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11月7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現場,葛蘭素史克(以下簡稱,GSK)舉辦「為艾革新 橙就欣生」HIV防治長效新時代媒體溝通會,多位嘉賓圍繞HIV防治現狀、患者需求和長效創新治療發展三大話題,從企業、臨床、公衛三大角度深度剖析中國愛滋病防治事業發展,為中國乃至全球終結愛滋病的宏偉目標提供創新解題思路。
隨著「四免一關懷」政策的實施及防治能力的逐步提高,近十年來,我國愛滋病疫情總體上持續控制在低流行水平,正積極落實聯合國「在2030年前在全球範圍內終結愛滋病」這一可持續發展目標。儘管如此,愛滋病目前仍是我國報告死亡數位居第一的傳染病病種,防治形式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報告存活HIV/AIDS 122.3萬例,2022年新報告HIV/AIDS 10.7萬例,且呈現高發區域分布不均,重點高危人群疾病教育不足,性傳播途徑防控困難等亟待解決的挑戰,依然影響著我國HIV防治事業的進步。
目前,全國愛滋病疫情主要以性傳播為主,2022年新報告病例中經性傳播比例達97.6%,其中異性性傳播為72.0%,男性同性性傳播為25.6%,遏制性傳播已成為我國HIV防控事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愛滋病臨床和研究中心主任張福傑教授表示,「當HIV感染者持續接受抗病毒治療後,體內的病毒載量連續6個月以上持續處於檢測不出的水平時,病毒就不會通過性接觸傳播方式傳播 ,即『持續檢測不出』=『不具有傳染性』。在此基礎上,強調持續行為干預和健康教育,有助於鼓勵HIV感染者積極接受治療、提高服藥依從性,以及為HIV/AIDS患者去污名化,進一步助力控制HIV傳播。」
「目前,除了臨床治療需求外,HIV感染者心理狀態、精神狀態等非臨床問題也成為影響HIV防控的重要因素。雖然HIV感染者預期壽命獲得大大延長,但用藥對生活造成的不便、長期服藥帶來的藥物毒副作用、HIV污名化和社會歧視等都會引發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問題。」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感染與免疫科副主任何雲教授補充道:「愛滋病不僅有醫學屬性,同時也有一定的社會屬性。其防治不僅依靠技術和藥物本身,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加強健康教育,增進對愛滋病的正確認知,從而助力消除社會歧視,創造更公平的醫療環境,愛上一層,艾下一寸,綜合打造中國愛滋病防控的防火牆,推動愛滋病防治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感染與免疫科主任張仁芳教授也表示:「目前,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已成為我國愛滋病治療和防控的核心。我們可以看到,HIV治療從最初的低效、易耐藥、不良反應大的單一藥物治療,到高效、高耐藥屏障、低毒性、藥物交互作用小的整合酶抑制劑時代,直至我國也即將邁向長效時代。HIV患者治療目標也從過去簡單的延長感染者壽命到如今思考如何可以滿足感染者個體化的需求、如何讓感染者獲得更好的生活質量。從長遠看,全面推動『早預防、早檢測、早干預』科普教育的同時,提供長效、安全的創新預防和治療方案,預防高危人群感染並提升HIV感染者治療依從性及長期生活質量是今後HIV防治發展的重要趨勢。「
GSK 中國HIV業務部負責人林玉萍女士介紹道:「今年進博會,我們帶來近日剛剛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的HIV感染長效治療方案——萬凱銳(通用名稱:卡替拉韋注射液),它與利匹韋林注射液已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聯合使用,用於治療已達到病毒學抑制的HIV-1感染者,最少只需每兩個月注射一次,這將在極大程度上降低傳統每日用藥對HIV感染者生活造成的影響。同時,我們已經遞交卡替拉韋注射液作為一個可注射的長效暴露前預防(PrEP)治療方案的註冊申請,希望為減少HIV-1傳播風險提供暴露前預防的全新選擇,全面推動我國開啟HIV防治防治的新時代。」
GSK副總裁、中國總經理齊欣女士強調:「『不放棄任何一位HIV感染者』是GSK不變的使命。我們深知,愛滋病防治事業需要集結企業、醫生、政府等多方力量。GSK期待繼續藉助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提升創新醫療解決方案在中國的可及性,更希望立足進博平台,攜手行業多方,進一步助力擴大中國愛滋病疫情防控版圖,為2030年終結愛滋病流行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