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一位「生命教練」

2023-09-30     ELLE世界時裝之苑

原標題:​抑鬱、焦慮的時候,你可能需要一位「生命教練」

在這個後疫情的時代,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人們的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但信息爆炸的社會也讓真正的「健康常識」變得撲朔迷離。到底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健康建議,哪些又是為了博眼球的噱頭?

跟著ELLE全新健康專欄「健康新知」,我們一起去探訪那些大健康領域的「踐行者」,從她們的故事中,重新審視健康的定義,獲得關於健康的「新知識」。

如今,當我們說起健康,指的並不單純是身體健康,在越來越多的人遭受到「心理亞健康」狀態困擾的時候,是否能有更有效的方法教會人們辨識這些不良情緒以及有害的思維模式,從而讓人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如今高強度、快節奏的現代生活?

在我國,大約有9000萬抑鬱症患者,關聯近3億家庭人口,而因為大眾對於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了解尚不普遍,恥於就診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真實的患者或有可能遠高於這個數據。

在這個時代,隨著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所有人的身心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抑鬱症、狂躁症、雙相情感障礙、神經官能失調……患病人數在逐年增多,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如何能更好地管理身心健康?我們特別邀請到音昱水中天的生命教練(life coach)Grace zhu博士,與大家一起來分享,讓身心協調的健康法則。

life coach 生命教練:

生命教練的本職是保持一個平等的態度,關心一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困擾,不管是學業、事業、親密關係、原生家庭、職業發展等等跟生命成長有關的任何問題。生命教練只關注你想要達成的目標,並將它定為雙方共同的目標,並在諮詢的過程中,幫助你看到你的潛力、資源、障礙,一起制定出你願意的一個行動計劃。

「一個人能不能他幸福成功,快樂的生活和對社會對周圍有幫助,他能過這麼一個生活取決於什麼,不取決於外面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身上,而是說取決於他對發生的事情他是如何去感知的。他是如何對這件事情去下結論的,定義這到底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事情和如何去應對的。但這個能力每個人是不同的。」

抑鬱症通常會有哪些表現?

現代人的話,大部分的能量都放在頭腦層面上,實際上很多人跟他的身體的感受是脫節的。很多人是不喜歡負面情緒的,他把負面情緒隔離掉,不去感受的,所以身心全都是割裂的。很多人每天生活都已經用盡全力了,他更不會去想心靈層面的事情,所以本來應該相輔相成的身心靈三個層面,最終都變成了非常割裂的狀態。

大部分的抑鬱症通常都會表現出「災難性思維」,會誇大一件事情的負面影響。

比如說我曾經接觸到的一個大學生,他在大一的時候發現他選的專業他不喜歡,然後情緒非常不好,就說換專業,換專業本來換的好好的,然後他會覺得我換了專業以後,我比我的同學們就晚了一年了,那這樣的話,畢業我也會比別人家晚,工作也會別人晚,我等於是永遠就落在別人的後面,這就是誇大事情的負面影響,叫災難性思維,這是抑鬱症非常主要的成因。

還有一個表現是「消極預期」,就是想到將來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往壞的結果想。比如說會想,「那我試了也沒用,我試了肯定都會失敗的,我出去見人也沒用,沒有人會喜歡我的」,全都是這樣的一個消極想法。然後就是自我歸因,存在負面的自我認知,認為「我就是一個沒用的人,我就是個失敗的人,我從小我做什麼都不行。」當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他就會產生一個反應模式,有可能就是「OK,那我躺平吧,我乾脆關起來,我誰也不見吧;或者既然我已經是個廢人,那就別再試了,每次試都是更加證明我就是一個失敗的人。」

在臨床上,我們也會有一些指標來確診抑鬱症,比如他在一天的大多數時候他都覺得情緒低落;以前感興趣的事情現在也不再感興趣;進食障礙,暴食、厭食、體重減輕;有睡眠障礙,一般來說都是失眠比較多;同時還會覺得煩躁、疲勞,甚至覺得無意義感,無價值感,內疚,厭世,還有社會能力的喪失,不能上班,不能上學等等。

「災難性思維」、「消極預期」、「負面的自我認知」,這些都是一種自動化思維,自動化思維就是他不是故意這樣,但是就是習慣性的。他每次一想到一個事情都是災難化的,只往負面想,而且不光是往負面想,他會想的結果非常的放大,非常的誇張,這是一個自動化思維,就是它自己就冒出來的,所以我們要訓練它去識別和去糾正,也就是反駁他的這個災難化的思維。

大眾對於抑鬱症都有哪些誤解?

有一些誤區在親子關係中比較常見。比如說我們有時候常會碰到,家長的控制欲太強了,給孩子定了很多目標,期望值很高,孩子總也達不到。然後孩子就從開始的焦慮逐漸變成抑鬱,而家長並沒有覺察到自己的問題,還是不停地逼孩子,最後沒招了就把孩子拉到醫院去,一查抑鬱症,家長就死心了,不用再逼了,但實際上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當一個孩子被確診為抑鬱症的時候,反而給了家長一個藉口,家長會覺得「這是個病,不歸我管,跟我沒什麼關係,也跟我跟孩子的相處模式沒關係。他現在是個病人了,反正吃藥就好了。」這會導致情況越來越惡化,真正的病因在於家長的不作為,但很多家長沒辦法意識到這一點。

還有一個誤區是,被貼上抑鬱症的標籤之後,有可能加劇「逃避」的行為。比如說有的人一開始出現抑鬱情緒有可能是因為人際關係的問題,有同學不喜歡他,欺負他,或者老師不喜歡他,導致他不願意去學校,產生逃避的行為,逃避是抑鬱症里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實這時候家長是可以介入和幫助他去克服這個問題,但家長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及時地幫助孩子,最後孩子被貼上抑鬱症的標籤之後,索性休學在家,那麼他還是繼續這種逃避的行為。而逃避的結果就會是他從一開始在學校的一點不開心,變成與同學完全隔絕了,生活逐漸脫軌,甚至於最後把自己的社交完全封閉了,他的生活也不往前推進了。

其實這種孩子的抑鬱症,成因跟家長是有很大關係的。通常這樣的孩子都有一個比較厲害的父母,或者通常家裡父母的關係沒有那麼好,這些孩子不管是遇到學業上的困難,或者人際關係上的困難,他都沒有得到有效的幫助,讓他去應對他的情緒,或者解決實際上的困難,包括他的一些錯誤的想法,都沒人管。等到發現有症狀了,家長又覺得「那有什麼辦法呢,那就吃藥吧,就交給醫生解決吧」,這是非常普遍的一種誤區。

家長關注的目標,成功的目標都太單一,太局限了,對於學生來說,那就是只有一個,就是成績好,你要是工作以後,那就是說你是不是大廠,是不是高薪,非常窄的一個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孩子他就是會面臨失敗。家長把這個看成是唯一的,而且非常重要的,那就會影響這個孩子去多元化的去想。其實沒有關係,我雖然學習不好,但是我動手能力非常強,我人際關係非常的好,其實以後可以有大把的工作適合我去做,沒有人從小告訴他們這些東西。

生命教練,如何幫助人們應對抑鬱症?

抑鬱症的治療的話,我們推薦都是開始的話一定要去三甲醫院的心理科或者是精神科去做一個正規的一個測評診斷,由醫生來看需要不需要服藥,他們有全套的治療方案,那心理諮詢是非常有利的輔助,因為可以從根本上去解決抑鬱症開始的誘因。

心理治療其實有很多已經很成熟的方法,比如說像認知行為療法、人際關係療法、問題解決療法,在認知行為療法裡面的話,我們輔助催眠冥想,教會他自己去自我暗示,這是一個特別有用的方法。正念對於抑鬱症來說也是非常好的療法。我們每一個負面的想法都產生一個負面的情緒,如果是練習正念,就是訓練專注力。我今天不想想的事情,我就不想,我明天再去想,到了明天我再想明天的事,後天想後天的事,是一個特別好的治療方式。

生命教練會在很多的對話和問話的過程中,幫助人們去挖掘他自己的目標,以及這個目標對他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到底有多重要,接著再逐漸去梳理要實現這個目標,他需要什麼樣的能力資源,有什麼樣的潛力可以挖掘。

我們在這個生命教練這個位置,應對訪客的時候,實際上是要隨時切換角色的,有時候是導師的身份,在同樣的類似的事情,我可以把我原來的類似的經驗分享出來,或者是諮詢師,心理醫生,治療師的身份,尤其是在清除障礙的時候,這樣的障礙多半都是要從小時候對自己的錯誤的信念或者積壓的一些情緒垃圾上去處理。

我們在這個治療過程中的話,我們是先要去識別它的問題出在了哪兒,他有什麼樣的錯的認知,他有什麼樣的錯的反應,他有什麼應對情緒的方式,是不是一個有利的方式,我們去識別了以後,去跟他一起去制定出適合他的方法。

比如負面思維就是要讓他看好了,每當他出了這個念頭的時候,他心裡已經有我們跟他一起設定好的話去反駁這句話。跟他一起去制定,制定了以後的話,包括跟他一起探討各種反應的方式,甚至去排練,然後在這樣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要教會他一套,他自己要拿去練的,最終成為他自己的方法。

我們的神經迴路,實際上它就是習慣性的一條通路,但神經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說你只要每次走的時候,你不再走這個路,你走那條新路,多走幾次,就成了一個固定的途徑了,而原來的那個路,因為總沒人走,路就沒了。所以我們就是訓練他要在每一次冒出這個負面的想法的時候,及時識別,及時去反駁,及時拿這個正確的想法去替代。

在抑鬱症方面的話,我們會說有那麼一個說法,像是麵包片兒那樣的,雖然要完成的一件事情是像一條麵包那麼大,但是你要給它分割地非常清晰,它就是一片一片的,你每次清晰地只完成一片,然後拿到這個成就感。然後休息,讚賞自己,你壓根不要再去想我還剩了多少片。

我們現代人因為節奏快,我們給自己定的都是一些非常高的標準,讓我們沒法真的去安住在當下,關注當下要做什麼和享受當下做了這個事情帶給我們的這個滿足感的。

另外一個非常樸素的方式,是堅持住日常生活的穩定性,一個穩定的架構就是不管我開心還是不開心,不管我現在是這個餓還是不餓,吃不下,吃不下;我想不想起床,我到點,我起床,我到點我吃飯,我到點要去上班。無論我是狀態好,狀態不好,我連滾帶爬的,我也去上班,然後我回來的話,我去吃晚飯,我到點我要睡覺,堅決不能喝酒,不能做任何更加破壞我們身體的工作。實際上整個一天的規律生活,你只要抓住至少三個時間點固定住,實際上對我們裡面的情緒混亂和思想混亂,會起一個特別好的穩定作用。

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會至少有一兩次體驗到明顯的抑鬱症狀,所以我們不用把它當做洪水猛獸。

策劃:沈墨非

視頻拍攝/剪輯:Eason

採訪/撰文:Chloe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902536164ff1e7b1d3b88110e47b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