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國:改革型創三代 | BRI EMBA五周年校友訪談

2022-10-10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高鼎國:改革型創三代 | BRI EMBA五周年校友訪談

2017-2022

共榮共建 且行且新

今年迎來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一帶一路」(BRI EMBA)項目五周年。

自2017年創立至今以來,BRI EMBA已經成為「培養金融領袖,引領金融實踐」的國際金融EMBA教育平台,擁有220餘名遍及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

五年來,我們匯聚了具有國際視野、開拓精神的全球布局先行者;通曉國際金融規則和實踐經驗,駕馭資本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金融領袖,也見證了他們一路披荊斬棘,在變局之下勇毅前行。

值此五周年之際,BRI EMBA項目與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共同與他們展開對話,以期展現他們的故事與風采。

校友檔案 PROFILE

高鼎國,BRI EMBA二期班校友,香港華明行集團執行董事、英納格大中華區執行總裁。曾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希望推動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的建立和發展,共同關注和自己一樣的香港工業企業家群體,提出對香港的再工業化的建策建言,致力於推動香港工業的重新崛起,成為繼地產和金融之後的第三經濟支柱。

香港華明行集團執行董事、英納格大中華區執行總裁、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一帶一路」(BRI EMBA)二期班校友高鼎國在訪談前,剛剛結束與畢業論文導師、清華五道口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高皓老師的選題討論,還沉浸在論文題目的深度思考之中。

作為2010年「香港青年工業家獎」獲得者,高鼎國一直在為推動香港工業復興而努力,而這份畢業論文是他第一次將清華五道口EMBA學生與企業家身份相結合的結晶,打通兩年的EMBA學習與多年的企業管理思考及社會責任實踐,不但希望能為EMBA的學習生涯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也希望未來能夠形成一份呈獻給香港政府的政策報告。

從被外界傳言不願接班的「富三代」,到成功拓展內地市場的「改革者」,在十八年前回歸家族企業的過程中成為一名合格的「創三代」;熱心於社會公共事務,致力於推動香港與內地的企業界和政界雙向交流,為香港的「再工業化」等目標而努力;在休息日裡,他則儘可能將時間留給家庭,不願在兩個孩子的成長中缺位。

工作、家庭和社會事務構成了他的「三分天下」。在平衡眾多身份和責任的過程中,最終成就家族事業、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三重實現後的「自我存在感」。在回歸家族企業華明行之前,高鼎國曾創辦過一家遊戲公司,他也喜歡將他的人生形容為一個不斷「打怪升級」的過程,而自己就像是遊戲中的「高級玩家」,列出一個個目標,找到其中的難點,解決問題,最終達成目標。

重返校園:人生前半場的「戰略調整」

2018年9月,金融EMBA「一帶一路」二期班開學。走在清華大學的校園裡,高鼎國說「快20年沒做過學生了」,不免有些激動,但也有不適應感。自2008年起,他習慣了工作日總是被排滿滿的日子,而重返校園讓他感到了久違的輕鬆,「從各種工作壓力里解脫出來」。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16年之後,「一帶一路EMBA的學習也是他「打怪升級」之路上的「戰略調整期」。通過深度學習思考,尋找全新的參考和坐標。

2014年,年僅36歲的高鼎國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事業和名譽都達到了新的高峰,「好像全香港的聚光燈都在我一個人身上一樣」。但盛名之下,難免背負些許爭議,讓高鼎國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似乎遇到「至暗時刻」。他開始反思以往的「高調」,重新梳理和調整自己。自2014年起,他開始做減法,減少社會兼職和媒體曝光,2016年後幾乎銷聲匿跡,兩年後又低調來到清華求學。高鼎國開始用學術邏輯審視自我和家族事業,成為最勤奮和積極的學生,只要是上課,即便是遇到緊急工作狀況,他也會乘最晚航班趕回公司,迅速處理完畢再飛回來。非課程的同學活動他也會在第一時間踴躍報名。

高鼎國說成為清華五道口EMBA學子,既有作為校友的驕傲,還能結交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朋友,填補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認知空白,「最關鍵的是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去開發「一帶一路」沿線的市場和業務,但如今發現其中所蘊含的巨大機遇,有可能成為我下一步發力的目標。」

回歸家族:從「改革者」到「改良者」

鐘錶業是香港四大工業之一。華明行的前身華明利記鐘錶店,由高鼎國的外公、素有「香港鐘錶大王」之稱李惠利創辦於1934年。高鼎國將回歸家族事業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4年的「回歸家族」,他接受父親高叔平的安排接手家族生意,成為了執行董事,但開始並沒有什麼「大動作」,按部就班跟著父親學習,經營香港本地生意。這段四平八穩的日子在2008年的一天裡突然宣告結束。父親高叔平決心要逼著他出去跑市場,嚴肅地告訴他:「不要在公司里再見到你。」於是,內地成為了他的事業重心。

那之後的高鼎國開啟了「創三代」的第二階段,逐漸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生活模式:早晨5點鐘起床,趕7點飛機,爭取在9點到達內地某個城市,馬不停蹄地會見客戶或政府人員,午餐和晚餐也被應酬塞滿,有時晚上還要跑兩個場。2010年後,高頻率的「跑市場」讓他開始熟悉每一個客戶。根據客戶的痛點提出方案,消除了上下游合作方之間的隔閡,親自進行店鋪的規劃和裝修,對全國2500家店了如指掌,「我每天都在進行決策,跑遍每一家店,每個城市中百貨商店的手錶區在哪裡,我們的櫃檯在哪裡,我都可以講得清清楚楚。如果哪家店的位置改了,我不用看圖紙記錄都能知道。」

2010年金融風暴時期,歐美市場均採取保守的市場策略,而高鼎國憑藉對內地市場的深度了解,深刻洞察到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高端消費慾望日漸強烈的市場潛力,逆風飛揚採取了更進取的系列化的市場戰略。

第一,強化高端品牌形象,策劃邀請內地大牌明星擔任代言人,錨定高端市場;

第二,與零售商和重點客戶等深化合作,保證每年與零售商及客戶保持兩輪以上的溝通拜訪,重要客戶甚至要拜訪五六次,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和購買動力,進行定製計劃;

第三,開發更符合市場的新產品,例如開發更多入門機械錶系列,迅速占領了市場。而在高端產品則推出不同風格天文台認證手錶系列,後轉化成量產,同時提高了高低端市場占有率;

第四,提前布局下沉城市,許多品牌還在布局一二線城市的時候,高鼎國已經開始提前布局三四線,甚至是五線城市,成為獨有的進口手錶品牌。

在高鼎國加入華明行七年後,業務量提升了十倍。2014年,華明行在大中華區品牌銷售額更是超過了35億元港幣。高鼎國真正成長為改革型「創三代」,「我每天都在創業。我喜歡觀察其他人,然後思考以後怎麼優化自己,有什麼更好的方法。我不喜歡用慣性、統一的方法做客戶,我要跟每個客戶用不同方法去打交道,理解他們的需求,用獨特的方法去解決。」

2014年以後,弟弟開始回歸家族企業,高鼎國希望能夠給弟弟更多一線市場的鍛鍊機會,而自己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在香港陪伴正在成長的孩子們,於是他撤回香港總部,進入「改良者」的第三個階段。而與父親和弟弟開始在總部層面共事之後,高鼎國深知要平衡家族內部的意見和期望,他需要更加穩健。「其實家族內有不一樣的期望值和對市場的判斷,是挺矛盾的,有時候也很痛苦。」

求同存異,父親擔任董事長,弟弟逐漸發現自己更喜歡做私募基金等,高鼎國則仍然喜歡在每天的企業運作中,去務實地「打怪升級」。「回歸到家族層面,不再敢進行大方向上的改革,改革阻力也太大,需要從小的事情開始慢慢改變。而且社會和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也不適合進行太大的改革。」他甚至有時喜歡做「消防員」,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越有問題,感覺越興奮。」

家族傳承:身教重於言傳

作為第三代家族傳承者,高鼎國認為外公李惠利最明智的決策是對四個女兒女婿進行了培養之後,最後力排眾議,將最愛的實業企業華明行以股權轉讓的方式,傳承至父親高叔平。而轉讓所得資金則轉至家族基金,再進行四姐妹家族的財富分配與傳承。「如果股權平均傳承,則意味著每人只擁有25%的股份,都有同等意見,很難做決策。但在企業中更需要一個接班人,進行最終決策,承擔相應結果。」

從外公到父親再到高鼎國,勤勞、節儉、誠實、嚴謹等價值觀一直流傳在家庭中,而如何將這些教給第四代,則是高鼎國現在常常思考的問題。在BRI EMBA的一堂課上,老師關於「品格」的授課讓高鼎國至今受益匪淺,「我以前並沒有將中國學者的理論與經營管理相結合,中庸等思想對我挺有啟發,也是中國傳統與西方相區別的生意理念。」他深以為然:「尤其是我們家族已經傳承至第三代,對我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你能掙多少錢,讀多好的書,而是你的品格。」

「勤儉誠實」,是外公李惠利經商成功的秘訣,也是家族核心價值觀之一。高鼎國是家族第三代中陪伴外公時間最多的人,小學和初中時常在外公家吃住。他從外公身上感受到了勤奮的重要,「勤儉誠實,『勤』字排在第一位」。高鼎國清晰的記得外公即使到了晚年,每天仍然按時上下班,「他本可以不去的,但是他一直堅持著」。

父親高叔平是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工程系博士,有著理科博士高度嚴謹的做事方式,非常重視細節。在他的要求下,每隻英納格手錶在出售前,都會再通過3次不同轉速的測試等各種質量測試,以保障手錶的品質。父親對於細節的要求同樣影響到了高鼎國。他在工作中總結出了「以身作則」的兩條原則:「第一,自己喜歡做的才交給員工做,自己都不喜歡就不要交給員工;第二,做任何事情自己都要當榜樣,這樣員工才能跟著走。」

作為兩個男孩的父親,即使在高鼎國最忙碌的時期,仍嚴格制定了三分之一時間留給家庭的原則,即使在內地,也堅持每個星期六早上九點鐘準時回到香港,親自帶孩子參加課外活動、陪伴做作業,星期一早上再飛回內地繼續工作。

社會事務:存在感的關鍵拼圖

家族生意並不能完全滿足高鼎國對「自我存在感」的追求。他熱衷於社會事務,也最享受在做協會過程中,將新想法、新創意以全新的方式實現,滿足他作為「改革者」的存在感,「在過程中發現問題,一步步解決問題,從計劃到執行都親自落實的感覺。有時候晚上想到協會工作中要發起某個事情,早上就急著去實現,不斷調整、改變和創新。」

高鼎國的社會服務工作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搭建香港和內地企業家以及青年人交流的橋樑,先後擔任滬港青年交流促進會主席,香港青聯參事,上海市天津市重慶市青聯常委等社會職務。2010年,他曾帶著100多個香港工商界年輕人赴重慶參訪;2016年,更推動了40多個團體,共計2000多名港台學生到上海參觀交流。

第二,致力於行業的發展與香港工業發展。2013年,當選為香港鐘錶業總會主席,與政府部門合作,建立了各種培養行業人才、推動鐘錶業發展的項目。他認識到香港製造業面臨人才不足的問題,於是設計並開創了「助理鐘錶客戶服務員學徒」課程、「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等。

第三,作為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會長,高鼎國積極推動香港工業的發展。面對此前香港政府過度偏重金融服務業的問題,高鼎國提出了「香港製造」和「香港設計」,主張香港工業可以參考新加坡和瑞士,發展產業鏈,並向工業4.0轉型升級,也致力於推動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進行工業人才教育、人才引進政策制定。

這也是高鼎國所要尋找的完整人生拼圖,一條穩健、務實和達成的成事之路。

作者:徐辰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5eaa8e8a499425df6faef6249c26b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