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建:為國擔責,義不容辭丨功勳

2022-09-19     葉氏宗親

原標題:葉培建:為國擔責,義不容辭丨功勳

點擊上面「葉氏宗親」加入葉氏大家庭

來源:公眾號中國之聲(zgzs001)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數千年來,中國人對問鼎蒼穹、登上神秘的月球,充滿了夢想和期待。以嫦娥工程為代表的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的第一步,實現了我國航天深空探測零的突破。

作為嫦娥系列各型號總指揮、總設計師顧問、嫦娥三號首席科學家,葉培建已在航天領域整整奮鬥了52年,74歲的他,剛剛獲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嫦娥之父」葉培建

「一百減一等於零,

責任大於天」

2000年9月1日,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搭載著中國資源二號01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拔地而起。在當時我國已有的衛星中,這顆「十年磨一劍」的衛星有著諸多的「第一」:具有最高的解析度、最快的傳輸速率、最高的姿態精度、最大的存儲量,對於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資源二號衛星模擬圖

正當大家滿心期待衛星正常入軌發揮作用時,卻傳回了問題信號:

葉培建:「我要從岢嵐基地乘車翻過大山到太原乘飛機,趕快趕到西安去測控,在山上走的時候,收到報告衛星沒了,心裡一下就涼了,十年就沒了。我當時就想,如果車掉下去了,把我摔死了,我還是烈士,但我就這麼到太原去了,將來失敗了,我怎麼向國家交待?怎麼向人民交待?怎麼向這支隊伍交待?」

當時的葉培建有一種渴望解脫的念頭,但冷靜下來以後,他很快想到,自己是主帥,有責任帶領大家走出困境:

葉培建:「我在車上把老馬叫過來,他搞電源的。那時我第一個考慮,蓄電池的電能不能堅持到我們中國的測控站重新能夠髮指令?我就把老馬叫過來,老馬說『可能!』」

可能!這就是說,還有希望。葉培建心裡有了底,趕到西安後,細細排查,發現是地面發錯了一條指令,這就需要再發一條補救的指令,把衛星搶救回來。但是,指令什麼時候能發得上去?這又成為了新難題:

葉培建:「地球不是在這麼轉嗎,由西向東傳一圈,要等到它從中國東部再轉進來的時候,經過長春上空時,我們才有可能把指令發上去。結果那天,一串指令發上去,全部成功,衛星立刻就正常了。發生的都是沒想到,所以還是要把工作做在前面,這個是要細之又細,慎之又慎,這句話都是血的教訓帶來的。」

工作中的葉培建

圖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經歷了這一次驚心動魄的「急救」,資源二號01星成功在軌運行並超期服役兩年多時間,與資源二號02星、03星共同成為我國首次衛星太空組網,為我國國土資源勘查、環境監測與保護、城市規劃、空間科學試驗等領域傳回大量數據和資料。葉培建將這些成功歸結為「責任大於天」:

葉培建:「航天有一句話叫100-1等於0,我做的再好的一個東西,你這個小部分沒有做好,就可能是失敗。所以我是要求我們每一個設計師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你不這麼看待,輕描淡寫掉以輕心,就很可能失敗。所以說責任大於天。」

在某型號任務中,一筆一划標註進展的葉培建

「困難像彈簧,你軟他就強。」

勇於為國承擔責任,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這是葉培建一輩子的堅守。出生於1945年的他,耳濡目染的是作為軍人的父親的教誨,為了讓祖國不再被別國欺凌,從小就下定決心要為國家盡己所能。

葉培建:「我父親在抗美援朝的第一個月就跟隨部隊入朝作戰,艱苦卓絕,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但是吃夠了美國人空軍的苦頭,武器裝備差距太大。所以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們沒有強大的空軍不行。我當時就是為了國防,我就覺得中國近200年來太受欺負了,不能被人看不起,落後就要挨打。所以我高考的志願,前面兩個都是航空院校。被浙大提前錄取走了,就沒學到。但是我選的是無線電,大學畢業的時候填分配志願,又都是國防,包括航天。」

看「超強斜槓爺爺」葉培建如何述說自己的工作

葉培建如願以償地從事了他所熱愛的航天事業。彈指一揮間,葉培建已經在航天領域工作了五十多年,這份對國家的忠誠、對事業的信仰支撐著他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葉培建:」困難就像彈簧。你軟他就強,我們嫦娥一號探月,那麼遠,全世界搞探月的國家,最小的地面天線也要34米,而我們中國當時最大的天線就是12米。怎麼辦?這個困難怎麼克服?我們地面不來星上來——我們就把衛星上的天線設計發揮到極致,就解決了。我們嫦娥4號落到月球背面不能通信,怎麼辦?我們發一個中繼衛星,發到地月拉格朗日L2點。困難是很多的,但是你只要去攻他,他都讓位給你。所以我說要做個可怕的人,就是他突然怕你,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嫦娥團隊全家福

「太空競逐需高瞻遠矚,

老驥伏櫪仍志在千里。

2001年10月,葉培建開始參與探月工程工作,從「嫦娥一號」撞月成功獲取世界上第一張帶有月球南北極的清晰全貌圖,到「嫦娥四號」世界第一次的月球背面軟著陸,如今,五戰五捷的探月成就,逐漸揭開了月球的神秘面紗。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月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完成自主喚醒,開始第十月晝科學探測

圖自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公眾號

但很多人仍然不能理解,我們為什麼要登錄月球?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葉培建給出了三層答案:

葉培建:「最高層次國家利益。我認為宇宙就是海洋,你不要以為今天看起來沒有用場,未來的太空權益,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去爭取。第二,很多科學的探索價值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越來越明朗的,不是說今天幹什麼,就馬上GDP增加多少,馬上就能拿來吃,馬上就能拿來穿。過去誰知道海洋裡頭有石油,海洋裡面還有那麼多礦,更何況我們知道宇宙中月亮、小行星,還有很多資源可用,所以我們眼光要放得更長一點。第三,即便是目前還說不上增加多少GDP,但是航天技術本身的發展就已經為我們所用了。現在的父母們帶孩子——尿不濕,誰先用?太空人啊,太空人沒廁所,一開始是太空人用才發明的。很多航天的技術都變成了民用。」

456677號「葉培建星」

2017年1月,為表彰葉培建在空間科學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編號「456677」的小行星命名為「葉培建星」。他說,那顆星並不屬於我,但卻給我帶來了一份新的責任與使命,那就是在有生之年再多做點事情。

葉培建:「我從工作上來講,就是和大家在一起建立月球科考站,探小行星,火星取樣返回。再干十年還是可以吧。

工作中的葉培建

圖自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照耀小小少年航天夢

人民科學家為人民

得知葉培建獲得「人民科學家」的稱號,一些曾經聽過他講科普的小學生還特意寫來了一封信,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讓他無比欣慰:

葉培建:(讀孩子的信)「那天,您用兩個不同大小的皮球為我們講解地球和月球自轉和公轉的關係,您用一把雨傘演示飛行器天線太空中接收信號的原理,您用一塊泡沫板展示飛行器電池的工作狀態,在您的講解中,深奧難懂的航空航天知識變得那麼輕鬆有趣,浩瀚神秘的宇宙變得那樣令人神往。從那天起,我們全校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成為了你的粉絲。葉爺爺,您點燃了很多少先隊員心中的航天夢。」

杭州崇文實驗學校學生寫給葉培建的信件

敢說、敢想、敢幹的葉培建院士,已在航天領域整整奮鬥52年,74歲的他,依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葉培建:「既然已經把這個稱號給了我,我只有以後做更多的事情,才對得起這個稱號。因為我們本來就是人民培養的,就得為人民。所以作為一個科學家,只有把自己擺在和人民在一起,為國家服務,才能做點事情。 」

葉培建接受央廣記者的專訪

主創人員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岩

審 稿:郭靜

記 者:張棉棉、郭鵬

編 輯:方亮

責任編輯:朱星曉

播 講:鶴佳

音頻製作:張棉棉

新媒體編輯:柴婧

熱點資訊

1、大家好!我姓葉,這是我的個人簡歷,請大家多多指教!

2、超過10萬點擊率的葉氏族歌,一直深受葉氏族人喜愛與傳唱,好聽!

3、了不起的葉氏宗族,此文獻給全球700萬葉氏宗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46b7a4f96c314685753aecc3dcf53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