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榛」富經

2023-12-07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通河「榛」富經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 孫媛媛

既能調整產業結構,又能保護綠水青山,經過反覆論證,通河縣通過技術兜底、政策扶持、引進加工企業、完善產業鏈等,多措並舉打造「榛」金白銀。

供圖/受訪者

近年來,黑龍江通河縣堅持既要綠水青山「生態顏值」,又要金山銀山「經濟價值」發展理念,依託獨特的資源稟賦,把大榛子產業做成了「一縣一品」立縣特色產業,榛子人工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兩萬畝發展到如今的13.5萬畝,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大果榛子第一縣」。

經過多年努力,全縣大榛子產業發展形成了集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借優勢調結構向綠水青山要效益

通河縣是黑龍江的林業強縣,地處北緯45°優質農產品黃金帶,森林覆蓋率74.6%。「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濕地和草原」的特有資源稟賦,為形成大榛子產業基地提供了先天條件。

2022年,通河縣作為「大榛子產業標準化示範縣」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大榛子種植面積確定為13.5萬畝。榛子產業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取得了產業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雙豐收。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水土嚴重流失的情況,我國頒布了退林還耕的相關政策。在東北地區,過去有很多山地林地,後用於開荒種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王貴禧,作為經濟林學科首席專家,主要從事榛子等經濟林育種與栽培技術研究,接受《小康》雜誌、中國小康網採訪時。他表示:「有了退耕還林的地,可以用來種樹,這是前提。在東北地區,老百姓希望退耕還林後能選擇經濟林的樹種來種,不光有生態效益,還有經濟效益。」經濟林在東北可選擇的品種很少,諸如蘋果、梨、桃、板栗、柿子、棗,這些樹種都不適宜在東北種植。十多年前,正值我國自主研發的榛子新品種經試種後的推廣階段,因其抗乾旱抗低溫能力極強,結合退耕還林的地,於是就在通河大地上開啟了遍地「金疙瘩」的廣泛種植。

通河縣牢固樹立「大食物觀」,揚林業資源之長,走出了一條藏榛於民、強縣富民的新路子,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榛子產業基地。之所以取得這樣傲人的成果,王貴禧認為與以下四方面緊密相關:

首先,政府引導繪製發展藍圖。把發展榛子產業作為通河縣的主導產業之一,把退耕還林的地用來發展大果榛子產業。通河縣政府累計投入扶持引導資金9600萬元,建立種植基地20個、大榛子農民合作社18家;成立了通河縣榛子產業協會,並成為中國堅果品牌集群副主席單位。縣裡成立專門工作機構,層層抓落實,為全縣大榛子產業發展提供資金和組織保障。

第二,典型引路。發展初期,縣鎮兩級領導進村做思想動員,走進田間地頭、坐在農民家炕頭,跟農民面對面地算榛子與傳統水稻、玉米收入對比的經濟大帳,分析榛子市場發展前景;還邀請典型大戶用多年種榛子的事實說話,當農民朋友親眼見到種植大榛子帶來的良好經濟效益時,觀望情緒被徹底打消。同時大力扶持榛子合作社,積極引領示範帶動,目前已帶動6800家農戶參與榛子種植,極大激發榛子種植戶熱情。

第三,市場拉動。大果榛子的產量提升後,主要通過市場銷售來實現流通。每年金秋時節開始,通河的大榛子炒爐要一直響到來年正月,數十噸的「通河大榛子」以炒貨的形態賣往全國。滿山的榛林被鄉親們稱作「綠色銀行」,可持續提現50年。隨著樹齡增加,榛子產量逐年增加,小炒爐的產能逐漸跟不上了。通河縣投入鄉村振興資金建設,變傳統炒制為蒸汽烘焙,進一步提升通河大榛子乾果品質。加工廠註冊了自有商標,確定了專屬包裝,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

第四,技術政策兜底引領發展。遵循「規劃先行、政府服務、群眾自願」的原則,採取技術扶持與政策補貼雙管齊下方式,打消種植戶的種種顧慮。通過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遼寧省經濟林研究所等緊密合作,專家駐點為通河大果榛子的栽植、管護、病防、撫育等提供及時有效、全程全方位的技術服務,為大榛子產業發展「把脈」支招。相關專家多次到通河進行現場授課,培訓萬餘人次,培養「土專家」百餘人,有效解決了大榛子栽植、管護、病防、撫育等技術難題。在重點種植區域建立技術示範點,在品種選擇、栽培、治蟲、修剪等方面進行技術普及,通過觀摩示範推廣大果榛子壓條栽培、葉面追肥等先進實用技術,徹底解決品種和種植難題。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王貴禧。供圖/受訪者

因地制宜打造「榛子之城」

通河縣近年來有一個明顯變化:林坡地和山間,榛子樹連成了片。不僅在鄉間,甚至在通河縣城內,街路兩側也種上了榛子樹。「通河大榛子」已經成了做大做強縣域經濟的「搖錢樹」。

在富林鎮長興村平歐大果榛子種植園裡,兩三米高的榛子樹遍布山坡,長興平歐榛子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俊福表示,2009年以來通過種植大果榛子,已經累計幫助30餘戶村民脫貧。「2016年加入合作社後,有63餘戶村民參股,帶領大家種了1500餘畝大果榛子。」

長興村曾是省級貧困村,村裡多是荒山,種莊稼也不活,經過多年研究嘗試,引進種植大果榛子,一棵樹能產4斤乾果,每斤賣15元以上,畝產經濟價值達5000元以上。

「東北黑土地特別適合榛子生長,土壤的肥力很足,水分充裕,從氣候和土壤方面來說,都是有利條件。此外,用於榛子種植的土地多,面積規模容易上得快。」王貴禧指出,在通河種植榛子,首先要選擇適合該地區種植的品種,比如生長期短、抗寒能力強的品種,能夠滿足當地的氣候特點。選品種也要經過前期試驗,「十一五」期間王貴禧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名為「高產優質榛子新品種選育」的科研項目。在黑龍江伊春和牡丹江兩個地區選定實驗點,通過對幾十個榛子品種進行氣候、適應性和品種對比試驗,測試篩選高效品種。「經過前後10年左右的研究,選出了適合於在通河進行種植的新品種,解決了生長期短、氣候寒冷等問題。」

據介紹,榛子樹屬於果樹,也是經濟林,樹種管理比較簡單,不需要像蘋果、梨、桃、葡萄等果樹管理那般複雜,但也需要澆水、除草、施肥、修剪等。「從栽培上來說,我們有一套『現代榛子園』管理技術,比如在澆水方面,採用節水灌溉的措施,結合肥水一體化的方式來澆水和施肥。此外,人工除草效率低、成本高,我們用防草布控制行內雜草和榛樹萌櫱,殺蟲燈、性誘劑等取代殺蟲劑,將單幹樹形替換成更加簡單的叢狀樹形……利用多種措施來提高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

由於通河縣氣候寒冷,天然病蟲害相對其他的地方也要少一些。蘋果桃樹每年要打十幾遍藥,葡萄、棗每年要打十七八遍藥,而榛子樹病蟲害較少。根據病況,有時候因為白粉病需要打一次到兩次藥。白粉病與果園環境緊密相關,如果果園枝葉太密,通風透光條件差,就容易發生白粉病。通過人工栽培管理,提高榛子園樹體的通風透光的能力,對於榛子樹的生長相對有利。

所有的樹生長過程都一樣,從小樹長成大樹,從不結果到結果,需要兩三年甚至三四年。在幼齡榛子樹生長期間,如果農民沒有收入,經濟上就會相對被動。為了克服這個現實困難,王貴禧表示,首先,在苗木選擇方面,選擇種植大苗,榛子苗有一年苗、兩年苗、三年苗。如果選擇兩年或三年的大樹苗來種,則縮短了從種植到結果的時間,農戶就能提早實現經濟效益。其次,採用人工授粉,可以顯著提高幼齡榛子園的產量。此外,為解決大果榛子頭二至三年沒有效益的問題,合作社幫助農戶採取長短結合、立體開發的辦法,利用榛子園行距間空地套種大豆、藥材等經濟作物,套養雞鴨鵝等生態禽類,實現多項復合收益,以消除農民群眾的後顧之憂。

延伸「大榛子」產業鏈條

王貴禧進一步表示:「深加工榛子產品的研發十分重要,因為榛子是高端的木本油料,除了榨油之外,還可以加工成為其他產品,比如榛子乳汁飲料、榛子巧克力、榛子果醬、榛子麵包、榛子點心、榛子麵條,還有榛果咖啡,等等。老百姓種的榛子能賣出去,廣大消費者能吃上營養豐富的榛子加工產品,這樣就可以從種植到加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中國土地面積大,像榛子這樣利國利民的產業要發展起來,我們很容易就成為『榛』的大國、強國。大果榛子可以綠化荒山,同時又有經濟效益,能吃出營養和健康來,實屬多贏的項目。」

憑藉優良品質和完備產業鏈條,通河大榛子龍頭企業躋身近期成立的榛子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全國22家理事單位,且人工種植面積與生產加工能力位居第一。榛子產業國家創新聯盟對未來5年榛子種植及發展作出了規劃,這對通河縣無疑是利好消息。通河縣大力發展榛子產業,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中國榛子第一縣」,並逐漸走向國際市場。

據介紹,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將發展大果榛子產業列入全市產業發展規劃,通河縣也將發展大果榛子產業作為「十四五」期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工作來抓。利用鄉村振興資金建設大榛子初加工項目,與北大荒集團等龍頭企業簽訂代加工協議;動員各方力量廣泛搜集榛子產業項目招商線索,引進哈爾濱赫洲商貿有限公司等深加工企業,開發榛子油、榛子牛軋糖、榛子醬、榛仁巧克力等十幾種榛子食品,促進產業鏈條延伸,讓大榛子種出前景和「錢」景。利用各種展會,提高榛子的市場知名度,與直播帶貨的主播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讓大果榛子「走出去」,讓好效益「走進來」,榛子產業初步形成以企業為龍頭、榛農為基礎、基地(合作社)為保障的利益共同體。

榛子產業得到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在縣政府設立榛子專項資金,每畝扶持農戶800元,已累計投入政策扶持資金1.6億多元。縣政府還對規模200畝以上種植地塊實施全面「三通」,免費通路、通水、通電,以榛子引路,榛子林種到哪裡,路就通到哪裡。有政策補貼兜底,減輕了初期資金投入壓力,農民群眾種植大榛子積極性普遍提高。

通過延鏈、強鏈、增加新品類等系列產業升級舉措,通河大榛子邁上高品質、高標準發展之路,帶給農戶的是更多附加值。今後,通河縣將積極創建國家級榛子高標準示範園區,建設大榛子科研基地,打造榛子產業集群,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大榛子交易和金融服務兩大平台,建設精深加工龍頭企業,深度融合一二三產業,加快建設「大榛子標準化示範縣」。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1月下旬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1077b661eadcaed69e3d620e6c5bb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