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熱點」
4.2-4.8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3月初,美國內華達州里諾航空競賽協會(RARA)宣布,今年9月13~17日將是里諾航空競賽(Reno Air Races)在里諾-斯特德機場舉行的最後一屆。
此後,協會將不再與機場管理局(RTAA)續簽合同。
至於雙方分道揚鑣的原因,機場表示是「基於對地區快速發展、公共安全以及對機場及其周邊地區的影響等方面的擔憂」——隨著里諾-斯特德機場的開發,機場周邊社區和房屋的興建規模不斷加大,越來越靠近昔日賽場周圍劃定的緩衝區。
這使得賽事「公共安全」受到威脅,賽事方也因此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居民投訴。
另一方面,賽事主辦方里諾航空競賽協會作為非營利組織,近年來也面臨著不小的財務壓力:新冠疫情及其造成的經濟影響,導致承辦成本全方位上漲,作為重要開銷的保險費用也從78萬美元飆升至130萬美元。
不過,在宣布賽事停辦後,協會也表示正在努力尋找新的賽事舉辦地,希望在未來能恢復這項全美最受歡迎的航空競賽。
尋找新的舉辦機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要面積足夠大,空域內能留出周長近15千米的橢圓形賽道,另一方面,該地交通要足夠便利,且當地有不錯的酒店餐飲配套設施。
從法國蘭斯,到內華達州的里諾
翻開航空史,像里諾這類帶有競賽性質的飛行活動,可以上溯到1909年8月22~29日在法國蘭斯舉行的「香檳航空周」。
這場航空競賽由當地香檳製造商為主要贊助商,參賽者是美法兩國的航空先驅:最終,美國人格倫·柯蒂斯在與法國人路易斯·布萊里奧的飛行競賽中獲勝。
這樣的「香檳航空周」吸引了50萬人蜂擁而至,每天從郵局寄出的明信片高達5萬張,媒體記者為此作出了近百萬字的新聞報道……其所受歡迎可見一斑。
在法國蘭斯舉行的「香檳航空周」可謂是 航空史上重要的一頁,而柯蒂斯與布萊里奧兩位航空先驅的競速對決也堪稱史詩級的。柯蒂斯,從地面的摩托車競速到空中競速,這位美國航空先驅的地位雖然是與萊特兄弟齊名,不過更多時候是在萊特兄弟的光芒之下。
這些100多年前初入飛行時代的航空先驅們,駕著木質結構、帆布蒙皮的飛機搖搖晃晃升空,首度打響了航空競賽的名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種航空競賽從個人運動轉變為頗具規模的有組織運動,乃至將當時的歐美航空強國統統捲入,成為了一場關乎國際聲望、航空技術進步的國家級競賽。
而隨著航空技術日新月異的突破與發展,航空技術不斷外溢,也讓飛行愛好者可以自己動手「攢」機,或用來參加飛行表演巡迴演出,或是揭榜挑戰航空紀錄,載譽航空史。
創造大西洋飛行新紀錄的查爾斯·林白,在飛機即將落地法國時,見到了湧向機場歡迎他的人群。而在其返回美國時紐約街頭也舉行了盛大儀式,此後,林白成為了美國的國民偶像。
二戰後,新一輪航空競速熱潮再次襲來,甚至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頂峰:
那些戰場上的王牌戰機作為戰爭遺產,流落民間,並在航空競速比賽中煥發新生;昔日的戰場王牌飛行員也以飛行愛好者身份找回熟悉的感覺……
這也將航空競速這項賽事的競爭性再次帶到了一個新高度。但隨之而來的也是更多的致命事故……直至20年代40年代後期,一些航空競賽在美國各地被陸續叫停。
如今,里諾航空競賽已經是為數不多的「深海遺珠」。
由競賽推動的航空文化、航空經濟
「
過去在美國舉辦過其他飛行比賽,其中一些非常受人尊敬,但都沒有像在里諾舉行的年度賽事這般具有吸引力和持久力。
」
「
里諾的亮點之一是大多數與會者對航空歷史都有內在的欣賞和理解。
」
這些評價,可以反映出里諾航空競賽這個符號背後所蘊含的航空文化底蘊。這也是其相關新聞稿件中反覆強調的: 「為航空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向該地區各地的學校和非營利組織進行了宣傳,灌輸了對飛行的熱愛」。
可以想像,每屆競賽中上百萬人遠道而來的「圍觀」,本質是在人群的內心撒下了航空的種子,並在航空文化頗濃的氛圍中,生根發芽,破土而出——比如,很多參加里諾航空競賽的飛行員甚至是家族化的親戚,很多更是子承父業。
參加里諾航空競賽的飛行員很多是「子承父業」,多名家族成員先後捧杯。
此前早讀文章中曾提及捷克航空工業的傑作L-29、L-39噴氣式教練機,它們是里諾航空競賽中噴氣組的常客。
而且,里諾航空競賽背後的「價值」還體現在實實在在的經濟拉動、創造GDP上。
里諾航空競賽協會在新聞稿宣傳中強調,最近十場空中競賽活動吸引了超過100萬觀眾,為當地創造了超過7.5億美元的經濟收益。
不止於此,航空競賽更深層次的價值體現在這些飛機相關的航空產業鏈上:一場競賽,需要既有上下游的大大小小零部件、原材料供應商,以及專營改裝翻新延壽等業務的公司的深度參與。
飛行員兼聯合設計師JonSharp的座機Nemesis,是里諾航空競賽史上最成功的機型,曾連續9次贏得冠軍,並16次創造同級別機型的世界速度紀錄。其科技特點便是使用壓力成型石墨環氧泡沫芯「三明治」結構的復合材料。
這些競賽機型,雖然普遍是「古老」的螺旋槳飛機,有的甚至是經典「二戰」名機,但它們無不經歷了「脫胎換骨」,甚至帶有融入了飛行員奪冠慾望的種種「科技與狠活」。
不論是購買一架競賽飛機,還是日常的修修補補、比賽「戰傷」的修復等,都意味著大手筆的開銷,圍繞這些競賽飛機而生的產業鏈蘊含著幾十上百億美元的商機。
正是如此,這項賽事也被一些媒體稱為「億萬富翁的危險運動」。
出於對性能極限的追求,在原機體上不斷逼近極限的改裝,這過程中一定避免不了冒進、不合理、或未經試驗測試的零部件或系統等,而這在里諾賽場上就可能釀成事故。
但現在,這場「億萬富翁的危險運動」就要暫告一段落了,這背後的確有著舉辦地、財務狀況等外部因素。但回到里諾航空競賽本身,這些外部因素似乎又根植於今日航空競賽開始呈現日漸式微之勢的內因上……
排版:郭雯斐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熱點 | 重返越南,歐美防務企業能否「熊」口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