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熱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公務員這一條路可以走。
正解局出品
2023年日本公務員考試結束後,人們發現,想當公務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今年報考公務員考試(綜合職)的人數,繼2018年首次跌破2萬,再次跌到了僅有1.4萬人,這是有公務員考試以來第二低值。
公務員鐵飯碗真的不香了嗎?
日本現代意義的公務員制度,確定在明治時期。
當時日本剛打破江戶幕府的閉關鎖國,1871年(明治4年)7月,日本第一次實現了廢藩置縣,在中央也開始實施太政官制(三院制)。
隨後在1885年(明治18年)12月改制為現有的內閣制度。
1893年,日本制定了《文官任用令》,結束了之前可以自由任命官員的時代,確定了通過考試選拔的基層公務員選拔制度。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館藏《文官任用令》原件
雖然明治維新打破了封建制度,建立起來有現代意義的文官錄用考試製度,但是依然在內心深處保留著封建的思想,公務員依然是高高在上的「官」。
無論是在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還是在漫畫家宮崎駿的動漫作品中,我們也能感知到那個官僚作威作福,和百姓貧窮疾苦的強烈反差感。
和現在日本公務員「跪式服務」不同,曾經的日本老百姓要去政府辦事情,是要低三下四地求各類官員才可以,甚至需要向官員下跪。
在那時,人們考公務員不僅僅是找一個人氣爆棚的職業這麼簡單,而是為了改變命運。
但是,這種改變命運的機會基本上和普通家庭出身的百姓關係不大,因為官員的來源基本上都是帝國大學或者各大法科大學的畢業生,普通家庭供不起。
日本歷史學家秦郁彥在《官僚研究:不朽的力量1868-1983》一書中,就提到了從1894年到1947年,通過行政管理高級公務員考試成為官僚的9565人中,東京大學的畢業生就占到了5969人,占比60%以上。
1946年在東京帝國大學舉行的日本文官考試
二戰後,日本經濟再次重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經濟迎來經濟高度發展期以及後來的經濟泡沫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也在追求更高的薪水報酬。
1955年,日本工會的第一次「春斗」運動開始,並在1960年代漸漸成為歷年的慣例。
在1960-1970年代,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期也是工會頻繁通過「春斗」來交涉薪資待遇的時期,工會的鬥爭大大改善了民間企業的薪資水平。
這一時期,人們對公務員這個職業的態度被徹底改變。
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民間企業無論是在薪資待遇還是福利上,都要比待在政府做一名領著微薄固定薪水的公務員好得多,很多人畢業後,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去民間企業上班。
當時情形是:好的人才,就去私企外企;只有笨蛋,才去當公務員。
如果有人問你是做什麼工作的,你要說自己是公務員,是會被嘲笑的。
日本經濟高度發展期,社會欣欣向榮
當時雖然有公務員考試製度,但是由於長期招不到人,實際上考試的難度非常低,甚至出現不用考試,報名就錄取的情況。
所以,招來的公務員,多數都是別人看不起的低等生。
彼時,很多公務員並不是自己想當,實在是能力太差,只有公務員一條路可以選擇,稍微有點能力的人,都不會選擇公務員這個職業。
一個民間企業的職工與一個普通公務員的年收入相比,至少要多出100多萬日元,那可是50年前的100多萬日元啊。
那是一個國家集中精英人才來抓經濟建設的時代。
時代來到了1980年代末,日本政府意識到公務員的薪資福利水平過低,使得好的人才很難流向政府,於是便對公務員和教師的薪資進行了多次調漲。
公務員的薪資待遇,開始反超民間企業待遇。
日本公務員入職儀式
根據日本人事院2023年公布的數據,日本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年薪為681萬日元,地方公務員的平均年薪為659萬,高於日本人的平均年薪443萬。
根據日本內閣官房公布的數據,一個民間企業員工的退職金為2090.6萬日元,而公務員經過多次增額後,達到了2183.9萬日元。
恰巧,隨著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大量的企業倒閉,日本年輕人失業率空前絕後的超過了10%,而在亞洲金融危機和雷曼危機的時候,日本失業率也不過8%左右。
日本年輕人迎來了就業冰河期,即便降低薪酬預期,也是一職難求。
經濟不景氣使得社會就業機會減少,日本人的就業傾向又一次發生了改變,穩定、永遠不存在倒閉風險的公務員成為了香餑餑。
這導致了公務員考試的難度越來越大,在就業冰河期,日本公務員普遍的報錄比達到了30:1。
甚至出現過1個崗位,195人考試,只有6個人及格,卻最終只能錄取1人的場景,就連很多國家公立大學的高材生,也一樣會被淘汰。
日本考公輔導班授課
為了應對激烈的公務員考試,很多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備考公務員考試,他們一邊上學,一邊在外面報各種考公的輔導班。
最紅火的時候,在大學周邊,一條學生街的店鋪全是考公的輔導機構。書店裡面考公的指導書籍也一直最暢銷。
學生食堂也推出了「考公必勝」的套餐。
就連在婚戀市場上,一句「我在考公務員」,也會給異性留下積極向上的好印象。
2023年,日本公務員考試的競爭倍率僅為5.9倍,已連續多年刷新最低紀錄。
一方面是各個地方政府為了應對新冠疫情的工作增加了錄用人數;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日本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據統計,日本國家公務員報考人數已連續9年減少,相對於2012年減少了31%,日本地方公務員報考人數已連續7年減少,相對於2012年減少了35%。
日本公務員這個職業越來越不受待見。
有志成為國家公務員的畢業生越來越少,也讓人事院感到十分困惑,為了增加考生人數,在人事院製作的以大學生為對象的招聘手冊中,還添加了包括男性產假在內等福利制度和海外留學等人才培養制度。
但是,這些措施似乎並沒有什麼用。
據日本內閣人事院對國家公務員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未滿30歲的男性國家公務員中,每7人就有1人回答「近幾年內有辭職意向」。
日本公務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冷遇?
第一,年輕人口少了。
據人事院公布的數據,雖然自2012年到2021年,日本公務員崗位供給增加了172%,但是依然面臨著報考人數逐年遞減的尷尬。
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年輕人口逐年減少。
與其說是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少了,還不如說是日本的年輕人口少了。
根據日本總務省2022年發布的數據,日本22歲的年輕人僅有124.7萬;10年後,這個數字將減少到106.8萬;20年後,這個數字將減少至87.1萬。
也就是說,20年後將有約37.6萬的22歲年輕人口消失。
日本22歲人口逐年減少
第二,無休無止的加班。
日本公務員這個職業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工作繁雜且工作量巨大。
根據人事院的數據,日本每月加班時長超過100小時的公務員占比為9.1%,每月加班時間超過80小時的占比30%。
雖然日本規定了日本過勞死的標準就是每月加班80小時,但是對於公務員的積極影響並不大。
相對而言,民間企業這幾年因為勞動改革,在加班上的限制越來越嚴,所以加班時間也在驟減,個人時間得到了保證。
進入疫情的這三年,最忙碌的厚生勞動省,為了統計各地疫情的感染情況,有的公務員一個月加班時長達300個小時,這無疑是「人間地獄」。
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政府所在地的霞關會成為「不夜城」,因為凌晨兩三點下班的公務員大有人在。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加班都有加班工資,超出定額就會成為免費加班,這是赤裸裸的剝削。
這也是疫情三年,日本報考公務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勞動環境惡劣。
很多時候,為了議員和擔當大臣的國會答辯順利進行,負責的公務員要被傳喚;而很多不守時的議員,也使得很多公務員要超長待機到深夜。
日本政府運行效率的極端低下,雖然當地一直在推行無紙化辦公、信息化辦公,但是都沒帶來什麼明顯的效率提高。
想像一下,在21世紀的今天,傳遞材料只能通過傳真機,溝通只能用座機電話,忙半天也只是為了在一堆資料中找一個文件,這種工作環境該讓人多麼絕望。
森友文書篡改醜聞
另一方面,雖然1990年代日本高級官僚涉及的醜聞,使得政府通過一系列公務員改革,規範了公務員的行為準則,但是依然會有政治醜聞發生。
而當有醜聞發生時,公務員也最容易被拿出來背黑鍋的。
比如在「森友學園案」中財務省的公務員赤木俊夫,因為無法忍受「文書篡改」的黑鍋,最終選擇了自殺。
日本公務員是一個很容易被社會批判的職業,甚至被拍到開高級私家車去上班,也可能會導致飯碗不保。
公務員隊伍裡面還存在著一些躺平的老油條,干實事的也主要是年輕的公務員,這使得日本公務員成為了當地最容易得抑鬱症的職業,很多人在高負荷壓力下選擇了自殺輕生。
第四,就業市場的新變化。
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日本從2012年開始,上台短短5年就增加了185萬就業人口。
到了安倍卸任的2019年,正式員工的有效求人率也在有史以來首次超過了1.63倍,刷新了1974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日本1962年至今的有效求人率演變
在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下,民間創造了海量的就業機會。
隨著就業市場的復甦,公務員的吸引力被再次拉低。
日本人不願意考公務員,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首先,我們需要警惕人口少子化現象。
年輕人少了,整個社會活力都將大受影響。
道理大家都懂,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其次,公務員崗位太熱不行,太冷也不行。
公務員就業作為政府就業的一部分,是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穩定就業市場的重要工具。
根據日本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每當經濟發展好的時期,公務員的吸引力都會下降;反之,當大環境變差的時候,公務員就會變得搶手。
在經濟景氣的時期,應該控制政府崗位供給,讓更多的優秀人才流向生產部門,為企業發展供應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撐。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增加政府崗位供給,促進就業,穩定經濟發展。
最後,政府需要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
政府不僅僅需要提供公務員崗位,也要做好社會就業崗位的創造。
日本歷史上的公務員熱,熱度也並不高。
這是因為,社會上的其他崗位,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其實,公務員熱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有公務員這一條路可以走。
我們應該創造足夠、有效的工作崗位,給求職者更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