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預測生成式AI會威脅三億人工作,真相是什麼?

2023-04-04     單仁行

原標題:高盛預測生成式AI會威脅三億人工作,真相是什麼?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縱觀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在促進生產力大爆發的同時,也會深刻改變社會生產結構。

從紡織機到內燃機再到計算機,新技術的出現總會在一個階段造成大量失業和就業轉型,引起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慌。

也許今天ChatGPT所引領的人工智慧革命,也不會例外。

在前幾天,高盛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隨著ChatGPT這類生成式人工智慧的不斷突破,會給全球勞動力市場帶來重大顛覆,將有3億個工作崗位會被AI所取代,美國和歐洲三分之二的工作,都會不同程度受到人工智慧自動化的影響。

高盛的預測會成為現實嗎?對於AI搶工作,我們該如何面對?

02

其實,對於高盛的預測,我們需要有一個概念,AI對於工作意味著什麼?

是不需要我們,AI自己就能把該乾的事全乾完?

還是幫助我們,根據我們的指令去做事?

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人都搞混了,好像AI就跟人一樣,它能自發的思考,你肚子餓了給你做菜,你吃完飯了還給你遞紙,想啥呢?

實際上,目前的AI更多是後者,是一個LLM(語言大模型),也就是根據我們的指令去做事,節省我們的時間。

有時候甚至連節省時間都做不到,因為你必須要很好的提問,不斷的訓練。

記住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一份數據,這是OpenAI根據美國勞工部職業性質資料庫為藍本,研究自家的GPT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屬於是自己研究自己。

那麼,OpenAI研究出了什麼呢?

未來,美國會有80%的工作會因為GPT而受到衝擊,但情況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

OpenAI在這裡用了一個詞叫「exposure」,翻譯過來叫暴露率,滲透率。

OpenAI對它進行了嚴格的定義,它表示為使用了GPT後,人們執行這項工作是不是會節省50%的時間。

也就是說,假如某項工作的暴露率達到了100%,那麼引入AI最少可以提升這項工作50%的效率,完全超過那些不去使用AI的人。

這是高生產力對低生產力的疊代,就像同樣去一個地方,坐火車更快,我們就不會選擇坐馬車,久而久之,馬車就沒人坐了。

OpenAI給出了一份很有意思的名單,像作家、數學家、金融量化分析師這些稀缺的崗位也被列為了暴露率100%的工作。

這意味著什麼呢?

第一、未來會大量消失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工作的任務。

在AI的幫助下,會有大量重複性的工作被AI完成,人類會有大量的時間解放出來,就像林毅夫所說,也許我們以後一周只需要工作一天,一天只要工作5個小時。

第二、暴露率100%的工作在未來不僅不會消失,反而薪酬會更高!

為什麼?

就像我在上面所提到的,AI的工作需要人類的指引,我們需要告訴AI為什麼要這麼做,你做這個的目的是什麼?你需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AI只是負責「what,做什麼」的過程,我們要負責「why和how」的關鍵要點。

我舉個例子,OpenAI提到的暴露率100%的網頁設計師。

如果我只是會做網頁,別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那不用想,肯定會被AI淘汰掉,但是我們把角色換一下呢,我是一位營銷設計師呢?

很多公司做網站的目的是什麼?為了展示產品,為了留下客戶,為了營銷。

那麼,只有打動消費者,才達到了我做網站的根本目的。

在這個目的之下,我就可以構思一個完整的營銷型網站所需要的元素,包括色彩、代碼、宣傳標語、圖片等等,讓AI去負責做出來。

我負責的是什麼?

思考目的,創造任務,定義標準,溝通協同、提問改進,這就是具備了創造性和結構化思維的人才。

所以,AI必然會縮減很多工作崗位,但並不是這些工作和崗位沒有價值了,而是因為效率的提升,一些更加聰明的人,他們從任務的執行者,變成了目標的實現者。

他們可以指揮AI高效完成工作,一個人就可以代替十幾個人的工作。

那些被AI所淘汰的人,並不是輸給了AI,而是輸給了會提問和使用AI的人。

這就是AI真正會影響工作的真相。

03

那麼,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來了,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接下來的三天,如果沒有特殊的熱點,我們會分別用三篇文章去分析如何向AI提問,以及使用AI要具備的思維。

但在此之前,我特別要提醒各位,千萬不要懼怕AI,或者是忽視AI,特別是創業者,企業經營者,更是要重視AI,去了解和擁抱它。

為什麼特別要提到你們呢?

我最近看了很多人在討論AI,有一個觀點讓我想笑又笑不出來。

職場裡會出現一種新博弈,在那些對AI無感,完全不願意了解的傳統企業里,老闆不懂AI,但那些懂AI的下屬就可以通過AI來高效完成任務實現升職加薪,同時,省下來的時間還是自己的。

這個觀點也許現在就存在著,但他們都沒想到一個結果,在更廣範圍的競爭中,這樣的企業最後會因為生產效率被那些運用AI的企業所淘汰。

我希望我們都能有一個認知,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們在靠什麼在賺錢?或者說,在未來,你覺得自己應該靠什麼賺錢?

是努力,是勞動,還是專注於完成任務?

這些也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我更希望大家會說,於我而言,我希望我能靠判斷力來創造價值,從而獲得報酬,而不是靠辛苦的勞作。

在現代乃至未來的數字經濟中,工作的努力程度並沒有那麼重要,不要去高估努力的價值,去歌頌辛苦的偉大,而是要重視判斷力和創意的價值。

只有悠閒的大腦才能產生偉大的創意。

一個倍感壓力、案牘勞形、四處奔波、焦頭爛額的人,是沒有辦法進行深度思考的。

所以,一定要為思考擠出時間。

普通人才會把時間浪費在眼前的任務,浪費在毫無價值的繁重工作上。

我們應該儘可能擁抱AI,用AI來完成實際工作,把解放出來的時間花在思考上,用判斷力來創造價值。

(我們創造了一個知識星球,會把關於AI的思考、內容以及研究報告分享其中)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eda7c2e8bd9276a607c89989006de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