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行原創丨我的風景即背景(散文)

2023-10-06     真言貞語

原標題:周長行原創丨我的風景即背景(散文)

我的風景即背景

文/周長行

遊逛了那麼多風景區,寫了30多篇遊記,然而,卻差點兒忘了問問自己:風景到底是什麼。

對啊,風景是什麼呢?

我琢磨:或許就是通過每個旅人的遊歷、觀察並感知(感動)於心靈的東西,那才叫風景吧。

因此,可以說,每個人心中的風景都是不一樣的。有多少個洱海的旅遊者,就會有多少個洱海的風景。比如我吧,洱海讓我最感動難忘的是每天傍晚的那片定時聚合的彩雲。

在我眼裡和心中,洱海就是那片彩雲,那片彩雲就是洱海。於是寫洱海,我只寫了那片彩雲。

網友@浮萍是一個善於書寫遊記的作者,她曾經在群里問我:「你怎麼不(認真)寫景呢?」我理解她的潛台詞是:你的遊記怎麼盡寫人物和故事,基本不花功夫去描寫風景呢?

是呀,筆者近期的30多篇所謂遊記,沒有一篇是以寫景為主的。要麼是寫故事,要麼是寫人物。風景在這些文字里大都是背景材料。最應該仔細描摹刻畫的九鄉溶洞,卻被我游離到《紅樓夢》裡面去了。我把主要筆觸放在「九鄉溶洞太像紅樓夢」了的感覺上。

筆者一向把「真實」看作高於一切。寫什麼不重要,真實,最為重要。像不像遊記也不重要,真實才重要。真實的東西,才讓人動心。真實是美的靈魂。於是,我寫了我最真實的感覺。我的感覺就是我的風景。

剛開始時,我並沒意識到我在傾向於寫感覺。沒辦法,我被我真實的感覺征服了。

因此,每遊覽一個地方,我對「偽美」、人造的東西,總是不屑一顧。在人工的樂園裡,存不住生命的光華。而對自然風光里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細節,我卻要真心實意地去對待,去感受(也叫享受)它們。我常常顧不上一覽無餘,大而化之,我竟然每每被感動我的人物或事物左右得稀里嘩啦,不能自已,不能自拔。

我已經到了久經滄海難為水的年紀,花兒胡哨,故作驚駭,畫蛇添足或照葫蘆畫瓢的東西,不但不能打動我,反而令我生厭。我知道如今的景點已被無所不能的網絡炒得赤裸裸得無以復加。五花八門的攻略,早已將所有景點的隱私抖落得蕩然無存。徐霞客的那一套寫法早已過時。來自心靈深處的真情實感或許更能為好山好水添彩潤色呢。

我喜歡原滋原味,喜歡本來面目,喜歡眼見為實,喜歡真實與具體,喜歡獨一無二,比如石林,比如都江堰,比如麗江的雪龍山,等等。它們不能再生,也不可再造,更不能複製。它們也用不著所謂攻略。從哪個角度去看它們,都是再恰當不過的攻略。

我喜歡與真實的風景對話。不管在什麼場合,我都能意識到與真實的風景的惠顧只能有一次。因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斷地變化。而且眼望著風景的我們自身,也在天天變化著。不斷流轉的命運在描畫著生成和衰滅的年輪。何況,我與我所到之處的一些風景,今生只有一次緣。必須珍惜,必須品嘗到浸入肺腑的滋味方肯罷休。

我在香格里拉的草原上就被剛剛出土的小草們所感動。在我眼裡每一棵小草,都是一座佛。此小草,非彼小草也。我與它們此時此刻的遇見,絕對是一次不可小覷的緣分。我在此駐足良久,敦促司機拉著我們圍著大草原轉了三圈方才離開。

我遊覽沙溪古鎮時,面對那些斑斑駁駁房屋牆壁,大腦里突然蹦躂出:這上面浸染著幾代人的體溫吶。僅此一句,就替我打開了走進古鎮的「大門」。

旅遊就是讓我們明白,生活在世上的萬物,都有一個相同的起點和歸宿。我們和他們在生命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生命,都有溫度,也都有靈魂。不得「相通」之妙,算不得真正的旅遊。

此次旅遊已經結束四個多月,然而,縈懷於我胸中的「背景感」卻愈發濃烈。儘管我的一些文字表達著五花八門的思考,甚至是怪裡怪氣的思考,但是,我所遊歷過的風景都起著背景的作用。

風景即背景。

我喜歡這句子,為它,我才寫了這篇小文。

註:寫於10月6日。插圖一:鮮花盛開的地方,尚根發拍攝於異龍湖畔;插圖二:細數根脈,尚根發拍攝;插圖三:文化名村留念,尚根發拍攝。

【作者簡介】周長行(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記者、詩人。著有長篇紀實文學《鵾鵬騰飛的地方》《大山的呼喚》《大京九解說詞》《趙忠祥寫真》《喬羽戀歌》《不醉不說喬羽的大河之戀》《大國詞人喬羽傳》《偉大的我們》《大浪淘金》;中篇報告文學《岩石歲月》《悠悠玉蘭情》《巷道雪洞》。詩集《句子的隊伍》。作品曾獲《解放軍文藝》大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400ae3f3d158c3a9ac200e9fca6b2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