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熱播電視劇《偉大的轉折》背後的餘慶故事

2019-08-29     餘慶發布

近日,長征史詩電視劇第5集播出,紅軍夜晚強渡計劃失敗擱淺,渡烏江進遵義戰鬥打響。劇集中提到了強渡烏江的三大渡口之一的回龍渡,位於餘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的回龍渡見證了怎樣的長征故事?

聽餘慶君給你慢慢道來……

紅一、九軍團回龍場強渡烏江

一九三四年,中央紅軍由於受左傾路線領導者的錯誤指揮,造成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被迫實行大規模的戰略轉移。經過頑強苦戰,先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於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來到湘黔交界的通道縣境。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央紅軍一舉攻克黎平縣城。十五日,中央紅軍右路縱隊(紅一、九軍團)擊潰駐守錦屏縣銅鼓(老錦屏)的黔軍十五團,占領該城。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縣城召開會議。十八日,政治局會議決定以遵義為中心,建立新的根據地一川黔邊區。在向遵義方向前進時野戰軍之動作,應堅決消滅阻攔我之黔敵部隊,對蔣湘桂諸敵應力爭避免大的戰鬥,但在前進路線上與上述諸敵部隊遭遇時,則應打擊之,以保證我向指定地區前進。十九日,朱德、周恩來簽署了《軍委為執行黎平會議作出的行動部署》的決定,明確了中央紅軍於十二月底,林彪、聶榮臻率紅一軍團(轄紅一師、紅十五師)、紅九軍團為右路縱隊(約12000人)占領施秉、餘慶。中央機關、幹部團為中路縱隊,抽調紅一軍團的紅二師作前鋒渡江界河,由劉伯承、張雲逸指揮,紅五軍團跟進其後。彭德懷、楊尚昆率紅三軍團為左路縱隊占領黃平縣後,經甕安,突破孫家渡、茶山關一線。

揮師餘慶 進軍黔北

黎平會議以後,中央紅軍在新的戰略方針指導下,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進軍。

十二月二十七日,紅軍先頭主力部隊紅一軍團一師奉令搶占餘慶。十二月二十八日早晨,紅軍經施余大道,從銅鼓過大嶺下沙子坡,源源不斷地進入餘慶縣城。駐餘慶縣城的王家烈部宋華軒團潰散向遵義方向逃竄。此時,國民政府餘慶縣長王天生率地方武裝正在烏江北岸布防,留守縣府的幾個科長早已逃散;土豪劣紳紛紛躲藏,紅軍不費一槍一彈,順利進入縣城。紅軍駐進縣城,一邊將部隊布置到城郊各鄉村打土豪、籌集糧草,分發財物的活動;一邊轟轟烈烈地召開群眾動員大會,發動群眾,宣傳革命道理,展開社會調查,很快就摸清了餘慶各階層的基本情況。

王天生得知紅軍要占領縣城,急忙於當天中午,帶著縣保安隊及部分地方反動民團,由烏江返回縣城防守。當行至小腮時,得知紅軍已占領縣城,即如喪家之犬,帶著反動武裝退至敖溪區署設立餘慶縣政府臨時辦公處。在駐敖溪的國民黨黔軍川南邊防軍歐團的「保護」下,緊急派丁、籌款,糾集人馬到江邊堵河。為了大造其江防聲勢,許多群眾什麼槍炮也沒有,就被趕到烏江邊打「和聲」,以壯聲威。

下午,紅軍偵察連在李連長的帶領下,經小腮趕到龍溪宿營。第二天早上,李連長帶一個排從龍溪經涼風哨到烏江南岸。烏江兩岸懸崖絕壁,好似刀削斧劈,江寬水急,波濤洶湧。紅軍到江邊,到處可見敵人剛修的工事,只是沒有發現敵人的目標。為了摸清北岸敵情,李連長用手槍向北岸放了幾槍試探。頓時,對岸的敵人從幾處暗堡開槍向紅軍還擊。李連長在摸清對岸有敵防守後,一邊指揮士兵繼續偵察敵人火力點,一邊派人沿河搜尋渡江船隻。尋船戰士順江南岸,上下行走了數十里,都沒有找到渡船,當晚又趕回龍溪宿營,並向駐紮在餘慶的紅一軍團一師彙報了烏江的情況。當天,紅一軍團一師在縣城萬壽宮(現餘慶中學大門處)召開了全師連級以上幹部會議。由師長李聚奎、政委黃蘇報告了出征以來的軍政工作,分析形勢,傳達中央在黎平召開政治局會議精神,提出「打到遵義去,創建新的蘇區會上還作了搶渡烏江,保證全軍順利到達遵義的動員報告。

突破烏江北上遵義

早在中央紅軍勝利到達湖南通道時,蔣介石見紅軍有向西南進攻的勢態,即令貴州軍閥二十五軍軍長王家烈調兵遣將,嚴加防堵。王奉蔣命,急令二十五軍副軍長、川南邊防司令侯之擔及其將領奔赴貴陽策劃設防,並決定由侯之擔部擔任烏江江防任務。

侯之擔接到布防烏江任務後回到遵義,立即召集其旅、團長研究江防計劃,著手部署兵力,以其教導師副師長侯漢佑為「前敵總指揮」,指揮部設在甕安豬場(今珠藏),以教導第一旅旅長劉輸吾率兩團為右翼,駐守尚稽、茶山關一段,派川南邊防軍第一旅旅長易少荃率兩團為左翼,駐守袁家渡(今水口飛龍寨對面),侯之擔還將以前調往過江的教導師第三旅旅長林秀生兩團撤回江北為其中路,駐守江界河、孫家渡一帶。

王家烈唯恐有失,派其嫡系萬式炯的黔軍第八團駐守湄潭,擔負管口(回龍場對岸)、紅岩(關塘木岔渡口對岸)一帶的防守任務,與易少荃部的防地相銜接,並令其各部署和各級地方政府在遵義老君關至思南塘頭沿江數百里的烏江各渡口構築防禦工事。敵人在各地強抓民夫,在各渡口日夜挖戰壕、築碉堡,並將沿江各渡口的渡船全都沉入江底。據資料記載,敵人在岩門回龍渡北岸的老鷹岩、野豬塘、王家岩、構林坳等十多個山頭上構築工事翻起的黃土像一座座新墳。

敵人經過一番苦心經營,沿烏江百餘里的各渡口工事,已構築得相當的堅固。他們自認為「重迭而堅,官兵勤勞不謝,扼險固守,可保無虞」。更認為「烏江素稱天險,紅軍長途轉戰,日夜跋涉,疲憊之師,定難飛渡」。同時,也不敢大意,再三命令「奉令防堵烏江,必須堵截紅軍越過,如有玩忽職守,軍法從事。」

十二月三十日,紅一師做好的年飯都沒吃,就放下碗筷,從餘慶出發奔赴到烏江邊。並分頭在袁家渡、梁家渡、馬騾渡、回龍渡等渡口多次進行火力偵察。敵人發現紅軍就開槍射擊,雙方進行了一陣又一陣的隔江槍戰。紅軍又在沿江尋找了一整天渡船,一無所獲,部隊只好駐紮岩門一帶(今烏江南岸的紅渡村、烏江村一帶)。

十二月三十一日,紅軍在岩門附近找到當地老船工安清和,向他宣傳紅軍為窮人打天下,為幹人翻身求解放,打倒貴州軍閥王家烈等革命道理。安清和在紅軍的教育和啟發下,當即表示為紅軍渡江出主意,想辦法。傍晚時分,安清和與七名紅軍戰士不顧嚴寒,躍入激流中偷渡過江,把敵人拖過去沉入江底的三隻小木船找到並拖回南岸。但因水急浪高,敔人火力密集,幾次強渡都未成功。同日,一軍團軍團部及十五師移駐龍溪、涼風哨,九軍團駐餘慶縣城。紅一師駐紮江邊岩門一帶。

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中央軍委向各軍團發來了關於強渡烏江時部隊不應小過一團兵力的電令指出:「據一師電,回龍場對岸有敵一營扼守,二師函,江界河渡口對岸及豬場有敵約兩團,三軍團來電,孫家渡對河亦有敵。」並指示各部隊:「按烏江以北為侯子擔部約三團,決無法扼守沿江百餘里的渡口,望分令各先頭部隊在規定的渡河點附近,必須找到另一渡河點設法偷渡。同時在原渡河點仍留部隊偽裝架橋。」還指出:「偷渡部隊不應小過團兵力,在偷渡河點應派兵扼守,防敵偷襲,並防其焚毀渡船。」

在中央紅軍即將通過烏江,跨進黎平會議所預定的新蘇區根據地時,中央政治局於一九三五年一月一日在甕安縣草塘舉行會議。作出了關於通過烏江以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指出:「立刻準備在川黔邊廣大地區內轉入反攻,目的是和蔣介石主力部隊(如薛岳的第二兵團或其他部隊)作戰,首先消滅他的一部來徹底粉碎五次「圍剿」,建立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向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然後向川南發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務。」提出了在遵義一帶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武裝群眾,擴大紅軍,建立政權的行動方針。

從元月一日清晨到中午,紅一師部隊冒雨在袁家渡、梁家渡、回龍渡等各渡口點實施強渡,並在回龍場等地用大炮向對岸敵軍進行轟擊。強渡烏江不但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而且還受人為的困難。在魚子塘至老渡口北岸的萬式炯部隊的劉彬如一個營據守在余家溝兩邊山頭,用強大的火力直接控制兩渡口之間的江面。如果直接架橋強渡,對紅軍非常的不利。因此,白天紅軍採取強攻的辦法,炮兵在水車山下沿向敵陣地猛烈轟擊,使炮彈在敵人前沿陣地野豬塘山頭上的戰壕里落地開花。紅軍左右兩側陣地上的機槍、步槍一齊吼叫起來,使敵軍一片混亂,退至余家溝後側,不敢靠近江邊。

元月一日晚,部隊到達烏江邊,師部在大水橋(今紅渡小河袁家老屋基),召集團以上幹部參加作戰會議。李聚奎師長提出找不到船,就採用竹筏作強渡工具。渡江開進順序按一、三、二團,以一團強渡,二、三團火力集中,掩護渡江登岸後,要迅速擴大登陸場地,猛追殘敵,襲占遵義。

根據敵情,師部決定:以紅一團強渡回龍渡口,紅三團為二縱隊,配合一團行動。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參謀長鬍發堅,研究決定:以一營(營長孫繼先)戰鬥力較強的二連為主,由連長熊尚林擔任突擊隊長,擔負強渡烏江天險的任務。

會後,師長李聚奎、政委黃蘇在冥思苦想渡江辦法,一團團長楊得志和政委黎林親臨江邊實地察看地形。楊得志突然向江中一指,說:「黎林,有辦法啦。」江中有一根經幾翻沉浮後仍漂浮在江面上的竹竿,讓楊得志突然想出了扎竹筏的辦法。老船工安清和和趙子云也說扎竹筏的辦法很好。於是在激烈的槍炮掩護下紅軍工兵、步兵在烏江附近的村莊加緊收集竹子、木材、繩索、籮筐等物資,還撤掉岩門下屯一座城隍廟的木方、板子,並在下屯楊誠齋家砍得斑竹二千餘棵,很快傳送到老渡口江邊,緊張地編制著竹筏。敵人得知紅軍在趕扎竹筏,便瘋狂地向扎筏的地方掃射,子彈像雨點般傾瀉在紅軍陣地上,只見石頭上火星直冒,江中也冒起團團火光。緊急之下,紅軍輕重機槍齊發,向敵展開猛烈還擊,很快就掩護扎竹筏的紅軍轉移到密林中隱蔽作業。

一月二日,經過一晝夜的緊張奮戰,十多艘竹筏紮成功了。為了牢固保險,當地群眾建議,竹筏由竹竿、樹枝叉、木板和竹竿四個層面構成,加上扶手,當時戰士們稱為「五保險船」。下午、紅軍為了迷惑敵人,停止了對敵射擊。敵見紅軍停止射擊,又偷偷回到戰壕里,時不時的向紅軍陣地打冷槍。


根據群眾和老船工建議,紅軍選定在老渡口之上游約三百米處魚子塘渡口作為強渡烏江突破口。那裡江面狹窄,激流洶湧,歷來很少有人過渡,敵人江防相對薄弱。師部決定由一團作前鋒,三團火力配合,二團同時在其他渡口佯攻渡江。

天漸漸黑了,細雨濛濛。李聚奎師長和楊得志團長從一團前衛營挑了八名熟悉水性的戰士,配足彈藥,決定由他們先行試渡,由連長熊尚林具體指揮。竹筏由十幾名戰士搬下淺灘的水裡,八名戰士跳上了竹筏,並約定竹筏到對岸後,鳴槍兩聲,以作聯絡。

竹筏緩緩地離開淺灘,敵人的槍聲時不時的響著,江水一浪接著一浪,旋渦一個連著一個,竹筏艱難地前進約五十米,個個目不轉睛盯著江心的竹筏。瞬間,大家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竹筏在江中翻簸,並隨著洶湧的江水沖向下游,捲入了旋渦。

在這緊要關頭,老船工趙子云根據幾十年的擺渡經驗,建議改在魚子塘渡之下水流平緩一點的地方,先把竹筏劃到對面的野豬塘岩腳下,再順流劃到回水處,即可沿壁登岸。

天已黑盡,雨不停地下著,又一隻一丈多寬,兩丈多長的竹筏,被紅軍戰士抬到魚子塘渡口江邊。

這次強渡,師長、團長把繼續渡江任務交給了一營營長孫繼先。雖然剛才試渡未成功,但戰士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許多同志自告奮勇,要求參加突擊隊,紛紛向營長請求任務,一時間,平靜的江邊又開始活躍起來,孫繼先營長好不容易才說服了大家,最後,挑選了紅一團、三團三十多名熟悉水性的同志(其中三團十二名)組成了一支強渡隊,每人攜帶木板和若干條繩子。下午六時,從請求任務的一團和三團的三十名戰士中又精選了十二名同志。經過老船工趙子云的指點,將竹筏下水地點由原來的地方換在下游水流較緩的地方,同時筏上又安上幾個扶手,並由老船工趙子云親自撐渡。在孫繼先營長的指揮下,戰士們不怕天寒地凍、利用天黑下雨作掩護,躍進江水裡,向對岸游去。江水寒冷刺骨,敵人的子彈擊起的水花,在戰士們的周圍濺起。戰士們不顧冰冷的江水,冒著敵人的彈雨,激流勇進。他們只有一個心眼:「渡過烏江去」。

竹筏劃到激流邊,老船工趙子云一聲令下,「撐!」他們將槁杆合力向石壁猛力一抵,竹筏像箭似的隨著激流直奔而下。趙子云叫戰士奮力撥水,竹筏逐漸向北,進入水流迴旋地帶,經過一小時的努力,這一隻竹筏終於順利靠岸。上岸的紅軍迅速分散,各找掩體,並朝天「叭叭」放了兩槍。

早已準備在岸邊的另一隻竹筏,在楊得志團長的命令下又出動了。一筏,又一筏,再一筏地搶渡,不到兩個小時,一個連的紅軍戰土就強渡到了對岸。過江的紅軍由趙子云領路,在山潤小溪、深谷的亂石間匍匐前進。約二十分鐘的黑夜行動,摸到了守敵左右兩側和上方。突然,「沖呀!」「殺呀!」吼聲震天。敵人如夢初醒,一片驚呼:「紅軍過江了!」「天兵來啦!」敵人不知紅軍從何而降,丟盔棄甲,倉惶逃走。與此同時,紅軍在新、老渡口的機炮齊發,槍聲怒吼,王家岩、構林坳等守敵陣地上,顆顆炮彈落地開花,使敵營長吳子云聞風喪膽,忙令所部退至洋錫壩、野豬塘、秦家溝等地,並迅即向箐口、湄潭、鳳岡方向逃竄。

緊接著,新、老渡口,燈火通明,水聲、槍聲、炮聲、衝殺聲,震懾著烏江峽谷。紅一師一團在老渡口把早已準備好的竹筏將兩頭繫上繩子來回拉渡,新渡口的渡江紅軍也用三隻木船擺渡,直至一月三日上午十一點鐘,紅一師一團才全部渡過烏江。為了使駐紮在岩門、涼風、龍溪、縣城的大部隊迅速渡過烏江,紅一師工兵在岩門老渡口趕架浮橋,將擺渡的竹筏一節一節的連接起來,一端緊緊地固定在岸邊的巨石上,順江浮在江面上,在筏子靠上游的一端繫上繩子,慢慢放鬆拉繩,江水將浮橋推送北岸,再固定在巨石上,形同「蜈蚣」,故稱蜈蚣筏。隨後鋪上木板,一條橫跨烏江南北的浮橋架成了。當地群眾見紅軍不到兩個小時就架成了浮橋,稱讚紅軍架橋的法子真妙。

浮橋搭成,全軍一片歡聲雷動,興高采烈,軍團領導立即組織部隊渡江,命令渡江部隊以先後到達烏江邊為序,依次上橋。先到達的部隊,雖然江岸懸陡,路小人多,即使在夜間,秩序井然。當時渡口兩岸燒起熊熊大火,照得江岸一片通紅,使紅一軍團和九軍團浩浩蕩蕩,順利通過浮橋。大部隊過橋後,工兵砍斷浮橋,敵人追到江邊,只能望江興嘆!

駐在甕安縣江界河的一軍團二師,在陳光師長,劉亞樓政委的指揮下,先以小部隊於二日深夜偷渡過江,三日清晨向對岸守敵發起總攻,勝利過江摧毀了敵陣。攝於紅軍連續在回龍渡、江界河勝利渡江的聲威,茶山關渡口的守敵劉輸吾不戰先逃。紅三軍團不費一槍一彈,也於元月四日安然渡江,進駐遵義縣尚稽區。敵人苦心經營的烏江防線,,就這樣被我英勇的紅軍全線突破了。

從回龍渡過江的紅軍,迅速占領箐口,在敖溪的國民黨駐軍歐團及餘慶縣縣長王天生設置的臨時辦公處的守敵,一片驚恐,紛紛躲藏,如鳥飛獸散。占領箐口的紅軍,一部分經敖溪從龍家、陽仙峰等地向湄潭前進,另一部分通過松煙、二龍等地進入湄潭縣境。行進中的紅軍,在龍家鎮和松煙鎮收到當地自發組織起來的群眾熱烈歡迎。當紅軍前衛偵察部隊進入龍家鎮街上,下街的陳國良(教師)、唐銀臣(木工)、楊南宣(商人)、劉龕司(宗教人員)等人籌資買紙書寫「歡迎朱毛二主席」的大幅標語,貼在龍家街上的圍牆上。他們四人與眾多前來歡迎紅軍的群眾,站在街頭兩旁放鞭炮迎接紅軍進街。走在部隊前頭的紅軍首長向群眾頻頻揮手致意,並關心地勸道:「老鄉,不要放鞭炮了,浪費了,我們都是一家人!」紅軍部隊經龍家街上一整天,連屋檐腳都沒靠近,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損群眾一草一木,當地群眾至今津津樂道,讚頌不已。

路經松煙的紅軍,同樣得到街上許多群眾的歡迎,冉吉齋、但前剛、黃敬之、張太合等鳴放鞭炮迎接紅軍。路過松煙的紅軍部分繼續朝湄潭方向前進,一部分住在當時的鎮公所,宣傳紅軍主張,發動群眾起來打土豪。元月六日,中央紅軍全部離開餘慶縣境(在我縣前後達十天),進入湄潭,北上遵義。

本文參考文獻:

《貴州檔案史料》《紅軍在貴州的日日夜夜》、楊得志《突破烏江天險》《肖鋒日記》、肖鋒《戰餘慶》,餘慶縣黨史辦編《紅軍三過餘慶》及網絡文章等。

來源:《餘慶記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vBu3mwBJleJMoPMtS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