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章京是一種什麼樣的官職?為什麼很容易飛黃騰達?

2021-05-03     勇哥讀史

原標題:軍機章京是一種什麼樣的官職?為什麼很容易飛黃騰達?

1898年6月11日,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為標誌,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開始了。

為了推動戊戌變法更順利展開,光緒皇帝在9月5日發出了一道重要人事任命,任命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以四品卿銜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在軍機處「參預新政」。由此,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被稱為「軍機四章京」。

光緒皇帝為什麼將譚嗣同等人任命為軍機章京,而不是其他官職呢?這是因為,軍機章京是軍機處里一種極為重要的官職。

清朝在1729年正式設立軍機處,協助皇帝處理軍國大事。軍機處設立軍機大臣,由皇帝在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以及其他親貴大臣中選取人員兼任。最初,軍機處的事務不多,幾個軍機大臣能夠處理。後來,隨著軍機處地位的不斷提升,職能職責的不斷強化,軍機大臣的工作越來越繁忙,無法應對千頭萬緒的事務,軍機章京就應運而生。

軍機章京相當于軍機大臣的助理,與軍機大臣一樣屬於兼差,從內閣中書,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中選取人員兼任,沒有固定品級,原來是什麼品級,現在就是什麼品級。按照規定,軍機章京設置滿員16人、漢員20人,共36人。軍機章京的職責,是協助軍機大臣處理軍機處的日常工作等。因此,人們稱軍機大臣為「大軍機」,稱軍機章京為「小軍機」。 晚清時期,由於領班軍機大臣多為親王充任,人們又稱軍機章京為「王佐」。

《郎潛紀聞》記載:「一時戲言,遂有帝師、王佐、鬼使、神差名目,皆美授也。」在清朝官場上,軍機章京是與皇帝老師並列的美差,升遷提拔的機會遠遠高於其它京官。

清朝時期,朝廷每三年對京官進行一次「京察」,「京察」的結果作為升職或者降職的依據。對於京官來說,「京察」無異於一道決定官場命運前途的重要關口。軍機章京卻不需要參加「京察」。他們的獎敘升轉,是由軍機大臣酌情保奏,保奏為3年一次。這就是說,他們只需要搞好與頂頭上司軍機大臣的關係,每過3年就會迎來一次升遷、轉任的機會。

這是正常情況。如果遇到修補檔案、編修方略等工作,在完成工作後,軍機大臣可以照例特保,讓軍機章京得到一次額外的升遷、轉任機會。所以,軍機章京很容易得到升遷提拔,飛黃騰達不是夢想。

事實上,許多朝廷重臣,都有過擔任軍機章京的經歷,如英桂、慶霖、彭蘊章、陳孚恩、徐用儀、曹毓瑛、李士彬 、丁鶴年等人。

1860年,咸豐皇帝任命35歲的許庚身擔任軍機章京。許庚身盡心盡責,參與策劃和制定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軍事行動,還參與編撰由恭親王領銜的修撰《欽定剿平粵匪方略》。

當時,御前大臣、戶部尚書肅順受到咸豐皇帝的信任,在朝廷里隻手遮天,權勢顯赫。一天,肅順找到許庚身,要他替自己起草一份文件。如果是其他軍機章京,會滿口答應下來,以此作為巴結和討好肅順的絕佳機會。可是,許庚身卻拒絕了。因為肅順雖然是御前大臣和戶部尚書,卻沒有入值軍機處,不是軍機大臣,沒有職權對軍機處的官員發號施令。

許庚身後來升遷頻繁,官至吏部尚書、軍機大臣。許庚身在軍機處前後工作了30多年,人們讚揚他「經國苦心,有識共鑒」。

據統計,清朝時期,有33名官員由軍機章京升為軍機大臣。在嘉慶以前,有75名官員從軍機章京升為從二品以上高官,占據全部275個章京的27%。這樣的升遷幾率是非常高的。

當然,軍機章京的工作也是非常辛苦的。軍機大臣身份顯貴,不會處理軍機處的具體事務。出於保密的需要,軍機章京下面沒有像部院衙門那樣設立書吏,凡事都要親力親為。不僅如此,軍機章京在處理日常工作外,還需要輪流參加晚上的值班。

乾隆皇帝坐鎮京城,遙控指揮平定大、小金川之戰時,奏摺如雪花一樣飛到軍機處,讓軍機章京忙得不可開交,很難吃上一口熱乎飯菜,睡上一個安穩覺。乾隆皇帝心疼他們,在戰事結束後將他們全部提拔重用。

有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穫。對於軍機章京來說,這也算一個不錯的收穫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h_8L3kBrsvY2_Uu4yi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