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上《脫口秀大會》經過2個月雖沒有硝煙瀰漫的戰爭,但卻依然殘酷無比的激烈競爭。終於以卡姆冠軍,王建國亞軍結束了。更是邀請了在喜劇電影界比較有影響力的徐崢來壓軸點評總決賽,可以說非常有面子很成功了。
2018年因為《吐槽大會》的成功和李誕個人品牌的價值,公司延伸出一檔新的節目《脫口秀大會》,今年更是以開放麥的形式競爭脫口秀大王,專門請來了吳昕和于謙做為領笑員。網友們都說,請來這兩個人除了看出李誕的聰明之處,還有就是他的野心。
請來於謙和吳昕,他們既代表著專業又不會喧賓奪主
第一期剛出來時,網友看到固定嘉賓是于謙和吳昕,都發出疑問:為什麼不是郭德綱和謝娜呢?
這就是李誕的聰明之處,謝娜和郭德綱來確實會讓節目大放溢彩,綜藝效果會好很多也會提出更專業的意見,但是節目也會變成「娜式幽默」或是「郭式相聲」,而李誕只能坐在那裡變成配合的傀儡,在兩位大佬面前他怎麼能cue流程呢。
但吳昕和于謙就不一樣了。于謙作為「德雲皇后」,他性格善良從不於人交惡,德雲社進進出出這麼些人,只有他一直陪在郭德綱身邊與德雲社共進退。他一直是那個捧哏的人,而且效果極佳。
吳昕大家都知道從來不爭不搶,站在全國最好的綜藝節目13年來一直都很配合的扮演著屬於自己的定位。但你把她單獨拉出來主持任何一檔節目都非常的出色,而且特別有梗。
節目組決定邀請這兩個人時可以說是進行了各種考量,越看越覺得這兩人合適,于謙老師會給大家一些比較專業的意見,吳昕因為選秀出身,加上這些年定位的邊緣化,會給這些PK的演員們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安慰。
果然節目一出來,吳昕和于謙不但沒讓李誕失望,更沒讓觀眾失望。在李誕眼裡,他們沒有喧賓奪主,雖然他們倆咖位名氣都比自己大,但他們都非常配合的配合著李誕,李誕享受了張紹綱上季的待遇,特別的過癮,一直被大家叫「誕總延總」的。
在觀眾看來,于謙針對每一個演員的評價都沒有「火氣」、堪稱「圓潤」。他誇獎他們的同時會巧妙的指出大家的不足,如他看到呼蘭沒有氣口,節奏亂,吐字不清讓呼蘭練習慣口,呼蘭就真的去練習了,「哮喘」真的好了很多;你以為是來聽他說相聲的,卻猝不及防上了一堂藝術理論課~
吳昕的語言能力和臨場反應,給節目效果加了不少分。也貢獻了幾個熱搜,也是非常稱職的領笑員,非常的捧場,只要稍有笑點她就非常配合的笑出聲。點評用的措詞也都比較溫和,大多都是誇獎。
一個公司的老闆如果一個人想找人合夥開公司,肯定會找兩個有實力但善良低調的人來入股,這樣掌控權還在自己手裡。而不是找兩個實力遠遠超越自己,加入了公司後自己完全就沒有話語權,只是聽從他們安排的執行者。
為了不讓成員們太過膨脹,進行PK
脫口秀是中國剛興起的行業,目前李誕公司是一家獨大,為什麼這季他們一直強調他們的公司名稱,看似包袱,其實是有意的讓觀眾記住,就像德雲社一樣。
為什麼德雲社的人會陸續離開,因為行業內沒有任何競爭也沒有排名,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被太多掌聲和粉絲沖昏了頭腦,內心膨脹感覺離開了德雲社也照樣牛逼,就出去自己當老闆單幹了。
李誕公司這些人隨便拉出來程路、思文、王建國都是編劇出身,龐博上海交大計算機系畢業,呼蘭是某外國名牌大學精算系畢業,張博洋是國外某名校金融系畢業,他們腦子不但好用而且見過世面,出去單幹了不但會寫段子還會分析市場。
為了避免走德雲社的路子,沒有外界的壓力,他們就採用內部PK的辦法,讓他們互相殘殺,你以為你是最好的了,收穫很多的掌聲,網上有很多粉絲,可是每一輪的PK中,都會把你的驕傲P得全無,只得把自己揉碎重新開始。
比如龐博,上季的脫口秀大王,一個動不動就能上熱搜的帥氣的男人,他的出現給節目帶來了多少流量呀,多少女孩子都是因為要看「交大吳亦凡」才買票進來的。可是就是這樣的龐博,還是要PK,前三次都因為稿子質量不行,在小劇場PK時被P了下去沒上成節目。
李誕用這種行式讓這些人不驕傲自滿,要不你看像rork、卡姆這樣的人性格一看就是很難駕馭的,可是他們照樣聽這個89年李誕的話,這就是李誕的聰明和高明之處。
一個優秀的老闆在沒有外部競爭的情況下讓內部鬥爭起來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沒有外部競爭內部再不競爭,到時大家都以為自己很優秀出去單幹了,到時被斗的就是老闆自己了。所以在合適的情況下必須讓下屬之間進行明爭暗鬥,分權制衡,這樣老闆才能高枕無憂。
王建國和龐博的段子笑聲之餘會有點共鳴,卡姆笑還是笑
在《脫口秀大會》總決賽上,李誕最得意的公司門面王建國,在冠亞軍PK時說了一段特別真心的話,他說他不知道他每次演講到底是取悅自己還是取悅觀眾好,他一直在痛苦也一直在比較也一直在妥協,他一直都在摸索,一直在前進。
顏面擔當龐博講了一個粉絲哥哥是植物人的段子,他一直在糾結,他不忍心把這個殘忍的事實當成笑話講出來,得到粉絲的同意和鼓勵後,他試著在總決賽時分享出來,如果能用喜劇的方式把不幸和痛苦分享出來,引發大家的思考,這很有意義呀。
不管是王建國還是龐博,他們都知道這些故事有點喪,經過這麼多的PK他們很明白講什麼段子能讓觀眾嗨能讓觀眾投票,可是他們還是選擇在總決賽時講了出來,讓大家笑的同時眼角卻帶著淚。
冠軍卡姆很好,很燃,真的實至名歸,可是他講完了,你也笑完了,就過了什麼也沒記住。就如喜劇電影,當《泰囧》火了後,每個人都想去拍喜劇電影。都以為只要讓觀眾笑了就是喜劇電影。
如鄧超的、大鵬等導演的電影,確實很搞笑,可是笑了之後呢?你會發現除了搞笑還是搞笑,走出影院甚至除了搞笑你都不知道電影演了些什麼。這樣的電影多了觀眾就會失去興趣。
而徐崢、沈騰、黃渤、王寶強的電影為什麼除了票房高,口碑也會如此的好呢?因為你在影院笑的同時,會感覺到一絲的悲哀,笑著笑著發現眼角帶淚。因為他可能觸動了你的某個神經可能是你曾經經歷過的事情。
這就是卡姆和王建國、龐博的區別,也是徐崢、黃渤、沈騰和鄧超、大鵬的區別。
高級的喜劇讓觀眾大笑的同時,會有深思會收穫點什麼。普通的喜劇就是為了笑而笑,笑完之後呢?就如同很多嘉賓來說卡姆的表演,很搞笑很搞笑,可是什麼也沒記住。沒有任何引起共鳴和思考的東西。
不管是李誕邀請吳昕和于謙,還是隊員們一直PK,都可以看出李誕的野心,他想把中國的脫口秀繼續下去,做成屬於中國模式的脫口秀。
對於脫口秀目前剛剛起航的小眾喜劇,李誕想通過他的個人品牌效應和團隊,把脫口秀髮揚光大,將來的有一天,脫口秀可以走進春晚走進各大晚會,像相聲、小品那樣為更多的觀眾帶來歡笑。
比如大家提起相聲就想起郭德綱,提起二人轉就想起趙本山,提起小品就想起宋丹丹、馮鞏這些人,他想讓觀眾提起脫口秀第一個想到的是他李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