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體育消費將成為「內循環」的強引擎

2023-05-15     生態體育

原標題:黃海燕:體育消費將成為「內循環」的強引擎

文匯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為2035年體育強國建設遠景目標勾勒了藍圖,明確提出「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體系」。這對未來體育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黃海燕

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是以健身休閒業、競賽表演業等為龍頭、高端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體育產業體系。無論是健身休閒還是競賽表演,歸根到底都是圍繞人的需求而展開。近年來,隨著我國體育產業利好政策的不斷出台,體育消費呈現出消費規模穩步擴大、消費需求日益多元、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發展態勢,但也存在改善型、享受型體育服務消費供給不足、中高端產品和新興體育服務消費外流等問題,折射出我國體育服務業供需協同不高的困境。

因此,如何適配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體育需求是我國生活性體育服務業提質增效的關鍵,要在普惠性、常態性、精準性上做好文章。既要加強基礎性、公益性體育服務業供給,精準對接全生命周期、全人群的體育需求。也要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拓展「網際網路+體育」等新興服務領域,推動體育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文匯報

當前,體育旅遊、體育健康、體育教育培訓、體育文創、體育會展、體育金融等「體育+」新業態不斷湧現。此外,體育與科技的結合也催生了諸多消費新場景。您如何看待這種新趨勢?

黃海燕

產業融合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趨勢。由於體育產業是綜合性產業、軟產業,不僅涵蓋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多種產業類型,而且具有產業趨向混合發展的特徵。體育的開放性決定了未來體育產業要做大做強,必須要融合發展,而「體育+」就是體育產業融合發展的集中體現。比如,在服務型製造方面,新興體育服務業的崛起賦能體育製造業服務化轉型升級,「智能健身器材 + 運動健康服務」「體育器材製造 + 場館數字管理」等面向定製化應用場景的「產品 + 服務」模式將成為體育智能製造的新方向。但無論怎麼「+」,一定要從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出發。我們一方面要鼓勵體育產業的科技創新;另一方面,創新的方向要圍繞老百姓的實際需求,經得起檢驗。

文匯報

《「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我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到2025年要達到5萬億元,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800萬人。您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有何建議?

黃海燕

體育消費將成為拉動經濟內循環的強有力引擎,並且還有極大空間可以挖掘。高端製造業原先都是出口海外,國內老百姓使用的並不多。比如,長三角水上運動裝備占據了全球60%的市場份額,在目前出口受限的情況下,要讓我們國內的水上運動也發展起來,讓這些體育製造企業在國內也能夠推廣水上運動裝備。此外,很多國際賽事也都是進口,具有自主權的賽事還不多。要努力形成自主品牌,讓我們自己的運動項目也發展起來。

體育產業未來發展需要充分依託國內超大體育內需市場優勢,積極探索需求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體制,發揮體育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體育投資和出口的關鍵性作用,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的雙循環新格局。

一是滿足居民中高端體育消費需求,促進體育消費升級。二是注重「補短板」和「促升級」的有效投資,優化體育投資結構。其中「補短板」是針對我國體育場地設施的短板,對室外體育器材、場館設施、老年健身房、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等進行重點投資;「促升級」是針對乘數效應高、帶動作用強的新業態、新領域、新項目進行投資,促進體育產業高級化。三是增強體育服務出口長板,做足體育服務貿易特色。我國已經成為國際電子競技遊戲服務的主要出口國,以電子競技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體育服務貿易將獲得巨大發展空間。

生態體育:體育場館園區小鎮綜合體投資設計運營規劃,康養文旅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智慧升級。

免責聲明:【生態體育】圖文來自於網絡,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標註錯誤或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生態體育及時更正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216ce321a3288448fa0752130c2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