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克塞戰役:德國上將手持98K親自殿後,6萬德軍逃命為何成經典?

2023-11-18     彤陌紅塵

原標題:齊克塞戰役:德國上將手持98K親自殿後,6萬德軍逃命為何成經典?

整個蘇德戰爭之中,最慘烈的戰鬥往往出現在「突出部」之中,這種突出戰線的軍事集群常會遭到對方的圍攻,勒熱夫攻防戰、庫爾斯克會戰、科爾松包圍戰都是如此。

1944年初,蘇德雙方在第聶伯河畔展開大戰,史稱「科爾松-舍普琴科夫斯基戰役」,蘇軍稱作「切爾卡瑟鋼鐵合圍」。這場戰役的規模不大,跟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無法相比。

但是這場戰役對德國的影響巨大,德軍稱其為「齊克塞戰役」,它是二戰中德軍最慘烈的突圍戰,也是戰爭史上少有的「大兵團在絕對劣勢下成功突圍」的戰例,被後世軍事學家們奉為經典。

在科爾鬆口袋中,德軍10個師被蘇軍幾十萬人包圍,曼施坦因策劃的解圍最後失敗,包圍圈內的部隊死傷慘重,連炮兵上將施特莫爾曼都手持98k戰死沙場。該戰役在一定程度上宣告著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的失敗,也是曼施坦因和納粹元首矛盾大爆發的導火索。

在1944年1月的冰天雪地里,蘇共領袖史達林命令蘇軍:「不許讓一個法西斯逃出包圍圈」,但德軍還是成功突圍。軍力劣勢之下,德軍是如何逃出天羅地網的?曼施坦因和納粹元首的矛盾又是怎麼爆發的呢?

一、領袖與軍人,一對天生的敵人

在蘇德戰爭策劃階段,納粹元首就把烏克蘭作為戰略的重中之重,他認為烏克蘭的地位甚至超過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烏克蘭作為蘇聯的重要工業中心和糧食產地,德軍本計劃拿下這裡,進軍高加索,妄想著就能讓蘇聯失去左膀右臂,讓蘇聯領袖史達林停止反抗。

因而,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一直把重兵布置在南俄,和蘇軍多次交戰,但是隨著蘇聯工業的復甦,1943年「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後,德國在烏克蘭已經轉攻為守。到了1943年秋的庫爾斯克戰役結束,前線的德軍將領都知道對蘇戰爭已經失敗,「如何保存實力,安全撤回歐洲」才是現實的問題,繼續侵蘇是死路一條。

但是納粹元首卻不這麼認為,他的腦海里只有兩個字:「反擊」。

納粹元首從史達林格勒戰役開始,就一直強調「東線的德軍必須固守戰線,你們腳下就是德國的土地。」這一命令讓前線的將領們苦不堪言,納粹元首不惜用「死刑」來威脅這些將軍們聽從命令。在這種高壓下,德軍不得不打一些「爛仗」,也就是明知道不能打,也打不贏的戰役,「科爾松戰役」就是其中的代表。

1943年底,蘇軍已經呈反攻態勢,德軍渡過第聶伯河,在河對岸的卡涅夫一代形成「卡涅夫突出部」。這塊突出部的核心在科爾松,德軍控制地域長寬都在100公里以上,是扼守第聶伯河彎曲部渡河點的要地。當時德軍雖然體量還在,但實力大不如前,因為裝甲部隊缺額嚴重,理論上無法阻擋蘇聯的鋼鐵洪流。

曼施坦因想讓德軍後退。但是納粹元首堅決不同意,他還在幻想「南部反擊」,想把卡涅夫一代的突出部作為「拳頭」,打回烏克蘭東部。

1944年1月,烏克蘭平原冰冷而濕潤,曼施坦因得到了命令:「不惜代價守住第聶伯河彎曲部。」作為對他的鼓勵,納粹元首調來了3個師增援第聶伯河一帶。

二、蘇軍的怒火:切爾卡瑟鋼鐵合圍

在蘇聯方面,蘇軍統帥部基本毫無壓力,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已經壓上,準備對德軍南北合圍。此時蘇聯的目標是打進東歐,在1944年夏天前進到巴爾幹半島,所以切爾卡瑟突出部的德軍必須被消滅,而且要消滅得乾淨。

1944年1月,德軍誤以為自己很安全,因為此時烏克蘭的氣候是一年之中最糟糕的,東歐天氣寒冷,還時不時有暴風雪,晚上的氣溫會驟降到零下10度以下。而當太陽升起,雪地便會化開,廣闊的平原變得泥濘不堪,蘇德雙方的坦克都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只有換裝寬履帶的坦克能安全行進。

而且根據德軍的調查,蘇軍在擴軍中暴露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不得不在烏克蘭當地現場徵兵,這些軍人素質極差,且軍心不穩,只能充人數。所以德國指揮官們判斷:在一兩個月內,蘇軍不會主動發難。

但是蘇軍方面,史達林同志一直催促著前線儘快開戰,蘇軍的人數是德軍的兩倍,火炮、坦克、戰機數量都遠超德軍,打垮法西斯侵略者只是時間問題。在最高指示下,瓦圖京將軍和科涅夫將軍決定於月底向突出部發起進攻。

到了1月25日,德軍還在切爾卡瑟修建防禦工事,蘇軍的喀秋莎已經劃破天空,燃燒彈把德軍陣地化為火海。在炮擊結束後,烏克蘭第2方面軍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長驅直入,打穿了德軍外圍防線。

此時在防線內部,德軍第11軍和第42軍共6萬人,只有不到100輛坦克,全部投入了反擊之中。德軍用88炮和殲擊車頂住了T34的衝鋒,步兵修築陣地堵上了防線缺口。蘇聯近衛第5坦克軍看到缺口被圍,援軍被斷,並沒有選擇撤退,而是繼續向前,去切斷德軍的後路。

1月28日,烏克蘭第2方面軍再次打穿德軍防線,德軍後方的退路也被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切斷,切爾卡瑟突出部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切爾卡瑟包圍圈」。曼施坦因在三天內看著自己的部隊被合圍,這速度出乎他的意料,此時任何將領都知道:趕緊突圍,分秒必爭。

但是曼帥的好隊友納粹元首下令:「切爾卡瑟德軍堅守陣地,曼施坦因必須組織解圍,打退蘇軍的進攻。」

這一命令,基本宣判了科爾松德軍的死刑。

三、10個德國師,打不穿10公里防線

此時,曼施坦因手底下還有南方集團軍群80萬人,理論上來說能阻止一次大規模的解圍,但是有個要命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德軍——沒有坦克。整個烏克蘭地區,南方集團軍群加上A集團軍群只有600輛坦克,不到蘇軍的三分之一,在平原上打仗,沒有坦克就無法組織進攻,甚至連防禦都夠嗆。

1944年的德國沒有坦克,這要多謝英美航空兵的幫助。

從1942年到1944年,英國和美國對德國本土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德國的工業產能大受打擊,以裝甲兵為傲的德軍居然面臨沒坦克的窘境。1944年初的蘇德戰場,德軍一共有2000輛上下的坦克,分布在整個東線500萬德軍之中。曼施坦因無奈之下調來了兩支部隊:德國第3裝甲軍和第47裝甲軍10個師奉命前去解圍。

1944年2月,前來解圍的德軍跟蘇軍在切爾卡瑟外圍交火,曼施坦因把600輛坦克全部壓了上去——西邊是第3裝甲軍第1裝甲師、「元首師」、「貝克裝甲團」、第16、17裝甲師、第198、第34步兵師;南線是第47裝甲軍第11、13、14裝甲師。

此時包圍圈內的6萬德軍已經被壓縮到40公里長,20公里寬的範圍內,基層建制基本崩潰,全部補給依靠空軍空投。

而切爾卡瑟除了蘇軍的炮彈之外,寒冷的狂風更是德軍的死神。因為連天的風雪,地面被凍得像石頭一樣硬,士兵無法在地上修築工事,只能藉助一些民房躲避,裸露在外的德軍掉隊士兵被活活凍死。德軍有2000多名幾乎無法下床的重傷員,空運只能運走一小部分,其他人跟大部隊突圍。

但曼帥調來的10個德國裝甲師的戰鬥力果然驚人,在外圍硬生生把蘇軍的防線撕開了一個口子,離被圍德軍只剩下10公里。但是蘇軍拼盡全力堵住口子,足足4個坦克軍帶著1000多輛坦克頂了上來,這誇張的差距讓德軍感到絕望。黨衛軍「元首師」打光了全師所有的坦克,傷亡4000多人,依然無法擊潰蘇軍。

2月13日,德國裝甲師放慢了速度,因為他們的減員達到了40%,坦克損失了50%,後勁明顯不足。

2月15日,解圍的10個德國裝甲師實在走不動了,坦克不是被擊毀就是陷入泥濘中。曼施坦因電告包圍圈內的最高指揮官——炮兵上將施特莫爾曼:「救援部隊盡力了,你部請自行突圍。」

四、炮兵上將和一把Kar98k

解圍的希望破滅了,施特莫爾曼和幾萬德軍住在幾百個帳篷中,他看著幾千名傷員心生絕望。此時蘇軍派了代表來進行勸降,蘇軍稱讚了德軍的戰鬥精神,並且保證投降後救治傷員。

施特莫爾曼考慮再三,雖然窮途末路,但是他此刻依然無法放棄職業軍人的尊嚴。

在和參謀討論之後,施特莫爾曼將軍下令,醫療兵和2000名無法撤離的重傷員留在原地,向蘇軍投降。他自己率領所有能動的德軍,在2月16日晚上向「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也就是解圍部隊所在的防線突圍。

在解圍宣告失敗後,按照慣例,德軍派來了一架戰機飛進包圍圈,要接走最高指揮官施特莫爾曼將軍,但是他拒絕了這份「侮辱」。

6萬突圍部隊里,負責開路的前鋒是最精銳的黨衛軍「維京師」,第72步兵師作為輔助。第二梯隊是第57、第389、第88三個步兵師,負責鞏固防線缺口。而殿後的部隊,是維京師的一個整裝營以及「瓦隆人突擊旅」。

作為最高指揮官,施特莫爾曼上將親自擔任殿後部隊的指揮,以鼓舞士兵們的勇氣。為了加快行進速度,德軍丟掉了大部分的重武器和補給,只有維京師開著大量豹式坦克作為開路先鋒。

2月16日晚上,天公「作美」,暴風雪席捲了整個包圍圈,地面被凍得很結實,坦克完全可以開動。按理說在進攻前需要炮擊壓制,但是被圍的德軍已經沒有這個膽子,當晚能見度非常低,施特莫爾曼想趁著夜色和風雪快速突圍,尋找一線生機。

蘇軍的觀察員很快發現了德軍動向,探照燈亮起,密密麻麻的德軍士兵開始衝鋒。蘇軍機槍陣地咆哮著,炮火覆蓋著前線,但「維京師」以驚人的戰鬥力,迅速突破了蘇軍三條封鎖線。只是大量步兵已經在風雪和炮擊中走散,德軍以連為單位突圍,誰都顧不上誰。

維京師一馬當先,終於在黎明前遇到了蘇軍的T34坦克部隊,豹式坦克和T34在黎明的雪原上廝殺,雖然維京師使盡全力,還是抵不住蘇聯坦克的絕對數量。德國步兵在光禿禿的雪原上面對蘇軍坦克,他們丟掉了全部的重武器,只能拚命奔跑,最後被蘇軍用機槍擊斃,蘇聯騎兵也順勢殺出,騎馬揮砍驚慌失措的德軍。

2月17日早上,突圍的6萬德軍來到了河邊,德國第1裝甲師已經在岸邊跟蘇軍交戰,維京師用坦克支援第1裝甲師,擊退了岸邊的蘇軍。此時厚厚的冰面被火炮擊碎,河面上飄滿了冰塊,德國步兵缺乏渡河工具,只能在零下十幾度的水中武裝泅渡。

瓦隆人突擊旅、俄羅斯偽軍和一些烏克蘭人也跟著德軍一起渡河,在德國第1裝甲師的接應下,「切爾卡瑟鋼鐵合圍」里有近4萬人成功突圍,「切爾卡瑟鋼鐵合圍」被突破了。

這場突圍戰不得不說是個奇蹟,德軍占據天時,在暴風雪的掩護下突擊蘇軍陣地,這一自殺式的攻擊最終造成蘇軍傷亡5萬餘人。在整個突圍的10公里戰線上,德軍和蘇軍的屍體堆疊在一起,負責殿後的「維京師」一個營全軍覆沒,指揮官炮兵上將施特莫爾曼也戰死沙場。

當蘇軍發現這位將軍的屍體時,他手拿一把Kar98k,跟德國士兵倒在一起。蘇聯士兵發現這具屍體的軍銜高得嚇人,馬上通報了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科涅夫大將。科涅夫大將來到前線查看了施特莫爾曼的屍體,這位60歲的老將手握步槍,身體蜷縮,正面中彈,他是倒在了衝鋒的路上。

一位上將為士兵殿後,這讓久經沙場的科涅夫非常動容。

「我一生戎馬,身經百戰,但是從未見過一位上將,手握步槍為士兵殿後。」科涅夫說到。

施特莫爾曼將軍和維京師的戰士們被蘇軍統一安葬,將那把Kar98k和他葬在一起。雖然是以死相拼的仇敵,但這些鋼鐵一般的戰士在死後獲得了自己對手的尊敬。

在維京師和施特莫爾曼的墳墓上,蘇聯人樹立了一座墓碑,上面書寫著:「願槍聲在這裡變成化石。」

五、德軍的末日,蘇軍的朝陽

逃出生天的3萬多德軍受到了曼施坦因的嘉獎,這些士兵大多傷病纏身,很多人直接送回了後方休養。自此之後,曼施坦因此時已經對納粹元首非常失望,而納粹元首也對曼施坦因違令發起突圍感到不滿,很快直接將他撤職。

在此戰中,蘇德雙方都低估了對手。德軍以為蘇軍還是那支「不懂戰術」的軍隊,但是蘇軍卻打出了一場漂亮的穿插包圍。尤其是在集團軍級別,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被包圍後沒有絕望,而是靈活指揮完成戰術任務,這在以前的蘇軍中極為少見。

而蘇軍方面,瓦圖京將軍顯然低估了德軍的戰鬥力,放跑了3萬多德軍,這一行為受到了史達林同志的嚴厲批評,差點將其撤職。

科爾松戰役是一次標誌,蘇軍從此開始獨孤求敗,以絕對優勢追擊德軍。而德軍則陷入「打不過-不許撤-被包圍-突圍」的怪圈裡,直到最後的滅亡。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1、《切爾卡瑟的最後一滴血》,大仙2、《曼斯坦因:敢於挑戰希特勒的一代名將》,皮埃爾.塞爾芬、孔秀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5259dfe6d7dd1ed260495f2417276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