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最大的自律:戒掉受害者心態

2023-10-13     洞見

原標題:工作中最大的自律:戒掉受害者心態

工作中最大的自律:戒掉受害者心態

抱怨,是對自己最嚴重的迫害。

作者:洞見yebo

1

作家水刃木講過一個故事。

幾年前,他在一家公司擔任經理,有一天收到一名實習生的來信。

這位實習生在信中抱怨說,自己實習快兩個月了,每天都好像有干不完的活,前輩們也處處打壓她,讓她非常委屈。

水刃木收到信之後,特意關注了那位實習生。

後來有天,水刃木交代她給一個重要客戶寄個快遞,特地囑咐她要謹慎對待。

幾天後,客戶卻打電話說,沒有收到快遞。

水刃木就找來實習生,問她寄出後有沒有留存單號?

實習生搖了搖頭,水刃木只好自己去查快遞和聯繫客戶。

等到他把這事處理完了,這才聽說,實習生一直在背後抱怨自己故意針對她,故意挑她的刺。

水刃木知道後,當即就將實習生辭退。

他說,一個人的能力不足是可以原諒的,但遇事總是抱怨,不反思自己的問題,這樣的人無可救藥。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受害者心態」

抱有這種心態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當成一個受害者,將失敗和不幸怪罪在他人身上。

在日復一日的抱怨中,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慢慢拖垮。

正如作家塞繆爾說,抱怨,是對自己最嚴重的迫害。

職場中,凡事一味怨天尤人,沉溺於受害者的角色,只能禁錮你的成長,讓你一事無成。

2

商業顧問劉潤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有家啤酒廠,因為地理位置好,價格也便宜,生意一度非常紅火。

後來隨著網購的發展,全國的啤酒都流入了當地。

這家啤酒廠的生意也受到影響,營業額驟然縮水,利潤大幅下降。

面對這種狀況,酒廠老闆每天卻只顧著四處跟人埋怨,不是說電商平台搶了他的生意,就是哭訴自己時運不濟。

從頭到尾,他都沒想過如何改變自己的處境。

就這樣過了兩年,酒廠就因為效益太差,只能被迫關停。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如酒廠老闆這樣滿腹牢騷的人:

上班幾年工資始終不漲,就怪公司太過摳門,只知道壓榨員工;

看別人升職自己仍在原地打轉,就吐槽領導有眼無珠;

明明自己這塊出了問題,又埋怨同事拖後腿……

上班幾年工資始終不漲,就怪公司太過摳門,只知道壓榨員工;

看別人升職自己仍在原地打轉,就吐槽領導有眼無珠;

明明自己這塊出了問題,又埋怨同事拖後腿……

他們總喜歡將工作的不順,歸咎於外界的迫害,最終只能在困境中沉淪。

作家鮑溫說過:

「喜歡抱怨的人,整天都是一副苦瓜臉和沒有靈魂的軀殼,這些只會讓他一步步走向絕望,自己卻渾然不知。」

事實上,人一旦習慣了抱怨,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可悲的負向循環:

只要出現問題,他們第一反應就是向外歸因,推卸責任。

久而久之,就會喪失行動力,也徹底失去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成年人的世界,職場就是江湖,困頓與刁難總是層出不窮。

工作的難題,不會因為你的抱怨就自動化解,生活的負擔也不會因為你抱怨就逐漸減輕。

與其怨天恨地,不如戒掉受害者心態。

當我們能夠主動改變,不逃避不推卸,積極提升自己,工作才能變得順遂輕鬆。

3

在《偉大的工作》一書中,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很有感觸。

傑克大學畢業後,夢想成為銀行經理人。

但他沒有找到合適的實習崗位,只好去了一家基金會做財務助理。

日常事情很多,領導又非常嚴苛,他每天忙得焦頭爛額不說,還經常被批評。

有次他向同事訴苦,說工作好辛苦,上司又多麼難伺候。

同事聽後,不滿地對他講道:

「清醒一點,你有問過自己真的在努力嗎?根本沒有,你只是在抱怨。」

這句話點醒了傑克,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工作態度,試著認真對待這份工作。

從那之後,他任勞任怨,盡最大努力配合領導的安排。

他還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基金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

在短短時間內,他成功從一個只會抱怨的菜鳥,蛻變成精通金融的操盤手。

實習期結束後,憑藉出色的履歷,傑克也如願進入當地銀行,實現了理想。

三毛說,習慣性地抱怨而不謀求改變,便是不聰明的人了。

沒有誰的工作總是一帆風順,職場中多的是不如意。

有人選擇抱怨,將自己包裝成「受害者」,結果只能消耗自身能量,讓自己逐漸喪失競爭力。

有人卻從自身找原因,選擇改變自己,在一天天的歷練中完成了蛻變。

想起稻盛和夫曾說過:

即使你抱怨再多、委屈再大,當下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這才是一個成熟人該有的心態。

即使你抱怨再多、委屈再大,當下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先把工作做好,這才是一個成熟人該有的心態。

學會把抱怨的情緒,轉化成向上成長的動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職場脫穎而出。

4

著名報人金惟純先生,曾在回憶錄中談及自己早年的經歷。

年輕時他滿懷熱情,創辦了《商業周刊》。

沒想到,他剛辦了一年,就遭遇了嚴重的危機:

投入了大量人力財力,雜誌卻根本沒人看,公司入不敷出,只能靠借債勉強維持。

方法有,才華有,資源也有,可為什麼雜誌就是賣不出去呢?

那段時間,整個編輯部怨聲載道。

有人覺得是上面政策不對,環境過於惡劣,有人認為讀者素質太低,只讀膚淺的東西……

在其他人紛紛抱怨的時候,金惟純卻想著如何改變現狀,讓雜誌辦得更好。

為此他向前輩報人取經,學習管理經驗。

同時他還聘請大量優秀編輯,不斷改進風格,在保持內容深度的同時,讓文章兼具可讀性。

在他的努力下,報社起死回生,自此越辦越好,成為台灣第一大雜誌。

非常認同一句話,問題是弱者抱怨的託詞,卻是強者的修煉場。

工作的種種不順,很多時候都是給予你的考驗。

面對困難,任由自己沉浸在抱怨中,又怎麼有精力走出困境、取得精進呢?

所以比爾·蓋茨說:

「要學會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學著去應付缺陷帶來的問題,並且不為此而抱怨。」

怨天怨地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自己畫地為牢。

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更有用的地方,你才能沉下心來提升自己。

當你跳出了受害者身份,抱怨少了,行動多了,工作也會迎來不斷的突破。

5

作家張笑恆曾說過,抱怨的世界,我們是原告,也是被告。

持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只能在喋喋不休的抱怨中,毀掉自己的生活與事業。

拒絕淪為受害者,用抱怨的時間去改變,才能讓人生撥雲見日。

那麼,如何戒掉「受害者心態」呢?給大家3點建議:

1. 從「受害者模式」轉向「掌控者模式」。

在《拆掉思維的牆》中,作家古典曾描述過兩類人:

一種人是受害者模式:總認為外界、別人在掌控我的生命,是他們導致我現在的狀態。

另一種人是掌控者模式:不管外界如何,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

受制於受害者模式,遇到挫敗總是抱怨他人,你就永遠被困在原地。

將自己調成掌控者模式,你才會主動去尋找問題根源,思索解決之道。

對自己負責,就是走出抱怨怪圈的第一步。

2. 將「固定型思維」調成「成長型思維」。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韋克認為人的思維有兩種:

一種是固定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喜歡推卸責任,把挫敗歸因於不可控因素,在抱怨中將自己逼入死角。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遇到問題則會反躬自省,積極調整自己。

從固定型思維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是一個心態躍遷的過程。

專注於自我成長,你才能咽下工作中的苦和累,將所有挫折都轉化為向上的階梯。

3. 由「弱勢價值觀」變為「強勢價值觀」。

心理學家曾將人的價值觀,分為「弱勢價值觀」和「強勢價值觀」兩類。

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

碰到事情,前者最愛問:為什麼?而後者卻習慣於問自己:憑什麼?

也就是說,持弱勢價值觀的人,遇事總是逃避,愛找各種藉口。

結果只能在抱怨中,不斷消耗自己的能量。

而持強勢價值觀的人,習慣於直面任何挑戰,敢於付諸行動,最終解決掉難題。

學會升級認知觀念,用強勢價值觀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當你選擇主動改變,迎難而上,工作自然也就順風順水了。

看過一個寓言故事。

有隻蝴蝶不小心撞到蛛網上,它掙扎許久,被蛛絲越纏越緊,再也動彈不得。

蝴蝶嘆氣說:「都怪討厭的風,使我沒辦法掌握方向。」

蜘蛛聽了,卻對它說:

我這裡的食物,都是自己送上門的,你也一樣,要怪只能怪自己。

職場中的很多人都像這隻蝴蝶,遇到不順,首先就抱怨別人,卻從不反思自己的問題。

可實際上,工作中所有的苦,最終都會歸結到我們自身,需要我們面對和解決。

與其在抱怨中讓自己陷入內耗的深淵,不如戒掉受害者心態。

少怪罪別人,多提升自己,拿出實際行動,工作自然會給予你想要的成就和驚喜。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12b9563569400bdc3a1989fff1b97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