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芥末堆文 9月21日是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9月20日召開的國家衛健委發布會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痴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老齡司司長王海東表示,國家高度重視老年痴呆防控體系建設,健康中國行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將「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設為結果性指標之一。
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的類型。這一疾病對中國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很大的影響。阿爾茨海默病以記憶損失為第一症狀。起初是近事遺忘,隨著病情的發展,還可出現遠期記憶減退。患者後期還可能出現記憶崩潰,空間、思維、語言能力等全面下降,甚至性情改變。
記憶的喪失,意味著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連簡單的穿衣、吃飯都沒辦法做到,語言和人格崩潰,會把人束縛在床上,終日臥床、沉默不語。這可引起兩個後果:患者免疫力下降,出現肺部、尿路感染;若是翻身不及時,某些部位的皮膚長期受壓,可能會缺氧、壞死。因為這些併發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平均可存活5至10年,甚至比很多癌症患者都低。
近年來,國家衛健委就阿爾茨海默症的社會預防宣教開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強知識宣傳、組織預防干預、開展早期篩查等。
據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在部署2022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時明確,各地要結合實際開展老年人認知功能初篩服務,對初篩結果異常的老年人,指導其到上級醫療衛生機構複查。
此外,我國職業教育在「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中也已將失智老年人照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納入,4萬多人已考取證書。
「希望社會各界都能參與到阿爾茨海默病的宣傳、預防和干預中,希望患病老年人得到更多關心和關愛。」王海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