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固收 | 報告導讀:
那些年,我們經歷過的滯漲與類滯漲。以實際GDP增速以及CPI同比增速為測度,我國經歷過六輪滯漲階段。其中,1993年4月至1994年12月,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為三輪典型滯漲。典型滯漲中,貨幣超發以及豬油共振是典型特徵。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以及2019年4月以來,均符合類滯脹特徵。在類滯脹的兩個典型階段,卻並不存在債市一定走熊的情形。比如2013.1~2013.10期間,長端利率先突破下行,隨後因兩輪「錢荒」而快速上行。2015-2016年的類滯脹中,債市甚至走出牛市。從歷史上的案例來看,導致利率拐點更多地是貨幣政策突然收緊(比如13年),或更為直接的出現基本面的預期的快速上修。
年內社融或將二次探底後上行。從兩個維度對下一階段社融進行基本判斷。維度一,政府報告及央行貨政執行報告多次提及,社融增速要與名義GDP相適應,可以理解為名義GDP增速為社融的「政策錨定」。維度二,通過拆解社融主要貢獻項,預計9月份社融同比增速小幅回落至10.5%。後續社融存量同比可能走出反「N」型,即9月走弱,2019Q4邊際好轉,2020Q1繼續走弱。
策略方面:類滯漲並非導致債市反轉的充分必要條件,但若社融企穩,疊加實體數據階段性觸底,市場對於基本面預期上修可能加劇長端利率調整幅度。短期來看,實體經濟數據表現難以有很大亮點,預計符合市場主流預期平穩走弱,而CPI通脹也難以導致貨幣政策的直接反轉,從基本面維度出發,在連續調整一個多月以後,長端利率進一步大幅上行的空間有限。但考慮到近期中美關係趨於緩和,風險資產上漲空間打開,對債市將會繼續造成壓制。從中期角度來看,社融企穩、通脹觸及敏感位置甚至在2020年初創下3.5-4.0%的峰值,長端利率可能會回到19年4月下旬的高點附近(10年國債3.4~3.5,10年國開3.9~4.0)。我們維持對債市中期維度的謹慎判斷,如果後續債市出現修復性行情,建議投資者進一步降低組合久期倉位。
正文
1. 那些年,我們經歷過的滯漲與類滯漲
1.1. 滯漲的歷史復盤
「滯漲」一詞是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當時受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一方面經濟增速不斷走低(GDP增長率多年持續在1%左右)),另一方面CPI不斷上行甚至達到了兩位數。
為了更加清晰劃分滯漲時間段,本文實際GDP增速以及CPI同比增速為測度。具體劃分上,以GDP見頂為起始,CPI見頂為終結。此外,滿足GPD增速下行的情況下,CPI觸及3%或連續6個月回升(高點未觸及3%)。並按CPI同比是否觸及3%劃分為典型滯漲與類滯脹。
按照上述方式,我國經歷過六輪滯漲階段。其中,1993年4月至1994年12月, 2007年7月至2008年4月,2010年4月至2011年7月為三輪典型滯漲;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以及2019年4月以來,均符合類滯脹特徵。
典型滯漲一:1993.4~1994.12,持續時間7個季度
1993年二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為13.5%,上一季度為15.3%;此後連續回落,至1994年12月最低為12.0%。CPI更早開始上行,1993年4月為14.0%,之後持續回升,最高觸及27.7%(1994年10月)。由於1994年11-12月CPI仍超過20%增長,雖然較10月回落,也應認為是高通脹階段。
90年代初的滯漲更多地應當從「脹」的角度理解,因經濟增速仍舊保持兩位的高增長。這一階段出現滯漲的核心原因為貨幣超發,以及我國進行了價格機制改革。1990年至1994年,M1與M2增速均維持超過15%的同比增速;1992年開始,我國針對計劃經濟時代的「價格雙軌制」進行了第二輪的「價格闖關」,搶購潮之下導致了物價的快速攀升。
典型滯漲二:2007.7~2008.4,持續時間3個季度
2007年三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為14.3%,上一季度為15.0%;此後連續回落,至2008年一季度末最低為11.5%。CPI於2006年3月創下低點0.8%後持續回升,最高觸及8.5%(2008年4月)。這一階段的滯漲發生在經濟高增長低通脹之後,21世紀初的「金髮姑娘」經濟出現在2005至2006年。
雖然較此前超過20%的同比增速已經顯著下滑,但這一階段經濟經濟仍維持兩位數增長,因此也應更多從「脹」的角度理解。與90年代初類似的是,本輪滯漲中貨幣供應量增速也較高,M2增速中樞維持在15%左右,但幅度並未顯著脫離名義GDP適應區間,更為重要的驅動因素為「豬油共振」。其中,布油價格從2006年的中樞60美元/桶一舉躍升至90美元/桶(2007Q3至2008Q1的中樞);豬肉價格同比增速達到了驚人的65%,遠超過2006年中樞-6.6%。
典型滯漲三:2010.4~2011.7,持續時間5個季度
2010年二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為9.9%,上一季度為10.8%,也是經歷過09年復甦後再度跌破2位數;雖然2011年一季度小周期回暖,但隨後一個季度再度回落,因此至2011年Q2也算是實際GDP下滑階段。CPI從相對低點的2.8%持續回升,最高觸及6.45%(2011年7月)。
第三輪典型滯漲也受到貨幣供應高增以及豬油共振的驅動。M2增速從09年接近30%開始下行,至2010年初仍維持在20%以上;豬肉價格同比增速從-5.4%快速上升至56.7%,2009-2011年油價中樞分別為60、80、95美元/桶。此外,起始於2010年的全球主要農產品漲價也是推動通脹的重要因素。
滯漲一:2013.1~2013.10,持續時間3個季度
2013年一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為7.9%,上一季度為8.1%,2013Q2-Q3分別為7.6%、7.9%。2013年初CPI為2.03%,其後波動中回升;當年2月突破至3.22%,9-10月也均突破3%。總體而言實際GDP處於穩重趨弱的趨勢中,但考慮到CPI後期突破3%,因此仍認為屬於滯漲階段。
這一輪通脹主要受到食品價格高增的驅動,期間CPI食品同比增速從低點的2.88%上升至6.55%;而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速相對平穩,維持在1.8%中樞波動。與前三輪的典型滯漲不同,缺乏豬油共振以及貨幣超發的影響,這一輪CPI高點未能觸及3%。
類滯漲二:2015.1~2016.4,持續時間5個季度
2015年一季度實際GDP同比增速為7.0%,上一季度為7.2%;此後連續回落,至2016Q1最低為6.7%。CPI於2015年1月創下低點0.76%後持續回升,最高觸及2.33%(2016年4月)。這一階段雖然CPI沒有觸及3%的敏感位置,但連續15個月幾乎不斷上行,且這一時間段內實際GDP持續下行,總體也符合類滯漲的定義。
2013-2014年我國經歷了實際GDP增速較快下行的階段,對此貨幣政策先行發力,貨幣寬鬆從2014年開始。但由於PPI快速跌入負增長區間,至2015年末已經跌至-6.0%,市場更多擔憂通縮以及經濟衰退風險。直到2016年初,極端天氣導致鮮菜類價格暴漲,伴隨豬價季節性上漲,時隔18個月後,CPI於2016年2月重回「2」之上,彼時市場關於經濟「滯漲」的討論增多。
類滯漲三:2019.4~至今,已經持續2個季度
總體而言,自2014年開始我國經濟進入趨勢性下行階段,「L」底成為主流認知,市場僅對於底部波動形態有所分歧。期間CPI增速有接近3%的時候(比如2018年2月為2.9%),但很快回落,而近期因豬肉價格暴漲導致的CPI同比增速已經連續6個月回升,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從2.3%上升至2.8%,因此也符合類滯脹的基本特徵。
1.2. 類滯漲並不是債市走熊的充分必要條件
市場對於通脹的擔憂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一,高通脹壓縮貨幣政策寬鬆空間,甚至導致貨幣政策轉為緊縮;其二,通脹在一定合理區間內伴隨的是經濟增長企穩,因此對長端利率產生較大壓力。
從對債市的回顧來看,除了最早期的第一輪典型滯漲(1993.4~1994.12)無法追蹤外,第二、三輪典型滯漲均伴隨的是債券熊市。第二輪(2007.7~2008.4)利率高位震盪,主要因為2007年初開始市場已經在逐步反應CPI增速的快速上行;第三輪則是利率典型的熊市,在2011年前三個季度,債市始終籠罩在通脹高增的陰影之下。
然而,在類滯脹的兩個典型階段,卻並不存在債市一定走熊的情形。2013.1~2013.10期間,長端利率先突破下行,隨後因兩輪「錢荒」而快速上行。2015-2016年的類滯脹中,債市甚至走出牛市。
當前,因豬肉價格暴漲導致的食品類通脹短期內可能快速推高CPI同比,但正如此前報告中分析到的,CPI的突破3%可能是四季度後期,峰值會發生在2020年年初,疊加實體經濟數據偏弱運行,在類滯脹的格局下,債市並非一定走熊。從歷史上的案例來看,導致利率拐點更多的是貨幣政策突然收緊(比如13年),或更為直接的出現基本面預期的快速上修。
2. 年內社融或將二次探底後上行
從領先性和波動性的角度,市場對於經濟預期的反應會首先從跟蹤與分析金融數據開始。當前,社融存量同比增速成為貨幣政策緊盯目標之一,19年初債市調整的直接觸發劑也是信貸和社融大超預期。下文試圖從兩個維度對後續社融走勢進行基本判斷。
維度一,政府報告及央行貨政執行報告多次提及,社融增速要與名義GDP相適應,可以理解為名義GDP增速為社融的「政策錨定」。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放棄了對貨幣供應量設置具體的政策目標,而是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廣義貨幣M2和社融規模增速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相匹配,以更好滿足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需要」。其後,央行多次在季度公布的貨政報告中提及社融增速維持在合意區間,與名義GDP增速適應等相關措辭。總體而言,在貨幣調控框架向利率型轉變的過程中,中介目標M2等數量型指標意義被淡化,而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央行的貨政執行報告明確了名義GDP增速為「合意」的社融增速的「政策錨定」。
在此前的報告中,我們試圖根據豬肉價格以及油價的不同漲幅組合對未來半年內的CPI增速進行預測。2019Q3-2020Q1的CPI同比增速中樞(季度)分別為2.8%,3.0%,3.5%。此外,對實際GDP進行假設,存在以下三種情形,走弱6.1%,平穩6.2%,回升6.3%。結合18年以來,社融與名義GDP增速的同比之差範圍在0.63-2.86%,對同比差異分別假設1%和2%。以此進行情景分析,在中性情形下,未來兩個季度社融同比增速的「合意」水平為11.1%和11.6%,增速提升主要因為通脹水平的上升。
維度二,通過拆解社融主要貢獻項,預計9月份社融同比增速小幅回落至10.5%。後續社融存量同比可能走出反「N」型,即9月走弱,2019Q4邊際好轉,2020Q1繼續走弱。
社融存量占比中,主要可以分為人民幣貸款,占比67.97%(19年8月數據,下同);表外(委託+信託+未承兌銀票),占比10.56%;直接融資(企業債+股票),占比13.36%;地方債,占比4.27%;以及其他(貸款核銷+信貸類ABS),占比2.81%。通過預測以上幾部分增速,從而給出對社融增速的整體判斷。
經濟增速進一步下台階,但寬信用政策更加積極,定向特徵顯著。考慮到未來半年地產銷售難現崩盤,企業中長期貸款需求偏弱可能被專項債配套信貸支持對沖,對貸款增量可適當樂觀。
參考維度一,18年單月貸款增量1.3萬億,19年1-8月份平均單月增1.5萬億,主要受到年初拉動。而18年和17年9-12月單月平均分別增1.07萬億和0.94萬億,因此假設9-12月平均單月增1.2萬億左右(考慮季節性,弱於年初),則合計9-12月增4.8萬億;
參考維度二,近5年人民幣貸款增速平均為12%。假設19年全年貸款增速好於平均為13%(18年全年為13.2%),19年貸款新增17.5萬億,那麼9-12月合計增5萬億左右;
結合兩個參考維度的測算結果,可假設9-12月貸款增量5萬億左右,其中9月份增1.4萬億,2019Q4增3.6萬億(月均1.2萬億)。
表外融資:2018年表外融資萎縮2.93萬億,19年1-8月份減少1.16萬億。當前監管風口過去,但上半年支撐表外的城投和地產融資仍分別受到「堵偏門」以及「房住不炒」的調控。因此,假設至年底,整體表外融資較18年好轉,全年減少2萬億左右,比18年少減0.93萬億,則9-12月減少0.84萬億,月均減少0.21萬億。
直接融資:2019年1-8月直接融資累計同比增速為16%,由於年內利率大機率很難再大幅下行,企業發債積極性可能減弱。假設全年增速略低於1-8月份為13%,則全年增加直接融資3.2萬億,9-12月增加1萬億左右,月均增加0.25萬億。
地方債:19年四季度提前下達新增限額上限為1.2萬億左右,但從項目申報的難度以及所需要走的程序來看,預計難以達到上限。對此,進行中性估計,四季度新增地方債0.5萬億,且從已有數據計算9月份實際發行地方債0.22萬億,則合計9-12月增加地方債發行0.72萬億。
其他:考慮到銀行加快盤活存量信貸類資產,政策鼓勵貸款核銷,中性假設19年增量與18年持平,增加2.23萬億,則9-12月份其他類別增量1.16萬億,月均增0.29萬億。
綜上,按照以上假設則19年全年社融同比增速為10.9%左右,高於8月末存量同比增速的10.7%。但從節奏上來看,9月份社融同比可能並不樂觀,預計在10.5%左右。主要拖累因素為地方債,2018年9月份地方債單月發行7389億,而19年同期僅2200億。到了四季度,若假設情形出現,專項債提前發行5000億,則同比多增4200億左右,對社融形成較大貢獻,具體可以關注政策動向。
此外,基於年初銀行早放貸早受益的慣性規律,以及專項債平穩發行形成的支撐,2020Q1信貸與社融增速可能保持相對高增長。但2019Q1信貸增長迅猛,可能帶來高基數的壓力。總體而言,社融9月份仍有一定機率走弱,2019Q4邊際好轉,2020Q1再度走弱。
策略方面:類滯漲並非導致債市反轉的充分必要條件,但若社融企穩,疊加實體數據階段性觸底,市場對於基本面預期上修可能加劇長端利率調整幅度。短期來看,實體經濟數據表現難以有很大亮點,預計符合市場主流預期平穩走弱,而CPI通脹也難以導致貨幣政策的直接反轉,從基本面維度出發,在連續調整一個多月以後,長端利率進一步大幅上行的空間有限。但考慮到近期中美關係趨於緩和,風險資產上漲空間打開,對債市將會繼續造成壓制。從中期角度來看,社融企穩、通脹觸及敏感位置甚至在2020年初創下3.5-4.0%的峰值,長端利率可能會回到19年4月下旬的高點附近(10年國債3.4~3.5,10年國開3.9~4.0)。
我們維持對債市中期維度的謹慎判斷,如果後續債市出現修復性行情,建議投資者進一步降低組合久期倉位。
我們的心愿是…消滅貧困,世界和平…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 固定收益研究覃漢/劉毅/高國華/肖成哲/王佳雯/肖沛/范卓宇
GUOTAI JUNAN Securities FICC Research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4SQx20BMH2_cNUgEb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