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古代地圖裡「看」長城

2024-10-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長城對於中國人具有特殊意義。其修築的歷史極其久遠,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戰國。最早的長城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其時各諸侯國為抵禦其他各國以及外族的入侵,紛紛在邊疆地區構築帶有防禦性質的建築工事,牆體連綿,形成長城。在冷兵器時代,長城無疑是最有效的軍防設施,因此,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清王朝,長城的修築斷斷續續,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兩千五百年之久。

在今天的中國疆域內,長城形成了時代特徵鮮明、蜿蜒走向各異的歷史文化遺產,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長城是軍事防禦體系,在軍事學家眼裡,它是古代戰略布局在地理上的呈現,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強大的軍事思想結晶。長城又是民族交往的標識,在民族與人類學家眼裡,它不僅將農業部落與遊牧部落進行了明確的區分,也在這一線形成民族互市的走廊,是古代民族交往交流的見證。長城恰位於地理分區中的農牧交錯地帶,在地理學家眼裡,也是農業與牧業天然的地理分界線,因此,它又有了地理學上的價值與意義。1987年12月,長城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蹟首批入選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中國最具標誌意義的文化符號之一。然而,這一文化符號並非今天才被人們發現,長城作為具有文化與地理雙重意義的坐標,早在中國古代已然建立,而建立這一文化地理坐標的標誌性文獻,則藉助於中國古代的地理圖籍——傳統輿圖。

中國傳統輿圖,有繪製長城的傳統。據李孝聰教授推測,這一傳統自唐代賈耽繪製《海內華夷圖》應該即已建立,可惜原圖不存,無從驗證。宋代以來,雕版印刷術普及,印製地圖數量增多,便於流通,地圖存量的增加也為傳世提供了方便。今天我們能夠看到最早的紙質地圖即可上溯到宋代,而在難得保存下來的宋代輿圖當中,多數即已繪有長城。但是,這些繪有長城的地圖卻並非如今天的實測地圖一樣,給我們呈現出當時地面上的長城信息,而是作為一種「文化符號」,為區分「畿內」與「徼外」而設,或者是教化所及,對「化內」與「化外」進行區別的標尺,更多體現出文化與文明的差異,而非地理實體的體現。因此,李孝聰教授在對每一幅地圖進行詳細考證之後,在《古地圖上的長城》一書中告訴我們,宋代輿圖中所繪之長城頗為一致,從遼東半島斜向西南,橫貫今陝西北部,延伸至甘肅洮河,很難確指是哪個時代修築的長城,而最接近秦昭襄王和秦始皇修築的各段長城。因為北宋與遼、北宋與西夏曾經劃界,北宋政府曾鏟削秦昭襄王長城,牆外掘壕作為宋夏的邊界,這最符合北宋人的地域觀念,或者說是宋代儒學思想的一種體現。而在元朝,雖然疆域已擴及海內外,但在其《混一諸道之圖》《廣輪疆理圖》等地圖中,仍然保留長城符號,不過長城內外的區域標註卻用了統一的字體與符號,表明長城內外已無區別,渾然一體,內外一家。這一古代輿圖中長城的繪法一直持續到明正德七年(1512年)《楊子器跋輿地圖》中,到了明中期以後九邊長城的修築才改變了長城的繪製手法。

《古地圖上的長城》(李孝聰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也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該書盡收海內外所藏展現中國古代長城的古舊地圖,收圖之全,數量之多,為目前該類圖書所少見。從內容上來看,本書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突出特點。

第一,雅俗共賞,可讀性強。該書既是一部了解古代地圖中長城的通俗讀本,也是一部學術著作。該書在內容寫作上追求簡潔明了,注釋較少,且以小字邊注的形式,儘量不占空間。全書非常易讀,沒有過多的引注與生澀的文言,同時又不乏新見。李孝聰教授深耕古舊地圖數十載,地圖研究成果相當豐富,而此書又特彆強調對於輿圖的考釋,訂正了大量以往的錯訛。書中圖文相參,文字說明的比重甚至大於地圖。因此,這部長城地圖的著作雖以通俗化的形式展現給讀者,但是文中對於地圖的說明文字無不體現作者的研究功力。

第二,內容精深,有據可查。全書圍繞著有關長城與長城輿圖的三個核心問題展開,即中國古代長城修築的歷史與區域分布是什麼樣子的?中國古代地圖上的長城如何繪製、表達了什麼?中國古代的長城在今天的地理定位與遺存情況如何?書中第一章用引論闡述了中國兩千五百年長城的修築歷史,多數經由作者考察,有史有據。而關於中國古代地圖上長城繪製的問題,在各輿圖中寫作更加精深,大多經過考證,從前面的論述已能看出。

第三,圖跡結合,直觀生動。利用今天發達的3S技術,通過長城邊堡實地考察和衛星定位,將大部分牆體與邊堡進行經緯度定位,不僅可以實現可視化的呈現,進行地理地貌的分析,同時也可以對今天有針對性的長城遺址保護提供圖文並茂的參考。

(作者單位系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6日 第10版

作者:張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10405c678455ccdaeb1774034fa6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