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年萬店到關店裁員,這家便利店該何去何從?

2022-08-16   廚房人類研究所

原標題:從三年萬店到關店裁員,這家便利店該何去何從?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從今年四月開始,媒體就陸續報道了便利蜂出現閉店潮的消息。

天津多家便利蜂,多門店均出現了大門緊鎖的情況:

一夜之間人去店空,仿佛沒有來過這裡一般:

登錄大眾點評和便利蜂小程序發現,好傢夥,幾家便利蜂都顯示暫停營業狀態。

除了天津,在山東濟南,曾經多如牛毛的便利蜂,幾乎都處於停業狀態。

而在北京,雖然當地的便利蜂照常運作,但不少顧客反饋,便利蜂的貨架上出現大面積的缺貨。

「感覺他們明天就要跑路。」這位顧客說。

在社交平台上,部分網友也反映,自己附近的便利蜂,要麼閉店,要麼取消了24小時營業:

而在兩年前,便利蜂還是便利店行業的一匹黑馬。

2020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中國便利店TOP100榜單,其中便利蜂以1585家門店位列榜單12名。

圖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2020年年末,便利蜂執行董事薛恩遠曾宣布了雄心勃勃的萬店計劃。

通過「高速擴張模式」,便利蜂2021年門店數將突破4000家,2023年將達到1萬家。

便利蜂對比其他的便利店,較為突出的一個優勢是他們的算法優勢。

你很難想像,如果要在便利蜂總部工作,公司會考察線性代數機率論,高階版甚至還包括微積分

當然了,這個考試是自願參加的,但連數學考試都搬出來了,你可想而知他們對算法有多痴迷:

在強大算法的驅動下,便利蜂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算法來精確量化。

比如便利蜂的熟食,需要儀器測量出菜的酸甜苦辣閾值,土豆絲的硬度、扁豆的長度、炒制的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

另外,便利蜂為了做到日日清,像是麵包、飯糰、酸奶等日配品都採用電子價簽

系統會根據昨日同期庫存、當日銷售情況動態打折,以高效消化庫存。

然而店員們是人,不是機器。

知乎用戶「臥聾先生」就曾分享了自己在便利蜂工作的經歷:

上班需要不停對著機器,需要在系統中領任務和完成任務。

做任務就算了,關鍵是如果任務超時了,就得罰款。

這個規定在我看來就挺扯淡的,因為店員在店裡的變數實在是太大了。

如果有客人需要幫助,或者需要諮詢某種商品,你總不能丟下他去做任務吧?

萬一客人把食物灑了,你總不能不去打掃而是去完成任務吧?

但機器不會有一絲溫情,你超時了就是超時了。

這無疑讓便利蜂的店員疲於奔命,苦不堪言。

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人幹著幹著就潤了。

然而便利蜂也並沒有好好善待留下來的同事。

我們都知道年終獎對打工人來說意味著什麼,然而就在今年3月30日,便利蜂發出全員郵件,宣布取消年終獎

理由是:由於疫情,2021年公司業績未達到預期。

算法的精進,是能更好地控制損耗,但也意味著,這能更好地控制員工,讓人瘋狂地運轉,為便利蜂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便利蜂員工的離職率異常的高,留下來的要麼是新手,要麼早已心力交瘁,自然就會影響服務質量

再講深一點,先進的算法真的能把控質量嗎,其實也說不準。

今年3月,便利蜂就曾因質量問題被監管部門處罰,濟南丁豪廣場店因涉嫌銷售過期包裝食品被罰款5000元。

今年6月,便利蜂旗下門店賣過期糖被罰6萬元:

說白了,你算法再牛逼,執行的還得是真人。

但忽略了對員工的人文關懷,只用算法束縛他們,卻讓底層員工苦不堪言,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這無疑也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伏筆。

另一方面,便利蜂和別的便利店不一樣:便利蜂從來沒有開放加盟,都是直營店:

直營店的優勢非常明顯,不僅毛利率高,還能便於總部管理,提升整體服務質量,但缺點也顯而易見:

那就是成本太高。

你開放加盟,不僅能收一筆加盟費,像鋪租人工還能讓加盟商自己負責。

直營的話,這些費用基本都要總部來承擔

一般來說,直營店講究少而精,不適合開太多,因為這會產生巨額成本。

然而你前面也看到了……便利蜂已經開了家直營店了,可想而知背後的成本有多高。

再遇到疫情之類不可抗力因素的衝擊,那想做到自負盈虧都幾乎不可能了。

在這種情況下,便利蜂在2020後卻沒有找到融資,今年關閉門店止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便利蜂關店的最後一個原因,還是老生常談的「行業競爭激烈」。

現在便利店是真的多:全家羅森711,易捷天福美宜佳,每個都是難啃的骨頭。

便利蜂拿什麼去競爭,算法嗎?

希望他們在埋頭算法的同時,多關心關心下面的員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