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壓力之下的蘋果,還有哪些增量空間?

2023-11-03     巴倫周刊

原標題:內外壓力之下的蘋果,還有哪些增量空間?

面對iPhone銷量增長乏力、中國市場不確定性等壓力,蘋果能否基於人工智慧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新品密集發布期過後,蘋果(AAPL.O)於美東時間11月2日公布了2023財年四季度及全年(截至9月30日)業績報告。本財季,蘋果收入為894.98億美元,同比下降0.72%;凈利潤229.56億美元,同比增長10.79%。2023財年,公司實現收入3832.85億美元,同比下降2.8%;凈利潤969.95億美元,同比下滑2.81%。

本財年,iPhone收入同比下滑2.39%至2005.83億美元;Mac、iPad、可穿戴設備及家居和配件收入依次為293.57億美元、283億美元和398.4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服務收入同比增長9.05%至852億美元。

2023財年蘋果各業務板塊收入占比

單位:億美元

製圖:《巴倫周刊》中文版

產品以外,由於華為重回5G市場導致競爭加劇,蘋果在中國(大中華區)的業務情況受到投資者關注。本財年,該市場收入同比小幅下滑2%,占比穩定在20%左右。

就在美東時間10月30日,蘋果舉辦了主題為「來勢迅猛(Scary Fast)」的線上發布會。然而,公司股價卻未能「迅猛」增長——年報公布後,蘋果股價下跌1.2%,盤後跌超3%。在去年科技股整體下滑的背景下,該公司股價年初至今上漲37.25%至177.57美元,目前總市值為2.78萬億美元,已經跌破3萬億美元大關。

今年以來,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IXIC.GI)同比增長27.02%。「科技七巨頭」其他成員中,英偉達(NVDA.O)和Meta(META.O)領跑,年初至今股價上漲198%和158%;之後是特斯拉(TSLA.O)、亞馬遜(AMZN.O)、微軟(MSFT.O)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GOOGL.O),漲幅分別為77%、64%、46%、45%。

來自Melius Research的本·雷特茲(Ben Reitzes)是看漲蘋果的分析師之一,他表示:「隨著2024財年到來,我們相信蘋果收入將受益於iPhone 15持續升級、Vision Pro上市以及iPad和Mac升級帶來的商店客流量增加。」

不過,此前看好蘋果的KeyBanc分析師布蘭登·尼斯佩爾 (Brandon Nispel) ,在10月初將該公司股票評級從「增持」下調至「行業權重」。尼斯佩爾認為,蘋果繼續交易市盈率接近歷史高位;而且相對於納斯達克指數而言,該股存在較大溢價。

壓力之下,分析師和投資者也在尋找蘋果下一個增長突破口——人工智慧。年初以來,AI已經成為拉動股價增長的核心引擎之一,盤中股價一度超過500美元的英偉達,正是受益於AI所需GPU(圖形處理器)晶片需求。目前,蘋果主要將AI技術應用於現有產品之中,還沒有推出聊天機器人、大語言模型等產品。

蘋果並未給出明確的2024財年一季度業績指引,只表示該季度的整體收入與去年同期(1172億美元)基本持平。華爾街普遍預期,公司下一季度營收為1231億美元。《巴倫周刊》覆蓋的45位分析師給予蘋果「增持」評級,平均目標價為197.88美元。

圖片來源於網絡

iPhone 15系列能否提振業績?

2019財年至2023財年,蘋果收入和凈利增速在2021年達到高位,增速分別為33.26%和64.92%,其餘四年變動均維持在10%以內。

蘋果收入及凈利變化趨勢

單位:億美元

製圖:《巴倫周刊》中文版

相比之下,公司本財年毛利率達到44.13%,延續了過去五年增長態勢。一方面,毛利率增長得益於服務業務——本財年達到70.83%,遠高於產品36.50%的毛利率。

另一方面,高端機型iPhone 14 Pro系列熱銷,同樣是拉動公司毛利率增長的因素之一。

根據Omdia數據,今年上半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排名前三的機型為Phone 14 Pro Max、iPhone14 Pro和iPhone14。而去年同期,iPhone13是最暢銷的機型。

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Top10

來源:Omdia

對於新一代iPhone15系列,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表示,iPhone 15機型銷量好於iPhone 14機型。由於需求旺盛,iPhone Pro和Pro Max受到供應限制。第四財季,iPhone收入同比增長2.77%至438.05億美元,是本財季唯一實現正增長的硬體產品。

不過,摩根大通分析師薩米克·查特吉(Samik Chatterjee)在10月23日報告中寫道,iPhone15系列交貨時間連續第四周放緩,目前低於iPhone14系列的交貨時間,並且還有跡象表明iPhone 15系列交貨時間正在減弱。

更重要的是,高端機型交貨時間縮短,加劇了投資者對iPhone需求結構的擔憂。查特吉在10月初的報告中指出,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的交貨時間迅速下降,表明iPhone 15系列的銷售組合可能比之前發布的產品要弱,更多銷量來自低端機型。

除了機型換代可能對毛利率造成的短期影響,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需求不足,或為蘋果乃至整體手機行業帶來長期壓力——在行業退潮的大背景下,蘋果也難以「獨善其身」。2023財年,iPhone收入較去年下滑2.39%。

在成本端,「果鏈」廠商與蘋果處於相互依存關係。TechInsights手機元件技術服務高級分析師傑弗里·馬修斯(Jeffrey Mathews)對《巴倫周刊》中文版表示,iPhone 15系列處理器晶片、圖像傳感器、顯示面板、內存和電池組件等產品都依賴供應商。

例如,iPhone 15 Pro系列的關鍵亮點是台積電(TSM.N)製造的3nm處理器晶片組,蘋果也聲稱短期內將主要使用台積電生產的3nm工藝,以確保iPhone處理器晶片供應。

而在《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影響下,台積電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造晶片生產基地,可能增加供應端成本。資深行業顧問漢德爾·喬恩(Handel Jones)估計,(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生產的每個電晶體成本將比中國台灣高出30%。

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

中國是蘋果難以割捨的消費市場。在庫克上任之初的2011財年,來自中國市場(大中華區)的收入占公司營收的比重為11.72%%。到了2023財年,中國市場收入占比已經達到18.93%,甚至在2015財年成為僅次於美洲市場的地區。

過去五年,中國市場的收入占比穩定在15%至20%區間。

蘋果大中華區收入及占比趨勢

單位:億美元

製圖:《巴倫周刊》中文版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中國市場收入在2021年同比增長70%,部分原因是華為晶片受限暫時退出5G領域,讓出高端手機的市場份額。

根據IDC統計,2020年,華為以38.3%的市場份額占據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榜首,蘋果以11.1%的市占率位列第五;到了2021年,中國前五智慧型手機廠商中已經沒有華為的身影,蘋果排名則升至第四位,市場份額達到15.3%。

今年以來,不少投資者擔心來自華為的競爭壓力——目前,華為已陸續發布P60系列、摺疊屏Mate X3等新品,在二季度重回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前五行列。8月上市的Mate60,也標誌著華為重回5G市場。

反觀蘋果,Counterpoint數據顯示,相較於需求強勁的美國市場,iPhone 15系列在中國發售後17天的銷量與iPhone 14同期相比下降4.5%。

瑞銀分析師大衛·沃格特(David Vogt)在10月16日報告中寫道,雖然中國假期和「雙十一」的臨近對智慧型手機需求產生了催化作用,但考慮到宏觀環境以及華為Mate60帶來的競爭格局,iPhone系列增長空間有限。他將蘋果股票評級為「中性」。

「華為對蘋果短期影響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中長期影響則要看其在海外高端市場回歸力度。」TechInsights無線智慧型手機戰略高級總監隋倩告訴《巴倫周刊》中文版。

隋倩預計,2024年,蘋果市場份額仍將保持在全球第二,不過份額將從今年的19%小幅下滑至18%;華為將以20%以上的市占率重回中國市場第一,在全球市場占比則從今年的第十(3%市占率)躍升至第七(接近7%市占率)。

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還包括供應鏈。例如10月22日,多家媒體報道稱,稅務部門對富士康集團在廣東、江西等地的重點企業進行稅務稽查,自然資源部門對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等地的重點企業用地情況進行現場調查。10月23日A股開盤後,工業富聯(601138.SH)股價一字跌停。

近期,庫克也在積極與中國市場互動。10月16日,庫克在個人微博上宣布到達成都,並用iPhone 15 Pro Max拍下安順廊橋照片;10月18日,庫克到訪位於浙江嘉善的立訊精密(002475.SZ)工廠,該工廠主要生產Apple Watch、iPhone和AirPods三大產品。

人工智慧會是突破口嗎?

iPhone對智慧型手機行業的顛覆,讓人們忽略了蘋果不僅善於創新,同樣善於「摘取果實」。例如,iPod音樂播放器是在2001年上市。而在此之前,新加坡創新科技有限公司(Creative Technology)已經推出過一款開創性的音樂播放器設備。

「蘋果並不急於在硬體方面爭做領跑者,它會等到其它廠商嘗試並且明確看到成長空間之後才會進入。」隋倩表示,比如摺疊屏手機,目前增長迅速但市占率只有1%到2%,因此蘋果可能在2025年或者2026年才會進入該市場。

在人工智慧領域,蘋果同樣謹慎。2017年以來,該公司在iPhone和Mac處理器中加入「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用於Face ID人臉識別等功能。但目前為止,公司在AI聊天機器人、大語言模型等熱門領域還沒有確切消息。

從其他公司的實踐來看,人工智慧可能應用於蘋果三大已有產品或服務。

一是數字助理。正如谷歌此前推出的新版Google Assistant,它將生成式AI用於Bard聊天機器人——這一組合可以讓Google Assistant起草社交媒體推文、搜索電子郵件和文檔等。如果AI能為Siri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或將吸引更多用戶。

據外媒報道,蘋果人工智慧和軟體工程團隊正在改進Siri,更智能的Siri版本最早可能在明年準備就緒。同時,該團隊還計劃將人工智慧添加到下一版作業系統iOS中。

二是搜索服務。基於人工智慧技術,谷歌和微軟均已推出了搜尋引擎的生成式AI版本,這些引擎為用戶的查詢服務帶來更加準確的類人響應。

目前,iPhone和Safari瀏覽器的默認搜尋引擎均來自谷歌。伯恩斯坦分析師托尼·薩科納吉 (Toni Sacconaghi) 估計,蘋果每年從谷歌收到的費用在180億美元至200億美元之間,占整體營業利潤的14%至16%。

然而在9月,美國司法部針對谷歌涉嫌壟斷在線搜索市場訴訟進入聽證和審判階段,焦點在於「谷歌作為蘋果設備瀏覽器默認搜尋引擎」引發的不公平競爭。

「谷歌和蘋果之間的關係有可能被法院推翻,投資者可能對這樣的結果持負面看法。」薩科納吉表示,一種可能的情況是,蘋果推出自己的搜尋引擎作為備選。如果這一舉措取得一定的成功,可能會比現在從谷歌那裡獲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硬體產品。蘋果於今年6月推出混合現實頭顯Vision Pro,預計2024年初在美國上市。隋倩對此表示,短期來看沒有其它任何一款硬體產品可以取代智慧型手機的位置。VR頭顯的需求量恐怕不能成為支撐起整個公司業績增長的支點。

財報電話會上,庫克被問及生成式AI工作進展時表示,公司正在該領域開展工作。「我們正在投資,而且規模相當多。」但他拒絕透露這項工作的具體細節。

人工智慧的熱潮還在繼續,投資者也在等待蘋果能夠稱得上「來勢迅猛」的新故事。

文 | 《巴倫周刊》中文版撰稿人 曹妍

編輯 | 林一丹

版權聲明:

《巴倫周刊》(barronschina)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和金融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373b49b75f5929ae18583dfd09246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