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流行的「屁股針」,為什麼消失了?

2023-10-21     科普中國

原標題:小時候流行的「屁股針」,為什麼消失了?

說到打針,不知道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往屁股上打針」還是「往胳膊上打針」呢?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朋友來說,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給屁股上來一針吧。

而現在,似乎很少打屁股針了。最近,關於「屁股針為什麼消失了?」在微博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小時候打的屁股針真的消失了嗎?這要從屁股針是什麼說起了。

屁股針是什麼?

我們所說的屁股針,其實是一種肌肉注射的方式,是指把藥物注射到肌肉組織中。除了肌肉注射,常見的還有靜脈注射、皮下注射、皮內注射,這些注射方式分別適合不同類型的場景。

1

皮內注射

一般我們在做「皮試」時候用的就是這種注射方法。醫生會把針頭貼在靠近皮膚表面的地方往裡打藥。這是因為,注射點非常靠近身體表面,如果身體出現反應,比較容易觀察到。

看著都疼的做「皮試」,圖片來源:wikimedia

2

皮下注射

最常見的就是注射胰島素了。胰島素之類的大分子蛋白質不適合口服,需要通過注射的方式給藥,而皮下注射相對於靜脈注射、肌肉注射要簡單一些,不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也能進行,對於需要長期注射的胰島素,選這種注射方式就很合適。

皮下注射區域,圖片來源:wikimedia

3

靜脈注射

靜脈注射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把藥物注射到靜脈里。我們所說的吊水、打點滴就屬於靜脈注射。這種注射方式的好處是,直接將藥物注射到血液里,藥物不容易被肝臟之類的器官代謝掉,而且能最快地被送往全身。需要讓藥物快速起作用時候,醫生就會選擇這種方式。

靜脈注射,圖片來源:wikimedia

4

肌肉注射

和靜脈注射一樣,肌肉注射也能避免藥物被肝臟代謝。而和靜脈注射相比,肌肉注射的藥物會更緩慢地讓藥物發揮作用。在注射很多種類的疫苗以及對血管刺激可能比較大的藥物的時候,往往會採用這種注射方式。

而屁股部位肌肉很「厚實」,自然也就成了肌肉注射的「優秀候選區域」之一。除此之外,大腿外側(股直肌),還有胳膊上的三角肌等地方,也都是肌肉注射的「候選區」。

肌肉注射,圖片來源:wikimedia

不過對於屁股針,很多人可能還會有一些「童年陰影」。似乎屁股針打起來比打「胳膊針」更痛一些,這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打屁股針那麼疼?

首先,這可能跟我們小時候對疼痛的忍耐度低一些以及對打針的心理恐懼有關。但除此之外,確實有幾個客觀因素,讓屁股針格外疼。

1

變鈍的針頭

對於 50、60 後人群來說,疼痛可能源自於重複使用的「鈍針頭」。

在醫療條件還不發達的時候,很多地方的醫院、門診用的還不是一次性針頭,而是經過消毒之後重複使用的針頭。比如下面這種「針頭消毒器」就是用來消毒針頭的。

針頭消毒器,圖源:商品截圖

雖然按理說重複使用一段時間後需要對針頭再磨平,但針頭經過反覆使用後上面難免會有一些「小毛刺」,不用親身體驗,光是想像一下這樣的針頭扎進肉里就已經開始疼了。

2

「扎得深」

在醫療條件改善之後,雖然「鈍針頭」的問題解決了,但為了避開屁股上厚厚的脂肪層,屁股針往往扎得很深,往往需要扎進肉里 2~3 厘米。針頭造成的傷口深,也會增加疼痛感。

3

「抽吸」

在過去打屁股針的時候,醫護人員可能會遵循一個操作,在注射前先進行抽吸,確保針頭沒有扎到血管(否則就變成靜脈注射了)。

2015 年的一項綜述就指出,相比於扎進去直接注射,抽吸這個動作會引起更多的疼痛。目前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等機構也認為,在肌肉注射的區域,並沒有大血管,沒有必要在注射時進行抽吸。但不管怎樣,抽吸也可能是我們小時候覺得屁股針「疼的要命」的罪魁禍首之一。

屁股針消失了嗎?

那為什麼現在屁股針越來越少了呢?屁股針真的消失了嗎?

先說答案:其實屁股針並沒有消失,但需要使用到屁股針的場景變少了。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隨著現代藥物的發展,能夠口服起效的藥物,比如各種青黴素衍生物等比之前多了,既然能夠吃藥解決問題,誰還願意去挨一針呢?

而且對於成年人來說,大部分給藥量不是特別大的疫苗,也可以通過胳膊針(三角肌注射)完成,就沒有必要去脫褲子打針了。

另外,2006 年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打屁股針的效果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隨著肥胖問題的日益加重,人們的皮下脂肪層厚度隨之增加,這給打屁股針帶來了麻煩。研究統計了 50 位患者打屁股針的效果,發現只有 16 個人進行了真的肌肉注射,另外 34 個人進行的實際上是皮下注射(注入了脂肪層),這可能會讓需要肌肉注射的疫苗失效。

此外,不規範的屁股針注射還有可能會導致坐骨神經損傷。

綜合這些原因,屁股針才越來越少了。但對於一些給藥量很大的肌肉注射類藥物,可能還得依靠屁股針,讓它發揮功效。

參考文獻

[1] Usach, I., Martinez, R., Festini, T., & Peris, J. E. (2019).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Drugs: Literature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Pain Sensation at the Injection Site. Advances in therapy, 36(11), 2986–2996. https://doi.org/10.1007/s12325-019-01101-6

[2] Wright JC, Burgess DJ (29 January 2012). Long acting injections and implants. Springer. p. 114. ISBN 978-1-4614-0554-2.

[3] Sisson H. Aspirating during the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procedur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J Clin Nurs. 2015 Sep;24(17-18):2368-75. doi: 10.1111/jocn.12824. Epub 2015 Apr 14. PMID: 25871949.

[4] Chan V O, Colville J, Persaud T, et al. Intramuscular injections into the buttocks: are they truly intramuscular?[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6, 58(3): 480-484.

[5] Zuckerman J. N. (2000). The importance of injecting vaccines into muscle. Different patients need different needle size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21(7271), 1237–1238. https://doi.org/10.1136/bmj.321.7271.1237

策劃製作

作者丨科學邊角料 科普創作團隊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林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96555bb083518e9c5bda304e214b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