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除了讓你「吃土」,我也能做點好事

2023-03-10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沙塵暴:除了讓你「吃土」,我也能做點好事

撰文 / 王恩眷(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

近日,內蒙古、新疆、北京等多地現沙塵暴

黃沙漫天,遮天蔽日

圖片來源:北方新報

可你知道嗎

讓人避之不及的沙塵暴

竟然也有生態效益

讓我們來聽聽沙塵暴的自述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各有景致。千百年來,春更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讓人們不吝溢美之詞——春風是靈動的,春花是爛漫的,春雪是嫵媚的,春雨是金貴的……然而,只要我一出現,就會打破這美好。

我偏愛春天,多年氣象統計發現,我在春天現身的頻率占到全年的80%。在中國北方,從西到東都有我的身影,我甚至還會到長江流域出差。

在人們眼中,我是遮天蔽日的黃沙,帶來的是牛皮紙般粗糙的天空和嗆鼻的土腥味兒;在氣象衛星的眼中,我是一條綿延千里的沙塵帶。

我從哪裡來?

要問我從哪裡來,那可真是一段跨越千里的旅程呀!

在中國北方的春日裡,伴隨著大風,我從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及內蒙古出發,一路經過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很多時候,大風還可以帶我跨越千里,來到華北和東北。

我還有另一段旅程,那就是乘著蒙古國的強風,在途經中國北方時,得到物質補給,這會讓我變得更加強壯。例如2021年3月,我不僅到了華北、東北,還一路向南到了湖北、安徽和江蘇。

其實,我來中國的旅程,多半是從蒙古國出發的(分析表明,中國的沙塵天氣有2/3源於蒙古國)。

我的坐騎——春季的大風

每一次出發,都離不開我的坐騎——春季的大風。它是我最大的助力和嚮導。風力和風向直接決定了我去哪裡,能飛多遠。

如果你以為春季的風只是「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柔,或是「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輕盈,那你可錯了。其實,春季的風力為四季之首。氣象數據顯示,在中國大部地區,春季(3月~5月)的平均風力和平均大風日數(瞬時風力達8級及以上,瞬時風力≥17米/秒)均為四季最高,這樣的春風,有足夠的實力帶我飛。

而且,「三月天,孩兒面」,春季的天氣變化快,即大氣層很不穩定,氣溫往往急升驟降,天氣忽冷忽熱。不穩定的大氣狀態更有利於風力增加和上下垂直對流的產生。這樣不穩定的大氣,會讓我飛得更高、更遠。

我也有生態效益

人們眼中的漫天黃沙,只是我的一面。其實,我還有另外一面——作為移動型物質和能量載體,我還參與生態系統的各種循環,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

我是移動的礦物營養庫

世界上主要有4個沙塵暴區:中亞、中非、北美和澳洲。在中非沙漠區,我年復一年地將撒哈拉沙漠的沙塵、磷和其他營養物質搬運到南美叢林,最終造就了「地球的綠肺」、世界上最大的叢林——亞馬孫熱帶雨林。

越過大山,落入海洋,我還能為淺海的浮游生物和深海的藻類提供豐富的礦物營養。在為海洋施肥、促進廣闊洋面上浮游植物生長的同時,我也間接促進了二氧化碳的吸收,緩解了溫室效應。

我是天然的中和劑

我是鹼性體質,對酸雨(人為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所造成的)可以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還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降落到地面後,我還能告別「讓人無法呼吸」的形象,變身天然清潔劑,沉降空氣中漂浮的工業煙塵,吸收汽車尾氣之類的酸性氣體污染物。

看完這些,你對我是否有了全新的認識?一方面,我和地震、颱風、火山爆發、洪水一樣,都是全球生態系統中的自然過程,也有一定的生態效益。

另一方面,我是天氣過程和地面共同作用的產物,也是一種災害性天氣。我的出現也在警示大家,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減少生態破壞,防止土地進一步沙化,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減弱我對人類的危害。

本文綜合整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文《不止黃沙漫天——沙塵暴的自述》,作者王恩眷,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472831e605eecdff1d1c8e1812552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