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最被低估的小城,水果真香

2022-07-08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四川最被低估的小城,水果真香

如果四川進入「旅遊」的視野,那麼成都、樂山、自貢一定蜂擁而至,瀘州、攀枝花也不甘其後,就連偏居西部的理塘也因丁真擠進了圈子。這兩年,川西、川南可謂扎紮實實地火了一把,可你們卻唯獨遺漏了川東北。

川東北,有啥?是了,南充。

不起眼的南充,實則大隱隱於市

四川南充,對於許多人來說不過是一座普普通通、平平無奇的三線小城。但當開啟旅遊視角,哦豁,2300多年的閬中古城鑲嵌其中,一條嘉陵江,竟同時勾兌出三國、春節、絲綢、紅色文化,更孕育了數之不盡的水果美食。

就在去年,南充還和三亞、寧波、揚州等城市一同躋身「中國十大舒適之城」。

換個馬甲,南充便是「果城」「綢都」。這麼看來,我們還是太低估了南充。

最玄古城,在南充

南充也沒啥「特別」的,就是一條嘉陵江西北切入,從東南流出,竟留下悠悠300餘公里的身段。當江水注入一座城,南充的故事便開始了。

「南充」二字早已隱含了它的歷史:春秋時期,南充一帶形成「充國」(當時四川盆地的四大古國為巴、蜀、充、苴),因南充位於充國南部,便得名「南充」。

南充

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在嘉陵江切入南充的地方,拐個彎,便孕育出一座城——閬(làng)中古城。

千萬別小看這座古城,巴滅充後,直接把國都定在閬中,以至於這座古城還保留著2000多年前的巴人文化——巴鼓象舞、南部儺戲、川北燈戲、牛燈竹馬等,活脫脫一個巴國「活化石」。

嘉陵江拐彎處,孕育出閬中古城

哪怕巴國滅亡後,閬中的歷史也並沒有因此停止,而是憑藉嘉陵江一躍成為川東北的政治、文化、軍事和商貿中心,正如《太平寰宇記·地形志》所言: 「閬中居蜀漢之半,當東道要衝。」當其時,蜀道「難於登天」,嘉陵江水道就成了秦隴入川的重要通道,產於閬中的絲綢、桐油、豬鬃、藥材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詩人蘇軾、杜甫、陸遊都曾打卡過這個巴蜀重鎮,它的地位直到現代寶成鐵路建成後才慢慢消失。

閬中古城,在歷史上一直是川北重鎮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座古城的「風水」。

只消打開地圖,世人無不為閬中的地理位置驚嘆:東枕大巴山余脈,西倚劍門雄關,嘉陵江古宋江繞城而過,畫聖吳道子以錦屏山為中心,花一天畫就《嘉陵江三百里風光圖》,這裡的山水最完整、最準確地構成了中國風水學說里「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的四象格局,難怪連唐代的風水堪輿大師袁天罡李淳風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於此長眠。

風水的好壞不得而知,但在閬中觀星確是一流,漢代天文學家落下閎在此觀測天象,寫就中國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曆法《太初曆》春節由此誕生,閬中也被稱為「中國春節之鄉」。

閬中古城的風水,值得玩味

不知是否風水寶地起了作用,南充自古以來便人才輩出。據《保寧府志》記載,光閬中一地就出了進士116人、舉人404人。寫出《子虛賦》和《長門賦》的司馬相如是南充蓬安人,寫出《三國志》的陳壽同樣是南充人,就連開國元帥朱德同志也是南充儀隴人。

要說南充和三國的淵源還真不少,張飛在閬中駐守了長達7年之久,有道是「一壺老酒濤聲依,好漢張飛在等候」。而三國及西晉時期的史學家陳壽,於南充師從譙周,花費十年寫就《三國志》,也由此奠定了南充「三國文化之源」的地位。人們為了紀念他,修葺和重建了他少時求學的萬卷樓。

南充萬卷樓

嘉陵江除了給南充孕育了三百里風光和無數的風流才子,一併順流而來的,還有多元的宗教文化。

你很難想像,在數百年前的這片土地上,同時存在著巴人信仰、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是的,南充在清康熙年間已經有了伊斯蘭教寺廟——巴巴寺,它由第一位來華傳教的伊斯蘭教士華哲·阿卜董拉希的墓地擴建而成,受人朝拜。

而南充著名的佛教聖地太蓬山、清泉寺道教也早聞南充的仙氣,前往凌雲山修道。

一條嘉陵江,它給南充帶來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嘉陵江上的絲綢

上述這些不過是南充的「冰山一角」,真正讓南充蜚聲中外的,是絲綢。

南充與絲綢的淵源,可追溯到「伏羲化蠶,西陵氏(即嫘祖)始蠶」。對了,嫘祖最早教民事蠶桑之地就在古巴國今四川省鹽亭縣至南充市西充縣一帶。

南充,絲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神話傳說早已不可考究,可史料《華陽國志·巴志》卻確確實實記載了南充早在3000多年前的巴子國時期就已盛產蠶桑,到了商周時期,巴地已經能以絲綢作為貢品獻給天子。

要不說天賜福地,也很難解釋得通蠶桑為何在南充出現得如此之早。

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嘉陵江中游,以丘陵紅壤為主,雨水充沛,簡直為養蠶織桑量身定造。唐宋時期,南充的「花紅綾」就名噪一時,還輾轉遠銷多國。

四川盆地,氣候宜人

絲綢的發達,又推動了商道的開闢。約莫在商代中葉至公元前4世紀,西南民間已開闢了一條蜀身毒道(四川-印度)用於商貿往來。直到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蜀布,才正式推動「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南充又因水運之便,成為最早參與「南方絲綢之路」的城市之一。

詩人們又紛紛記錄下南充當時絲綢貿易的盛況:北宋邵伯溫寫出一首《果山》描述南充「萬家燈火春風陌,十里綺羅月明天」;唐代白居易則更為直白,他在《新樂府》中寫道 :「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杜甫也不甘落後,寫「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陸遊更寫南充農家「一雙素手無人識,空村相喚看繅絲」……可見絲綢當時之盛。

現代復原蜀錦

絲綢在南充進入第二波高峰,是在近現代以後。20世紀上半葉,張瀾等有識之士投身到絲綢廠的創辦中,到了20世紀80年代,南充的絲綢發展已達到巔峰:絲產量占了全國的8%、四川的1/3,稠產量占了四川的2/5,南充的「絲二廠」被稱為當時亞洲規模最大的「萬人工廠」,栽桑養蠶占了南充農業收入的一半,4個城裡人就有2個吃絲綢飯,絲綢業堪堪撐起了半個南充城。

時光荏苒,躺在嘉陵江上南充城雖昨日輝煌不再,但從日常生活中,你還是可以感受到南充人民對絲綢的感情。

光是與蠶桑相關的地名,在南充就有數十個,比如桑園路、繭市街、絲綢路、絲綢城、絲綢村、錦屏山、桑樹灣、重錦鎮等;在過去,南充人還會敬蠶神、赴蠶市,舉辦三皇會,以謝軒轅(黃帝)「傳藝」之恩。

當時具有萬人規模的南充絲二廠

蠶桑和商貿的繁盛,再加上南充上千年的建城史和巴蜀地區人民生活史,留給這座小城的風俗遺存也特別多。

在南充,每年正月十四都要過蠐蟆節,寓意「送走瘟神」。「十四夜,送蠐蟆,蠐蟆公,蠐蟆婆,把你蠐蟆送下河……」是當地一直流傳的歌謠。除此之外,還有嘉陵江中遊船工號子、西充祥龍嫁歌、南部儺戲、四川評書(南部評書)、閬中老觀燈戲、川北皮影戲、金錢板、西充剪紙、閬中春節習俗等,南充人就在這日復一日的精神文化裡頭滋養著心性。

舌尖上的果城

別忘了,南充還有一個別稱——「果城」。早在夏朝,這裡已是「果氏之國」。西漢時期,司馬遷也在《史記·貨殖列傳》里記載:「蜀漢、江陵(今南充市高坪區江陵鎮)千樹桔」,說明在2000多年前,南充城已開始栽種桔子。

待到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南充城西有盛產黃果(廣柑)的果山,於是定置「果州」,「果城」的稱謂由此而來,流傳千年。

南充的果樹

「果城」這一稱呼,南充可不是白叫的。

20世紀60年代,南充的柑桔總產量就累計超過7萬噸,還曾遠銷蘇聯東南亞等地區。時至今日,南充的柑桔面積已達到120萬畝,產量達70萬噸,位列四川省前三甲,其中晚熟柑桔的面積和產量更分別占了全省的25%20%

嘉陵江的沃土、充沛的雨水,還有宜人的氣候,讓南充的柑桔個大皮薄、清甜化渣、回味悠長。在南充,光是柑桔種類就有86種,春見、大雅、沃柑、血橙、西鳳臍橙、錦橙100等都是南充的「作品」。其中,又以西鳳臍橙為最。

吃柑桔,別忘了南充的

西鳳臍橙,色澤橙紅,呈橢圓形,果肉脆嫩多汁,無渣無核,一口咬下,果汁便在口腔內爆開,微酸甘甜。

嗅著滿城清甜的果香,江水悠悠,南充人自然也不會怠慢了自己的胃。

南充人習慣用一碗米粉打開早晨。在南充,米粉不叫「吃」,叫「喝」。一個小小的「喝」字,便體現了南充人豪邁、不拘小節的性格。喝一碗米粉,包括粉和湯,滋溜地把米粉吸進喉嚨,配上臊子,再喝一大口骨湯,蔥香、肉香在口腔里瀰漫開來,渾身舒坦。

在南充,講的是「喝米粉」

滿街叫賣的川北涼粉,最能勾起人的饞涎。別看這是不起眼的小吃,名號先拿了個「大滿貫」——「中華名小吃」「中華老字號」「中國金牌旅遊小吃」「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要多響亮有多響亮。

最早的川北涼粉挑著擔賣,小販拿著銅旋,三兩下一刮,把涼粉刮入碗中,倒上紅油和蘸料,涼粉便成了。但門外漢不知,川北涼粉的原料極其考究,只用川北高山地區無污染、光照長、顆粒飽滿、澱粉含量高的麻皮豌豆,而紅油更像是一門美食藝術,用32種中藥材熬制、密封於黃土中,這樣得出來的紅油不嗆不燥,香辣中摻雜著一絲回甘,吃著用紅油拌的涼粉,你才參透「少即是多」的含義。

川北涼粉,看似簡單,實則深藏不露

南充代表了川東北飲食的精髓。一碗簡單的營山涼麵,暗含了舊時營山山區農民的勞動智慧,把麵條煮熟攤涼,蘸上隨身攜帶的調料,攪拌均勻,便是夏日裡令人口水蔓延的涼麵;裹著紅澄油亮的外皮、吸滿香料的楊鴨子也早在南充流傳百年,農家花邊鴨經過宰、腌、鹵、炸、掛五道工序,再加入10餘種香料,得出來的鴨子便香辣酥脆,連骨頭都捨不得扔掉。

營山涼麵,消暑利器

經過2000多年的沉澱,閬中也早已形成自己的「味蕾」。一道張飛牛肉,在川中早已家喻戶曉,因肉乾而不硬、外黑內紅,形似三國猛將張飛,故名「張飛牛肉」;而保寧醋保寧蒸饃亦同樣小有名氣,保寧醋被譽為「川菜精靈」,甚至有「離開保寧醋,川菜無客顧」的說法。

在南充,吃美食就像在「吃歷史」,道道是「非遺」。在《天府旅遊美食名錄》中,南充足足入選了33道,高坪辣子雞、南部肥腸、臥龍鮓、方酥鍋盔、西充銅火鍋、客家牛肉、蓬安麻花、過江龍牛肉等,道道讓食客豎起大拇指。

南充城的鍋盔和生活

在嘉陵江邊浸潤千年,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勾兌著這座城,令它產生了巴適和愉悅的氣質。別看它不起眼,比起出圈,或許南充更熱愛著眼前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057ec20a384a37c748a08d4230952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