼》系列;

看主旋律,我們有《長津湖》。

是同根同源的文化,更容易理解吸收,還是去跪舔夾槍帶棒的異源文化?觀眾已經用腳,做出了投票。

諷刺的是,就在6月9號,《變形金剛》最新系列上映了,目前票房僅有4.6億。

當年三次拿下年冠的大IP,現在已經無人問津,大家甚至連調侃的興趣,都沒有了。

好萊塢,這個昔日堅不可摧的變形金剛,已經銹跡斑斑。

04、

「政治正確」,正在毀掉好萊塢

當然,我們無需沾沾自喜,因為國產片這幾年什麼模樣,大家都很清楚。

大環境確實不好,好電影數量減少,觀眾走進電影院的慾望越來越低。

但即便如此,在爛片橫行的當下,還是會時不時湧現出一批優秀的國產片。

以今年的春節檔為例,《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等都是口碑極佳的影片,今年也被譽為「最強春節檔」。

之後的3月還有《保你平安》,4月有《宇宙探索編輯部》,5月有《長空之王》,6月有《消失的她》,7月有《八角籠中》,每個月你還是會找到一兩個走進電影院的理由的。

但是好萊塢那邊,在放飛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

他們已經無力再拍攝《教父》《指環王》這樣的史詩巨片,更不會鑽研《低俗小說》《穆赫蘭道》這樣的炫技之作,連《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勵志電影也難覓蹤影。

剩下的就是超英電影里的陳詞濫調。

節奏一樣,台詞一樣,主題一樣,特效也一樣,就像是CHAT GPT寫出來的東西,無趣至極。

更絕望的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東西,摻雜進好萊塢電影里,你還沒靠近就遠遠聞到那味兒了,立刻索然無味。

美國這幾年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日益嚴重。

為了轉移矛盾,他們大搞政治正確,將黑人權力和LGBT放進電影里。

違和彆扭,甚至引起觀影不適,明顯是矯枉過正,可他們依舊破罐子破摔。

過去好萊塢電影里,只是象徵性地放一些黑人演員做一些配角。

現在的好萊塢電影里,甚至連《小美人魚》都成了黑美人魚,嚴重到連美國人自己都看不下去,在網上瘋狂玩梗自黑。

日益加劇的「政治正確」,正在一步步毀掉好萊塢。

別看湯姆·克魯斯這些大腕兒,還在不停地拍系列大片。

但華麗的票房數字,只是好萊塢虛假繁榮的假象。

巨頭漫威DC救不了它,大導演「卡梅隆」們,也救不了它,巨星「湯姆克魯斯」們,更救不了它。

中國觀眾就更加欣賞不了這些政治正確了。

一座燈塔轟然倒塌,有人幸災樂禍,有人不禁唏噓,但這都阻止不了一個事實。

中國電影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票倉,未來很可能成為第一,總盯著好萊塢看沒有必要,做好自己才是最關鍵的。

就像成龍大哥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他剛去那裡曾感到不舒服。

好萊塢電影里的主角一拳能打死一個人,他要打十五拳才能打死,他因此被好萊塢看不上。

那就不做了,離開好萊塢,回歸華語市場。

現在時代變了,不是他求好萊塢,是好萊塢親自登門來找他。

哥倫比亞影業來找他拍《防彈特工》,成龍說可以,但你先拍一個動畫片《許願神龍》,對方乖乖照做。

好萊塢找他拍《英倫對決》,成龍說可以,007導演馬丁·坎貝爾專門從洛杉磯飛到北京來參加面試,成龍點頭通過了這部影片才開始拍攝。

今年好萊塢又求著成龍拍攝《尖峰時刻4》,導演直接從洛杉磯飛到沙特,彼時成龍正在參加紅海電影節,抽空和導演談成了這次合作。

自己底氣足了,外人自會找上門來。

同樣的例子還有吳京。

吳京當年別說混不了好萊塢了,在港圈裡也是萬年小弟。

但是他拍攝《戰狼》《流浪地球》《長津湖》成了之後,好萊塢聞著味兒就來了。

找他拍《巨齒鯊2》,還是雙男主戲,吳京和傑森·斯坦森平番。

吳京的口氣也很硬,他說自己並不是想去好萊塢發展,只是想學習好萊塢怪獸片的拍攝方法,這就叫做「師夷長技以制夷」。

有句話說得好,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我們常說國際影響力,其實說來說去,基本盤還是在國內。

過去我們的演員,明明在國內咖位很高,非要跑去好萊塢電影里低三下四演個龍套,甚至連表演的幾乎都沒有,紅毯上蹭一蹭都覺得無限榮光。

其實都是虛名,越是這麼做越讓人瞧不起

現在網際網路發達了,信息差沒有了,大家都明牌了,遊戲規則反而變簡單了。

你把國內的盤子做大了,某種程度上就是擁有了國際影響力。

所以說,屬於好萊塢的時代已經過去。

世界電影整體在倒退,好萊塢的話語權也在逐年崩塌。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應該更務實一點,有時候停在原地等一等時機,也是一種進步。

後疫情時代的轉機還未到來,我們一起熬過這個寒冬。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c370bd421f68043343a1bffc1464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