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專題複習:鑑賞詩歌的語言

2019-10-12   良知修行

中國古代詩歌說到底就是一種語言的藝術,詩歌豐富的思想感情、優美的意境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這就要求古代詩歌語言精鍊、含蓄、富於形象感和感染力。鑑賞詩歌的語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詩歌語言的這些特點,並在此基礎上調動想像、聯想、比較等多種方法,進一步領悟詩歌的精妙之處。

古代詩歌的的語言一般具有「簡練、新奇」的特點。所謂「簡練」就是用最少的字表達出最豐富的內涵,分析詩歌的語言,除了理解語言字面的意義,還要體會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詩歌里的所謂「詩眼」就是這類,比如蘇軾的《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一個「清」字,既寫出了天空和地面的的潔凈、月光照射萬物所形成的澄明清朗的境界,也寫出了作者雖仕途坎坷、被貶黃州但隨遇而安、開朗樂觀、心凈無塵的心靈世界。所謂「新奇」就是用特殊的詞法、句法,取得一般用法所難以達到的效果。分析詩歌語言,除了分析語言的用法,也要分析這種表達效果,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都是這種「新奇」的語言。

高考題對詩歌語言的鑑賞,往往注意這些「簡練」而「新奇」的語言,語言用得好也在於此。既要注意它的多重意義,也要注意它的語言特點和達到表情達意的效果。

高考金題


1、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螟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古典詩詞特別講究鍊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解題指導]了解題目要求後,要快速對全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從「漠漠煙如織」、「寒山」、「傷心」等詞語來看,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應是一種憂傷、孤寂;從「樓上愁」、「宿鳥歸飛」、「歸程」等詞語來看,所表達的應是一種思鄉、思人的感情;「何處是歸程?」應是一種思而不得。「空」應較好地表達出這種意境。

[答案]「空」字一方面寫出獨自一人的孤單,也寫出心中的空落,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閒居。素秋:秋天的代稱。

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解題指導]在對全詩整體把握之後,再來思考「敵」與「對」的不同效果。一個「敵」字,用字險而穩,除了客觀環境清寥淒寒之外,更兼有主觀心靈的寂寞悽愴。仔細品味,會覺出它的妙趣。

[答案]不能換成「對」或其他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淒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悽愴之情。用「對」或其他詞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麼?請簡要賞析。

[解題指導]這首詞屬名家名篇,這在高考題里很少出現。高考一般避開名家名篇。從整首詞來看,感傷中見曠達,情中含理,生動形象。「花褪殘紅青杏小」「枝上柳綿吹又少」春天即將逝去,傷春之情溢於言表。但另一方面,燕子翻飛,有動態活力,極具美感。牆裡佳人笑聲傳來,別有一番情趣,但笑聲漸無,佳人離去,多情中平添了幾分被冷落的煩惱。傷春又有活力,喜悅又有煩惱,作者的曠達,可見一斑。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可以有兩種,答一種即可。)

規律總結


高考題對語言的考查,一般從詞句入手。回答方式,一般總說語言特色,然後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從手法(修辭、鍊字)、內容、思想感情入手分析。就近幾年高考題來看,從思想內容方面考查多些,表達效果也主要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鍊字、詩眼是主要的考查方式。

鑑賞詩歌的的語言往往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考慮古代詩歌推敲字詞的特點,關注重點詞語。

1、名詞:名詞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稱。(具體見學案一)名詞的連用常常會營造出一定的意境。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2、動詞:一個動詞往往能夠使整首詩活起來,而且動詞往往有多重含義。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個「見」字把詩人無意看山而見山,悠閒自得的形象表現了出來。

3、形容詞:這些詞語往往從各個角度對中心詞進行修飾限制,對渲染氣氛、表現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紅」「綠」「火」「藍」等詞語把江南的美景寫得色彩絢爛,美不勝收。

4、副詞:往往也起修飾限制作用,在很多情況下也是鑑賞的重點。如「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一個「忽」字把漫不經心而忽然想起了丈夫不禁傷感的情緒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的耐人尋味之處。

5、數量詞:可以準確地表情達意。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的「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一片」飛花落下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萬點」飛花飄落更使人煩惱愁悶。抒發了詩人因傷春而滿腹愁怨的感情。

6、疊詞:詞語的重疊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將詩人寂苦無告的心境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二、關注詩歌語言變形的特點。

因為古代漢語本身的特點和詩詞格律對語言使用的限制,詩詞里的經常出現語言的變形,而這些變形的詞語在詩歌表情達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把春風的多情、靈動恰當地表現了出來。再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濺淚」不是說花流淚,而是說花上濺上了愁人的眼淚;「鳥驚心」也不是說鳥兒受到驚嚇,而是說鳥鳴驚動愁人的心。

三、關注修辭語言的表達效果。

常用的修辭有比喻、比擬、誇張、借代、雙關等待。因為修辭的運用,詩歌往往達到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語言鑑賞也應特別關注這種情況。如王維寫風:「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在日落西山、山水靜寂、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感到倦怠的時候,它盛情地為人們吹動松濤,奏響大自然的雄渾樂曲。這種擬人手法的使用,把善解人意的風的形象很好地表現了出來。再比如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碧玉」喻色,「絲絛」喻形,把柳樹青翠潤澤、柳條細長柔嫩的特點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出來。

四、關注詩歌整體的語言風格。

詩歌的語言風格,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平淡、清新、絢麗、質樸、明快、含蓄、簡潔、洗鍊、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詩人長期的寫作實踐形成了自己的語言特色。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豪放飄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韓孟的奇崛險怪、溫庭筠的綺麗香艷等等。了解了這些詩人的語言風格特點,對於鑑賞詩歌語言特別有幫助。



來源綜合網絡,編輯:Wordwuli,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若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