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媽媽最應該學的技能是「裝死式育兒」,你好娃也好

2023-03-05   樊村聊教育

原標題:中國媽媽最應該學的技能是「裝死式育兒」,你好娃也好

中國媽媽的魔咒:愛得越深,孩子越遠

前段時間檢查孩子試卷,有個題要求用「有時候……很」造句。

孩子寫道:我的媽媽有時候很兇。

那一刻,內心猶如針扎也無地自容。

媽媽凶難道不是因為你一道題屢教屢錯?難道不是因為你做事磨磨蹭蹭?孩子,媽媽凶是讓你更自律,讓你養成良好的習慣,想讓你在未來的路上少走彎路,想讓你成年後過得不那麼辛苦啊!

可理由再足,道理再大,都敵不過孩子對你的直觀認知「你是個壞媽媽」。

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數人都面臨這樣的尷尬教子境況。

突然想起《小歡喜》中喬英子抑鬱自殺,對媽媽宋倩聲嘶力竭地大喊「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明明是最親密的關係,卻演繹著最扎心的愈行愈遠。

說實話,我很沮喪。

朋友給我出主意,讓我試試「裝死式育兒」教育方式。

讓朋友的指點下,我對孩子徹底撒手不管了。

做作業磨蹭,不管,讓老師狠狠地罰,罰一次就曉得厲害了。

起床不起,好,不管,遲到了反正是你自己被老師批評。

吃飯不吃,可以,過時不候,挨餓自己受著。

一段時間後,她終於發現我這個媽媽好像不怎麼靠譜的樣子,萬事還是靠自己避免被老師批評。

她的改變,我們有目共睹,作息生活習慣越來越好,開始明白自己要努力。

原來,熊孩子也並不難教。

其實孩子的成長,很多時候從感受到痛開始的,被外界刺痛了,他們會自己尋找突破的路,父母只有放手才能讓孩自己去碰壁成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說「一個有拖延症習慣的兒童背後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要想改變孩子拖延症,就要先從父母放手開始。

《懶媽媽勝過好媽媽》中說:做媽媽的最高境界,就是偷懶。

「裝死式育兒」就是讓我們適當的去做一個懶媽媽,不要管太多,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做、去闖,給孩子一個自己成長的空間。

只有你放手了,孩子才開始思考為自己打算。

忽略成績引導孩子而不是監督孩子

所謂的懶並不是真的什麼都不管,而是把勤奮用在心上,而不是身上甚至嘴上。

辦公室張姐和李姐孩子同齡,平時難免聊起孩子學習。

張姐對孩子親力親為,每次成績都盯著,不是給孩子買複習資料就是報學習班,孩子成績一直都是A,張姐引以為傲。

反觀李姐,給孩子買的最多的就是課外閱讀書,平時不是帶孩子出去玩就是和孩子聊天,不務正業,優哉游哉。

孩子成績嘛,只能說不錯,但李姐也不急。

轉眼小升初,兩個孩子成績大翻個。

張姐家孩子成績一落千丈,特別是語文,各種補習班不停地報,但收效甚微。

而李姐家孩子成績一躍而上,成績穩穩把持全班前三。

私下問李姐孩子成績怎麼逆襲的。

她說:「我只是給孩子做了正確的引導而已。小學不僅是打基礎知識的時候,更是各種能力培養的時期。」

原來,別人忙著每次鞏固每次成績的時候,李姐帶著孩子啟蒙歷史知識,涉獵文學名著,陪讀課外書籍,玩奧數習題。

廣泛的知識為孩子打開了一扇學習的渴望之門,孩子越來越喜歡讀書、鑽研問題,慢慢練就了很好的寫作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而這兩點對初中生尤為重要。

果然,每一種成功背後,都是你看不見的努力。

李姐對孩子的付出不在嘴上的日日叮囑,也不是日復一日地督促做題、做試卷,而是為孩子找到學習的正確途徑,這些都建立在李姐對當下教育制度的了解以及小學、中學教學內容的研究上。

張姐在監督孩子,李姐在引導孩子。一個靠嘴,一個用心,兩相比較,高下立現。

詩詞才女武亦姝小學時成績很差,管得越多越細越反叛,後來爸爸有意帶她去一個優秀的同齡人家裡做客,感受到與別人差距的武亦姝突然開始發奮起來。

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武亦姝開始了學霸之路。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不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使學生找尋真理。」

父母之教子,也應如此,多用心思考孩子為何如此,如何幫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學習。而不是簡單的下命令「去背書」、「去背單詞」、「去做試卷」。

孩子懂得主動學習了,父母省心,孩子學得也快樂。

這才是真正用心的父母,對成績裝聾作啞,對眼前利益裝聾作啞,為孩子提供長期發展方向,引導孩子去主動學習。

適當示弱做孩子的夥伴不做孩子家長

我們在孩子這場關係里,最大的失誤就是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聽過一個故事,一對博士父母教育孩子遇到困惑,就去諮詢兒童教育專家。

他們問:「我們夫妻是博士,從小也是學霸,為什麼孩子這麼笨呢。」

專家說:「怪就怪你倆都是博士」。

父母太優秀,對孩子就會期望大要求高。以博士的學識看小學生的加減算法,不會算就如同智障。但孩子的成長是有過程的,1+1=2這樣的邏輯他都得有個理解過程。

整天活在家長抱怨他太笨的環境中,不笨也得笨。

家長太懂,就容易對孩子指手畫腳,這是身處高位者的本能。

如果你能自降身位,和孩子做同齡人,往往效果更好。

去年孩子幼升小,帶回來一本古詩書,說老師要求背誦。

想起自己小時候背古詩的難處,我很擔心孩子,於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和孩子比賽背古詩。

我和孩子約定每天一起背誦一首,看誰最厲害。

孩子見我真的背誦,有時候和她一樣磕磕巴巴的,比賽的興趣立馬被調動起來,就這樣我們一起背了幾百首詩詞。

沒事就相互提問,有時候看見我背不出來的樣子,她就更得意,非要再多背幾首,背的越多,她就越喜歡古詩詞,孩子也成了班裡的詩詞小達人。

我的示弱,成就了孩子一份自信和興趣,非常值。

胡可曾在節目中說:「女人要學會示弱,不僅要跟老公示弱,還得跟兒子示弱。你示弱他們就會很爺們。」

霍思燕和兒子嗯哼的相處模式就是如此。

在玩滑梯的時候,霍思燕說自己害怕,嗯哼馬上走在前面,讓媽媽跟在她後面滑,還向後張開手護著媽媽。

很多人都夸嗯哼小暖男,可這份溫暖正是來自於媽媽霍思燕「會示弱」。

父母示弱,潛意識是告訴孩子,你需要他的幫助,這能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和主動性。

父母示弱不是你變小了,而是孩子變強變大了,懂得示弱,孩子才能真的長大。

別以愛的名義桎梏孩子的發展

美國教育權威詹姆斯博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當你做滿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而當你慢慢只做10分,也許孩子就會成長為90分。

一個獲滿分的家長,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家長。他們的「愛」就像一面雙刃刀,疼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深以為然。

有檔節目《新聞會客廳》曾經採訪了被中科院勸退的「東方神童」魏永康。

他2歲掌握1000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8歲入縣重點中學,13歲考入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智力超常。

望子成龍的父母為他付出了全部的愛,包辦一切生活瑣事,喂飯倒水、人際關係等等,導致魏永康生活自理能力極差,與人交往只會說一聲「你好」,然後握手,就結束了。

等他17歲考入中科院研究所,父母不能再同行,他的問題集中爆發,無法生活,無法自主學習,中科院不得不勸退他。

採訪中他說他恨媽媽,從此消失。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就在今年新聞爆出鄭州某所高校女大學生因多門課業不及格被勸休學,母親趕來鄭州租房陪讀,然而母女兩人經常大打出手。

女兒對母親包辦她一切的行為感到窒息,而母親則聲稱女兒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必須照顧她的衣食住行。

這些父母觀念何其愚昧,這些孩子遭遇又何其悲哀。

孩子如同小樹,在毫無分辨力的時候全靠家長塑型,讓他成才還是成廢柴,全在父母認知之間,可最悲哀的是父母總以愛的名義和為孩子好的立場卻把孩子養彎了。

教育子女成才的作家劉墉曾說:我不忍心因為我的「無知」,錯失原本屬於他們的美好人生。

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做父母,不要你以為的你愛他就夠了,也不要覺得對他好就對了。

我們得首先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允許其試錯,允許其思考,允許其獨立。

適當的放權與退出,對孩子要求和錯誤適當「裝死」,讓孩子自己面對生活,才是真的對孩子好。

古語「不痴不聾不做家翁」,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當下孩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