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草原與青春的雙向奔赴,這場熾熱高歌打動了誰?

2023-08-06   深度文娛

原標題:一次草原與青春的雙向奔赴,這場熾熱高歌打動了誰?

夏日的夜晚,一場充滿草原文化魅力的音樂盛宴拉開帷幕。

舞步矯健有力,仿佛奔騰的駿馬在廣袤的草原上馳騁。開場歌舞《雄鷹》中,河畔豐收的讚歌,讓草原的繁榮以畫卷的形式展開,草原民族的豪放氣概和樸實情感也呼之欲出。

老IP,新歌會。《「央young之夏」草原之夜歌會》來襲,於8月5日在央視頻和央視網播出。這次新鮮的跨界混搭不僅讓觀眾盡享視聽之美,還展現了草原文化的多樣性和傳承精神。從舞蹈到傳統歌曲,再到現代音樂融合,每個節目都散發著自由颯爽、熱情奔放的魅力,同時深深地傳遞著草原文化的豐富內涵。

草原風與搖滾魂交織,自由熱情呈現更需創新

草原風與搖滾魂交織,自由熱情呈現更需創新

歌曲響起,動感的鼓點、熾熱的吉他聲和低沉的貝斯聲交織在一起,瞬間點燃了全場的激情。

內蒙古原生搖滾樂隊「突騰樂隊」的成員們在舞台上蓄勢待發,猶如草原上奔馳的野馬。《牧馬人》旋律簡潔明快,結合著中西樂器的獨特演奏,將草原的豪放與搖滾的張揚相結合。而陳旻用他獨具特色的嗓音,將歌曲中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仿佛「牧馬人」在廣袤的草原上奔騰馳騁。

搖滾音樂的狂熱與激昂,草原文化的包容與開放,在此刻交織。正因如此,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草原風的狂野與自由。樂隊成員的精湛演奏和熱情四溢的表演,與觀眾的情感產生共鳴,向觀眾傳遞出一種不受拘束的生命力和草原精神。這首歌曲以其搖滾的節奏和草原的主題,讓傳統與現代相互融合,為草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牧馬人》的演繹向世人展示了草原音樂的多樣性,也表現出了搖滾樂作為一種全球性的音樂風格,與不同地域和文化的結合可能性。

但融合不止,草原的熱情永續。「我要登上登上山頂,去尋覓霧中的身影」,跟隨《天邊》的旋律,跨上駿馬,去追逐遙遠的星星,草原年輕一代的朝氣與追求展現得淋漓盡致。雲飛、龔明威和段國峰的合作演奏讓小提琴和薩克斯相得益彰,悠揚的旋律讓觀眾感受到了草原的自由與包容,熱情與豁達。

除此之外,當蘇尼特右旗少兒合唱團唱出熟悉的歌詞:「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美妙的童聲一下把人們帶入純凈遼闊的草原。緊接著,鞠萍悠揚的歌聲,再加上說唱歌手舒克獨特的說唱風格,為這首經典草原歌曲注入了新的元素。流暢而富有節奏感,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講述著草原的故事;而靈動的詞藻和激情四溢的嗓音,將草原的壯美和草原人民的勇敢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管男女老少、地域距離,還是器樂不同、文化差異等,《「央young之夏」草原之夜歌會》打破了傳統藝術形式之間的隔閡,為觀眾帶來了這個夏天新鮮的音樂體驗;再加上舞台置身於草原的自然實景,一輪明亮圓月與夜晚的微風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草原的美麗與廣袤。

打破城市和草原隔閡,非遺文化煥發新活力

城市和草原能夠如何對話?「央young之夏」本身的模式便是答案。

在《烏蘭巴托的夜》中,朱迅、阿里瑪和烏蘭牧騎民族樂團的合作,同樣是一次城市與草原文化的跨界融合,也是打破隔閡、傳承草原非遺的重要實踐。這場演出將城市現代元素和草原文化完美結合,讓觀眾領略到了草原文化的深厚底蘊。

作為總台主持人,朱迅與阿里瑪和烏蘭牧騎民族樂團的合作,展現了城市與草原之間的融合,以及潮流與傳統之間的相互尊重。阿里瑪是烏蘭牧騎的長調歌手,她的聲音宏亮而深情,表現了草原的豪邁與熱烈;齊·布日古德帶領的烏蘭牧騎民族樂團則用馬頭琴等傳統樂器為演出增色不少,展現了草原非遺文化的魅力。

一曲「牧歌」,宛轉悠揚,情深厚誼。草原文化自古以來就與廣袤的大草原緊密相連,牧歌是草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在《牧歌》中,長調是蒙古族傳統的音樂形式,以其悠揚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稱。孟克深厚的唱功和情感表達,讓歌曲充滿了傳統長調的特有韻味;與此同時,蘇雅拉圖作為呼麥非遺傳承人,以其特有的喉音和節奏感,讓這種內蒙古傳統的詠嘆音樂形式深入人心。

而「錫林河」也象徵著草原文化的繁榮和傳承,孟克和圖婭用歌聲傳遞了對草原文化的承載,讓觀眾更深刻地了解和認同草原文化的魅力。觀眾在欣賞這樣的表演時,能夠與當下生活的城市產生一種強烈的「間離感」,更深刻地感受到與草原文化的交融與共生。

「萬馬奔騰」是一種怎樣的景象?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草原馬頭琴樂團的靈魂人物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的合奏從音樂上予以磅礴的回答。他們的音樂交織在一起,宛如萬馬奔騰的場景再現,觀眾仿佛聽到了草原上萬馬奔騰的聲音,感受到了草原的壯麗景象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演出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觀眾深受感染。

能夠看到,這場歌會通過融合總台主持人和草原藝術家,在跨界合作、多樣化表演和引入草原元素等多方面的努力之下,成功地打破了城市與草原的距離,傳承了非遺文化,為草原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

綻放「正青春」之姿,「詩和遠方」引領青年價值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地飛翔。」

當總台主持人與所有表演嘉賓一同唱響這首《月亮之上》,夏日的火熱與草原的治癒達到了高潮,「詩與遠方」也仿佛通過螢幕來到了腳下。

精品文藝作品播出,不僅引發觀眾觀看熱潮,也為文旅產業帶去流量和動能。一方面,「央young之夏」IP的年輕化屬性已經深入人心。通過央視頻、央視網等總台媒體矩陣的多維切入、立體分發,匯聚資源,講好草原故事,全方位內外交互釋放信息價值,讓更多年輕觀眾對草原文化的興趣被激發。他們會更有動力來一場草原之旅,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為草原地區的旅遊產業帶來新的機遇。

另一方面,「央young之夏」也讓草原文化得以傳承和弘揚。在節目中,許多傳統草原藝人和表演團體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廣闊的舞台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傳承和展示了傳統的草原文化;這樣的傳承更有助於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學習草原文化,使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生長於新媒體的熱門IP,正如草原的微風般吹入文旅產業,雙向賦能,共同成長。

更重要的是,這場融媒體實踐將草原文化與流行元素相結合,以多樣化、時尚化的方式呈現,成功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同時,節目中的眾多青年表演嘉賓們也展示了年輕一代的熱情、活力和創新精神,以「正青春」之姿,為更多青年觀眾樹立了積極向上的榜樣,引領了青年價值觀的發展,真正實現草原與青春的「雙向奔赴」。

具體而言,無論是舞台演繹還是幕後創作,不管是對非遺文化的堅守,還是對融合創新的嘗試,都表現出對他們藝術的執著與熱愛。敢於嘗試新的音樂風格、舞蹈形式,也展現出對草原的熱愛、寄託與認同——這些價值觀層面的精準表達,也為年輕觀眾樹立了積極向上的榜樣,鼓勵他們既要在追求夢想時敢於創新與拼搏,又要始終把家國情懷融入生命歷程中。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代表著時代的精神風貌,引領著時代的風氣之先。《「央young之夏」草原之夜歌會》通過這種立足於草原、著眼於融合的創新實踐,不僅體現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也在抒發草原人民對祖國熱愛的同時,激發更多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未來美好願景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