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孤軍不孤 精神永存

2023-12-19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影評:孤軍不孤 精神永存

作者:陳列 陳頌藝

電影《孤軍》將於12月28日全國公映,有幸受邀出席首映禮先睹為快,感受頗多,本著不劇透的原則,分享一二。

隨著人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和網際網路技術廣泛普及,人們的藝術鑑賞力和對精神生活追求不斷提升,文藝內容形式趨於多元化、碎片化、個性化,要想創作出讓觀眾產生廣泛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的電影對電影創作者極具挑戰。《孤軍》作為一部聚焦長征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其主題鮮明、立意高遠、結構嚴謹、史實準確、故事感人、細節鮮活,在人物群像塑造方面也比較成功,展示了深刻歷史意義和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

揭秘的故事,揭示的是不朽的英魂

與大多數同類題材電影不同,電影《孤軍》講述的一場鮮為人知的悲壯戰鬥,刻畫的是一群幾乎湮沒在歷史洪流中的平凡英雄,演繹的是極端困境和殘忍現實中的人性弧光。

故事的主角是一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紅軍隊伍——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1935年扎西會議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在長征途中為配合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和紅二、六軍團進行戰略轉移,由周恩來親自部署,在雲南扎西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遊擊縱隊。1935年7月起的近兩年間,這支人數不多、裝備有限的部隊,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轉戰川滇黔邊區 20 多個縣,孤軍深入開展游擊戰,浴血奮戰打擊牽制敵人,最終以600多人幾近全隊犧牲的巨大代價,為中央紅軍四渡赤水、順利北上減輕了軍事壓力,為長征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川滇黔地區留下了彪炳史冊的英雄史詩。

影片開端採用了一種欲揚先抑的手法,從低谷處展開劇情,奠定了影片的主基調——「一支孤軍的堅守,一段悲壯的歷史,一部英雄的史詩」。川南遊擊縱隊的600多名官兵,他們沒害怕過麼?他們沒有猶豫過麼?他們不牽掛家人麼?他們也是普通人,但為了保護主力部隊,他們堅守共產主義信仰,勇於犧牲自我,前仆後繼與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己的敵人殊死拼殺,他們的軍人使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民族情感感染了每一位觀眾。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孤軍》精準把握住當下的熱點問題和社會關切,把題材選在了紅色資源下的真實的戰役,在歷史中挖掘和展現不變的時代精神密碼,同時,將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餘澤鴻、劉干臣等紅軍戰士通過電影的形式呈現到觀眾的眼前,勾畫出一群在革命戰爭年代信仰堅定、犧牲奉獻的英雄人物,引發和平年代人們銘記歷史的共鳴,喚醒人們對和平的嚮往與堅守,以影像敘事的創新表達來普及黨史知識,為黨史教育提供生動的紅色教材。

生動的演繹,再現的是信仰的光芒

長期以來,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不乏佳作,近年來,《建黨偉業》《長津湖》等紅色題材和正能量主題電影精品力作,也獲得了不俗的市場收益,以創新表達方式奏響著時代樂章,展現家國情懷,體現了重要的文化意義與社會價值。電影《孤軍》的創作者們,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和生動的創新實踐。導演楊虎告訴筆者,他就是要在這部影片中用哲學的思考,闡釋什麼是信仰,探尋紅軍官兵信仰的力量從何而來,他們是如何踐行信仰的。

首先,影片讓我們認識到了英雄的偉大。電影《孤軍》譜寫了一曲詩意雋永的「信仰者」群體頌歌,展現了生動鮮活而有個性的年輕人在大時代背景下的自我成長,展示了革命同志之間相互鼓勵和扶持的珍貴情誼,細緻刻畫了友情親情和愛情等情感表達,形象化建構了一群有志青年的時代擔當,再現共產黨人為拯救祖國、拯救民族前赴後繼、無畏犧牲的光輝形象,他們的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當為信仰而生,為信仰而戰、為信仰而奮勇赴死!

其次,影片向我們展示了信仰的力量。電影《孤軍》在塑造「人」上下了深功夫,由凌瀟肅飾演的中央蘇區國家保衛局幹部、川南遊擊縱隊特派員龍厚生帶領縱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血戰到底;縱隊的戰士們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毫不畏懼地投入到戰鬥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影片以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和細節深度,挖掘英雄血脈的源頭譜系,以磨難和犧牲、歷史和現實見證: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每位紅軍戰士的追求。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信仰使他們變得堅強,使他們的鬥志永不熄滅。

最後,影片提醒我們要珍惜和傳承紅色基因。電影《孤軍》將個人情感、個人英雄性格塑造與國家主流文化、民族形象相互交融,電影傳遞主流價值觀的同時,以個性化、有感召力的人物形象,富有表現力和質感的細節,讓觀眾透過銀幕去觸摸先烈堅韌不屈的靈魂,達成更大層面的共情,實現了跨越時空的心靈共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英雄的事跡,將寶貴的精神財富傳承下去,激發青年一代不忘初心、自立自強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這種信仰的力量同樣鼓舞著電影藝術工作者們。《孤軍》主演凌瀟肅表示,他對所扮演的革命烈士進行了深入研究,不僅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與健在的老紅軍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力求準確地還原那個時代的紅軍戰士形象,但由於史料不足,為了更展現更豐滿的人物形象,它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希望給大家呈現最佳的觀影感受,觀眾們對他認真投入角色和尊重歷史的職業素養給予高度評價。其他演員也都有著出色的表現,通過精湛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各個角色的形象和性格,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內心世界。

精湛的呈現,傳播的是復興的力量

電影《孤軍》是一部集歷史、英雄、信仰和娛樂於一體的作品,給予同類電影的創作傳播可複製的經驗。

一是故事選材的獨特性。川南遊擊縱隊的故事在中國軍史及軍事影視作品中鮮少提及,《孤軍》首次將這段慷慨悲壯的歷史搬上銀幕,填補了軍史影像空白,帶領觀眾重溫那段盪氣迴腸的崢嶸歲月,成功地將英雄傳奇與娛樂元素有機結合,讓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思考歷史與現實。影片的主要拍攝地選在了四川省興文縣,中央紅軍長征的途經地、川南遊擊縱隊的主要活動地,尊重歷史的同時也有助於挖掘當地紅色文化資源。

二是藝術創作的極致性。《孤軍》背後的故事遠比電影本身更加引人入勝。據悉,為了還原這段悲壯的歷史,製作團隊在拍攝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們輾轉多地取景,經歷了嚴寒、酷暑等惡劣天氣,甚至有時還要面臨著拍攝設備故障等突髮狀況。但是,團隊成員們憑藉著對歷史的敬畏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這部電影的拍攝。

三是影片製作的真實性。《孤軍》從籌備到拍攝歷時數年時間,上百人的後期團隊用整整一年的時間,首次在大銀幕上還原了紅軍基本的服裝和武器,戰場選在當年的戰鬥區域,並且運用了國內最先進的全景聲、3D技術進行後期製作,通過360度拍攝系統等高新技術,向觀眾展示了紅軍官兵的過硬本領,極富感官衝擊力,為觀眾帶來一種身臨其境般的立體環繞視聽盛宴,更真實、更壯觀。

四是影片創新的影響力。《孤軍》由同類題材優秀電影《信仰者》的主創團隊擔綱。由八一電影製片原廠長、著名作家、劇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柳建偉編劇;由解放軍藝術中心影視部原一級導演、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華表獎獲得者,《信仰者》《劉老莊八十二壯士》《三灣改編》等影片導演楊虎執導;由解放軍藝術中心影視部原副主任、一級導演劉治寰擔任藝術總監和總製片人;由凌瀟肅、小瀋陽、鄭昊、黃少祺、呂星辰、奚望主演,劉之冰、岳紅等參與演出。精湛的表演、精良的製作、精巧的運作,《孤軍》或將對商業電影產生深遠的影響,提升觀眾對娛樂作品的審美要求,鼓勵更多的電影人嘗試不同類型的作品,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多元化發展。

回望初心來路,我們當奮力前行。電影《孤軍》提振了作為一名中國人的底氣,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該片既是偉大長征精神的一個真實縮影,更是對那段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慷慨悲壯的偉大歷史的一份誠意致敬! 正如電影主題曲《那些青春的花》所吟誦:「又一次聽到泥土的深處,忠誠的心跳穿越蒼茫,鮮紅的血跡浸透了白雪,宣誓埋下青春和槍。煙消了,雲散了,風兒送了遍野芬芳。那些信仰長出的花兒,在你們倒下的地方綻放……」

2023年12月18日 北京

作者:陳列 陳頌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