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力支持地方化債、支持收購存量房……一攬子財政增量政策出台後,將有哪些積極作用?

2024-10-12     紅星新聞

10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就「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這場發布會除了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以外,還有三位副部長廖岷、王東偉、郭婷婷到場。會上,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明確,中國財政有足夠韌勁,通過採取綜合性措施,可以實現收支平衡,完成全年預算目標。

發布會現場 圖據中國網

會上還提到,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將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增量政策舉措,主要包括: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等。

更多資金用於補充地方財力

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債

會上,藍佛安提出,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超10萬億元,其中,均衡性轉移支付增長8.8%,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增長8.6%,將更多的資金用於補充地方財力,支持地方兜牢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底線。

會上還提到,中央財政在2023年安排地方政府債務限額超過2.2萬億元的基礎上,2024年又安排1.2萬億元的額度,支持地方特別是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帳款等。此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

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表示,均衡性轉移支付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增長體現中央對地方財力緊張的體恤、對地方政府的關愛和支持,也是實現各地公共服務水平均等化,讓全體民眾公平公正享受公共服務的實踐成果。‌

對於財政加大安排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宋向清認為具有多方面考量:一是通過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額度,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財政資源,直接緩解地方財政壓力,尤其緩解因償還債務而產生的財政壓力。二是‌中央加碼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有利於地方政府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使其能夠更專注於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三是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讓地方政府‌騰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產業升級和轉型等,從而推動地方經濟持續增長。第四,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有助於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地方經濟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宋向清還指出,該舉措也是加強地方政府風險防控,‌防範化解債務風險‌的重要手段,通過政策加持,促進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債務風險防控機制,加強對債務風險的監測和預警,督促地方政府及時採取措施防範和化解潛在風險。‌

資料圖

宋向清同時提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也可加快推進地方融資平台公司的市場化轉型,降低對政府信用的依賴,提高市場化融資能力。同時還可推進地方政府更好地保障民生和社會穩定,有利於‌支持基層「三保」,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強化對民生領域如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福祉。

從基建到民生

財政花錢方向和過去有變化

經濟學者盤和林則表示,財政部和央行角色並不一樣,財政部在這場新聞發布會主要講兩件事:錢從哪裡來?花到哪裡去?

盤和林說,花錢上,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是支持地方,中央財政要幫地方一把,比如幫地方承擔一些負債,幫地方搞一些建設,積極面對地方財政難題。第二是支持房地產平穩發展,方法也很明確。總體看,收購存量房當保障房的方式將是財政主要的方式。第三是民生,比如教育、醫療、養老、公共服務等。中國老百姓的需求不一樣了,財政開支也要跟上老百姓需求的變化。至於未來是否有刺激計劃,今天雖沒有提具體數據,但明確說了,未來會有。

對於財政花錢的方向,盤和林表示和過去不同:過去是基建投資為主,如今的財政更關注民生,比如教育投入的增加、公共衛生服務標準的提高,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三保」。民生投入,一方面是因為民生是當前中國的頭等大事,順應人口變化,尤其是實現社會福利待遇的均等化,另一方面是因為如今民生領域從長期看存在資金缺口,需要未雨綢繆。

盤和林提到,對老百姓來說,此次財政部發布會表明一個方向,財政資金總量是有限的,一處用多了,另一處就用少了。現在財政開支中,民生領域占比正在逐漸超過投資領域,主要是兩個原因:其一是民生補短板因為人口結構的變化而逐步增多,民生需要投資,另一方面是基礎設施中很多大型基建項目趨於飽和,地方財政如今又財力不足。所以基建向民生轉向,規模投資向有效投資轉型是大勢所趨。

他表示,本輪財政政策的具體細節尚未落地,之前央行貨幣政策效果比較好,未來財政政策的加力應該也會跟上節奏。從投資者,消費者信心層面,未來可能需要加速完善細節,確定金額,擴大國債發行規模,財政政策要和貨幣政策協同,方可徹底扭轉經濟趨勢。

專項債券收購存量房用作保障房

房地產減稅也將有大招

會上,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表示,支持地方政府使用專項債券回收符合條件的閒置存量土地,確有需要的地區也可以用於新增的土地儲備項目。這項政策既可以調節土地市場的供需關係,減少閒置土地,增強對土地供給的調控能力,又有利於緩解地方政府和房地產企業的流動性和債務壓力。

廖岷還提到,考慮到當前已建待售的住房相對較多,主要採取兩項支持措施:一項是用好專項債券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另一項是繼續用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適當減少新建規模,支持地方更多通過消化存量房的方式來籌集保障性住房的房源。

資料圖

對於發布會上多條涉及房地產政策的內容,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這為房地產止跌回穩創造良好條件,尤其是「發行專項債收購存量房」的表述積極重要。此次發布會明確財政政策對「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的支持,對消化房企庫存房源和土地落實財政支持,屬於重要的財政工具。

嚴躍進說,用好專項債券來收購存量商品房,並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這意味地方政府專項債擴容(其他兩項包括資本金使用和新質生產力支持)。從專項債的歷史功能來說,其一般不「涉房」,過去僅有的領域也主要局限在棚改等領域,很少會介入到房地產一些比較細的領域。今年多部門已多次提及財政工具對盤活存量土地和房屋的導向,同時財政部門也多次提及專項債工具擴圍事項。據此可以認為,四季度專項債收購存量商品房的準備工作會加速,明年上半年各地部門或發行「收儲存量土地或存量商品房專項債計劃」。

嚴躍進提到,此次財政部對存量土地和房屋的收儲規劃思路非常清晰。對已建待售的房屋,直接動用專項債來收購,進而充當保障房房源;對於完全沒有開發的土地,則通過專項債來進行收儲,納入2025年的土地儲備項目中。對於在建且已銷售的房屋,將通過住建部融資協調機制,加強資金支持,推進保交房工作。當前各地都已發布過存量住宅用地和項目清單,基礎數據紮實,後續和專項債結合的效率將提高。

嚴躍進介紹,目前保障房的重心在於「加大供給」和「房源籌集」。此次政策提及兩類財政資金,即專項債項目收儲資金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其中專項債和現房待售項目掛鉤,而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為傳統類資金,立足解決住房困難群體和新市民的住房問題。變化在於,此類資金從強調開工建設轉向房源收儲。保障房建設工作將持續推進,尤其在「以購代建」方面,後續將獲得三類重要資金,即專項債、安居工程補助資金、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在助力保障房房源籌集過程中,助力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推進。

嚴躍進還指出,此次提及稅收工具支持房地產止跌回穩,意味著房地產減稅大招將出台。今年10月要密切關注稅務部門政策動向。由於近期各地住房部門政策調控下,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標準已取消,掛鉤在該標準上的稅費政策也有望調整。最直接影響就是對增值稅和個稅產生減負效應。測算顯示,對於住房持續時間短,或房屋為大戶型的,其增值稅減免效應會非常可觀。同時對於個人出售房屋而言,部分城市針對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也有差異化個稅政策,後續有望進一步降低個稅成本。另有兩個政策值得關注。此次沒有提及契稅,但預計或也有調整空間。同時土地增值稅面臨減免導向,房企拿地和項目開發享受減稅優勢,也利好大戶型和高品質住房建設。

紅星新聞首席記者 吳陽 實習生 宋夢妍

編輯 張尋 責編 鄧旆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2c56676528a42472c47d872fa0030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