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賽生物:生物新材料的舞台大幕已拉開

2024-10-15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張文湘

見習記者 金婉霞

在凱賽生物總部展廳中,一罐罐玻璃瓶整齊地擺在架子上,瓶里裝滿了大小不同的白色顆粒或透明液體,瓶身的「姓名條」標記著每個瓶子內容物的不同:生物基的戊二胺、用生物法製成的癸二酸,長鏈二元酸、長鏈聚醯胺等。「它們是一系列生物新材料,後續,下游應用廠商們可以使用這些新材料進一步加工製成服裝、工業用品、日用品等,以實現輕量化、高強、耐溫、高耐磨、耐腐蝕等性能。」凱賽生物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些都是公司生產的特殊產品。

目前,這些新材料已陸續獲得下游廠商的青睞,有望從樣本研製逐步走向示範性應用,乃至成熟推廣階段。

「過去,對於新材料到底怎麼用,大家並不清楚。這倒逼著凱賽生物自己去做應用開發、下游產品的研究。從去年以來,我們做成了一些下游樣品;今年,已經有客戶主動找上門來詢問合作可能性。」凱賽生物董秘臧慧卿說。

率先實現規模產業化

提起凱賽生物,就不得不提合成生物學。公開資料顯示,凱賽生物成立於2000年,是一家以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為基礎,利用生物製造技術,從事生物基新材料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8月份,凱賽生物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成為「國內合成生物學第一股」。

但合成生物這一新技術到底怎麼用?又會為產業經濟帶來些什麼變化?其實很少有人能說得清。在凱賽生物,記者實地參觀了合成生物發揮作用的主戰場之一——生物製造。封閉的生產車間內,一座座有大量微生物的巨大發酵罐連通著密集排布的管道筆直矗立。「這是一座特殊的細胞工廠。經過嚴格篩選、培育(通常為基因改造)的微生物充當了生產工人的角色,只需投入糖、澱粉等原材料,人類所需的特殊物質就會被生產出來。而整個生產過程,其實就是微生物的生長代謝過程。」凱賽生物工作人員介紹,由於原材料綠色(多為澱粉、秸稈等生物質原料)、生產過程綠色高效,合成生物學也被公認為是新質生產力。

頭頂生物製造「第一股」光環,凱賽生物一直備受市場關注。記者注意到,上市當日,凱賽生物以150.86元/股開盤,較發行價133.45元/股溢價13.05%,盤中股價一度探至198元/股,市值衝破800億元。

市場的關注不無道理。在整個市場的合成生物板塊中,凱賽生物的長鏈二元酸、戊二胺、聚醯胺三款主營產品率先實現量產。「用合成生物法在實驗室做出一兩個產品是不難的,難的是產業化。」一位行業人士對記者稱,若要使用微生物菌進行生產,它們在實驗室搖瓶和工業用大反應器中的表現是「天差地別」的。

對此,從業已近30年的凱賽生物董事長劉修才坦言,時間和積累是凱賽生物發展的寶貴財富。「創業之初,沿著合成生物產業化的軌道,凱賽生物也有過很多不同嘗試、不同角度的觀察。通過大量的實驗,我們團隊發現,有些生物法合成適合產業化,有些不適合。而這只能靠一點點摸索,根本沒有參照物。」劉修才說。

目前,凱賽生物還在大力推進產能建設。據凱賽生物2024年半年報顯示,該公司系列生物法長鏈二元酸的年產能達11.5萬噸;年產4萬噸生物法癸二酸項目已於2022年投產;生物基戊二胺年產能5萬噸;系列生物基聚醯胺年產能10萬噸,其中年產2萬噸的長鏈聚醯胺項目於2023年年底結項,太原年產90萬噸生物基聚醯胺項目正在建設中。

打開下游應用市場

目前A股合成生物板塊上市公司已有多家,包括美妝、醫藥等不同賽道領域,凱賽生物則選擇了新材料賽道。

然而,要替代傳統材料又談何容易。臧慧卿表示,在市場開拓的早期階段,由凱賽生物開發的這些新材料能不能用?怎麼用?有沒有成本優勢?凱賽生物也一度面臨著迷茫。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了證明新材料的應用潛力,凱賽生物一頭鑽進了復合材料的研發及工藝開發之中。隨之好消息不斷傳來:生物基聚醯胺與玻璃或碳纖維形成復合材料被成功開發,其強度可以替代金屬,密度僅為鋼材的1/4、鋁材的2/3,且碳排放更低;獨創的一步法生物基高溫聚醯胺製備方法在試驗中被驗證,聚合段時間從傳統工藝的幾十個小時縮短到不到半小時,產品熔點在290℃至310℃範圍調節可控,解決了傳統高溫尼龍工藝面臨的能耗高、時間長、出料難、易分解黃變等技術難題。

實力帶來轉機。2023年6月份,凱賽生物發布公告稱,擬通過定增的方式引入招商局集團作為間接股東。定增一旦落地,將為公司拓展生物新材料業務帶來更大機遇。凱賽生物和招商局集團將攜手共進,致力於將系列生物基聚醯胺及其復合材料開發成為雙碳時代的生物基基石材料,打造綠色新質生產力,助力新型工業化綠色發展。目前,公司聯合招商局集團與各地合作方洽談的復材落地方案已進入實質性推動階段。

如今,來自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合作意向也逐漸多了起來。「這些領域市場競爭激烈,倒逼著廠家不斷優化供應鏈及產業鏈,性能更優、性價比更出色的新材料因此受到關注。」臧慧卿稱,目前凱賽生物正在積極對接需求。

屬於生物新材料的舞台大幕已被拉開。2003年,凱賽生物在全球首次實現生物法長鏈二元酸聚合級產品大規模產業化;2015年,凱賽生物實現了對化學法同類產品的市場替代;目前,其系列產品在全球市場仍處於主導地位,傳統化學法長鏈二元酸已逐步退出市場。

「替代只是短期目標,我們更嚮往去探索生物材料的新應用,即實現傳統化工法無法實現的新功能,這將是更加廣闊的市場。」劉修才說:「我是技術出身,只會幹技術;快30年了,這輩子也就做了這一件事(指生物製造)。」

記者相信,只要錨定目標、堅定不移,類似凱賽生物這樣的案例以後還會有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0c61c950997922931d74668a214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