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靠AI突圍?一首涼涼,送給「美光」

2023-10-18     AI狐頭條

原標題:想靠AI突圍?一首涼涼,送給「美光」

原創 |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鋅刻度,作者 | 陳鄧新,編輯 | 李覲麟

美光,不美。

前不久,美光科技發布了2023年財年第四季度財報(2023年6月至8月),營業收入為40.1億美元,同比下降39.6%,而凈利潤為-14.3億美元,同比由盈轉虧。

節衣縮食, 業績依然低迷

成立於1978年的美光科技,是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廠商,主營業務為存儲晶片,多年以來與三星電子、SK海力士並稱為「存儲三巨頭」。

換而言之,美國和日本聯手稱霸存儲賽道多年。

然而,市場有了微妙的變化。

美光科技的最新數據顯示,營業收入已經連續五個季度下滑,其中第一大業務DRAM(內存)的營業收入為27.55億美元,同比下降42.7%;第二大業務NAND(快閃記憶體)的營業收入為12.05億美元,同比下降28.6%。

不難看出,美光科技的「兩條腿」都不利索了。

事實上,對美光科技而言,2023財年是歷史上頗為難熬的一年。

2022年9月2日至2023年8月31日,美光科技的營業收入為155.4億美元,同比下降49.48%;凈利潤為-58.33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86.87億美元。

凈虧損潤逐季增加

更為糟糕的是,現金流不再充沛。

美光科技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為15.59億美元,同比萎縮了89.73%,與之對應的是,其持有現金與現金等價物為85.77億美元,但應付帳款高達17.25億美元,長期負債高達130.52億元。

簡而言之,美光科技經驗承壓。

其實,對此格局,美光科技早有心理預期。

一方面,考慮到需求疲弱,已縮減資本開支、減少存儲晶片產量,試圖加快庫存去化速度,但存貨價值仍高達83.87億美元,同比增長25.87%;另外一方面,高舉裁員大棒,裁撤7200名員工從而減少成本支出。

對此,美光科技總裁兼執行長桑賈·梅洛特表示:「2023 財年,在存儲器和存儲行業充滿挑戰的環境中,美光在供應和成本方面採取了果斷行動。隨著人工智慧從數據中心向邊緣激增,我們期待著在2025年創下行業收入紀錄。」

儘管如此,資本市場仍有擔憂。

據美光科技預計,2024財年第一季度不計部分項目的每股虧損最高可達1.14美元,可華爾街的預期為每股虧損0.96美元。

需求不振,中國玩家起勢

美光科技走到這一步,背後的緣由有三。

首先,行業不振。

由於消費電子持續低迷,訂單不足的壓力在產業鏈上不斷傳導,存儲賽道也未能倖免,出現了嚴重的供過於求。

據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三星電子、美光科技、SK海力士的稼動率從2022 年的接近滿載分別下滑至2023年二季度的77%、74%、82%,其中SK海力士與美光科技2023年二季度資本開支分別同比下降62%、40%。

一言蔽之,「存儲三巨頭」的日子都不好過。

2023 年第二季度,三星電子的營業收入下降22%,營業利潤下降95%;SK海力士的營業收入下降47%,營業利潤同比由盈轉虧。

此背景下,減產成為了行業的共識,也初見成效。

CFM快閃記憶體市場分析師戴曉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實際需求端並未明顯復甦,存儲晶片的全球庫存依然高企,「後續漲價能夠持續多久,就要看實際需求恢復程度」。

其次,作繭自縛。

美光科技對競爭對手的打壓,從來不遺餘力,20世紀80年代成為打壓日本存儲企業的「幕後黑手」,成為日本存儲產業逐漸沒落的原因之一。

嘗到甜頭之後,美光科技一發不可收拾。

近年來,不斷用同樣的伎倆對付中國存儲企業,「芯潮IC」報道:「2018年以來,美光向美國部門提交了超過170個遊說內容,除去稅收、撥款遊說內容之外,與中國相關的遊說內容占比高達67%。」

打壓中國存儲企業,也是在排斥中國存儲市場,受到反噬也在情理之中。

資本市場對其不看好

再次,雙長起勢。

多年以來,中國存儲企業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長鑫存儲與長江存儲為代表走上了正軌,拉開了國產替代的序幕。

長鑫存儲主攻的是DRAM市場,2022年已完成了17nm DDR5內存的試產,未來將向10nm內存的目標挺進。

而長江存儲主攻的是NAND市場,藉助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成果,自研了全新的Xtacking架構,成為全球首個量產200層以上3D垂直存儲晶片的公司,上演了一出彎道超車的好戲。

儘管「雙長」的市場占有率不高,但只要持之以恆地謀求平替,挑戰「存儲三巨頭」的夢想或可能照進現實。

知名大V「HW前HR」表示:「一些人想通過早期賺大錢擴張的思路估計行不通,存儲晶片作為標準產品,未來一定是價格戰勝者為王策略。三星電子和美光科技開始有點慫或者扛不住,那麼中國廠家就要迎難而上,把這個空間拿下來,像光伏產業一樣來個成本競賽後,剩下中國那些最強和善於控制成本的廠家活下來。」

AI浪潮澎湃,美光看到突圍「曙光」?

需要注意的是,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近日已獲准向其位於中國的工廠提供設備,這意味著在華業務有復甦的可能。

但由於種種緣由,美光科技恢復在華業務還遙遙無期,苦日子或將繼續。

那麼,AI或成為美光科技翻盤的唯一抓手。

全球各地的「ChatGPT們」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帶動算力規模爆炸式增長,從而對數據傳輸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旭源資本創始人彭數學表示:「在傳統處理器設計中,主要關注提升計算速度,而存儲方面更注重容量提升和成本優化,這導致了『存』和『算』間性能失配的問題,即馮諾依曼架構中的『存儲牆』和『功耗牆』。」

通俗易懂地說,市場需要更為強大內存。

於是乎,高帶寬內存HBM成為AI的基石之一,被市場寄予厚望。

圖源:美光科技官網

問題在於,在HBM這個細分賽道,美光科技並不占優勢。

據TrendForce的數據顯示,2022年SK海力士在全球HBM市場的份額為50%的,三星電子的份額為40%,美光科技的份額為10%;其中,唯一實現HBM3量產的唯有SK海力士。

更為麻煩的是,美光科技減少了研發投入。

2023年財年第四季度,美光科技的研發費用為7.19億美元,同比下降14.3%,研發投入不足想追趕就難上加難。

總而言之,消費電子疲軟疊加中國市場受挫,令美光科技進入至暗時刻,不得不將突圍的希望寄予HBM,渴望搭上AI的快車。

那麼,美光科技能否成功突圍,仍有待觀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0c860908f63f95d51204779ef9f0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