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疲倦時更易流淚|WEEKLY

2022-06-20   簡單心理

原標題:人在疲倦時更易流淚|WEEKLY

歡迎來到我為人民讀文獻欄目~

在本期 「簡單心理 WEEKLY」,你可以看到:

打工人一天的五種模式

人在疲倦時更易流淚

「抱抱」和「貼貼」的奇妙功效

複雜情緒的好處

01

「打工人的一天」的 5 種模式

近日發表於《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的一項研究顯示,來自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研究者收集了超 11000 份有關員工日常工作經歷的調查問卷,並根據工作的自由度,挑戰性,團隊支持,時間壓力等維度總結出了五種獨特的日常工作體驗模式

1)摸魚的一天:既沒有積極事件喚起工作熱情,也沒有困難和阻礙,人們只是簡單地度過這一天,大約占 10% 。

2)有毒的一天:工作自由度低,來自組織的支持也很少,且時間壓力大,行事風格僵硬死板,充斥著與同事惡性的矛盾衝突,這種情況大約占 8% 。

3)平常的一天:工作中出現了平均水平的積極和消極因素,有一些讓人產生工作熱情的事,也有一些困難。這是最常出現的情況,大約占 34% 。

4)理想的一天:工作中有不少令人興奮的積極因素,有一定挑戰性,然而不會讓人覺得難以完成,時間壓力中等,且比較自由靈活,能夠從同事、上司和組織得到足夠的支持,這種情況大約占 30%。

5)危險的一天:工作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都很多,像是「有毒」和「理想」的結合,員工們很可能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出現良性的矛盾和爭論,這種情況會在某個工作項目中周期性出現,大約占全部工作天數的 19% 。

打工人在不同工作體驗模式中的狀態

在整理出了五種模式後,研究者還探索了不同的工作體驗會對人們的創造力產生怎樣的影響,結果顯而易見——人們在理想的一天中會表現出更高的創造性,而在「有毒」或「摸魚」中的創造性最低。值得一提的是,人們認為自己在危機情況下的會展現出較高的創造性,但他們實際上的表現往往與這種預期不符。

雖然人們可以在不同的工作體驗模式之間來回切換,但更普遍的情況是某種類型的日子會維持一段時間。該研究的領導者 Alexander S. McKay 教授說:「 無論今天有怎樣的工作體驗,關鍵是讓明天成為理想的一天,而不是變成有毒或摸魚的一天」。

02

人在疲倦時更易流淚

在經歷了身心俱疲的一天後,我們很可能會覺得自己變得敏感愛哭。朋友無意間說的一句話,刷手機時偶然看到的一個廣告,甚至家裡的紙巾用完了這種小事都會讓我們大哭一場。

我們為什麼突然變「脆弱」了呢?

這要從我們的神經系統說起。強烈的情緒會激活中樞自主神經網絡( central autonomic network ),它由兩部分構成:交感神經系統(在我們感到危險和壓力時激活「戰或逃」反應),和副交感神經系統(幫助我們恢復平靜)。

日常生活中,中樞自主神經網絡向大腦釋放情緒信號後,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會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冷靜思考。但長期處在壓力和疲倦狀態,會導致我們的交感神經系統不斷向大腦釋放情緒信號,讓前額葉皮層不堪重負,導致我們無法按照預期調節情緒,就只能通過最原始的情緒反應——比如哭泣或者憤怒——進行調節,激活副交感神經系統。

簡單來說,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已經消耗了我們太多的情緒能量,讓大腦無法以一種理性的方式控制情緒, 此時我們能做的就只有哭泣了。

這意味著哭並不一定是壞事,在一定程度內,眼淚是我們自我調節系統正常工作的信號。

03

「抱抱」和「貼貼」的奇妙功效

壓力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過往研究顯示,握手、按摩和擁抱這些身體接觸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壓力。

近日,德國波鴻魯爾大學 Gesa Berretz 及其同事發表在《PLOS ONE》上的新研究發現: 擁抱可以緩解女性壓力反應,哪怕僅僅「短暫地抱一下」。

為了探索擁抱的潛在減壓效果,Berretz 及其同事對 76 名22-30 歲的戀人進行了實驗。研究者讓他們接受了壓力測試:將一隻手放在冰水浴中三分鐘,然後測量前後的壓力指標(包括唾液、血壓和皮質醇水平)。在測試之前,一半的戀人彼此擁抱 20 秒,另一半則沒有擁抱。

結果顯示, 與戀人擁抱過的女性,對壓力的皮質醇反應,遠遠低於沒有擁抱的女性。

然而研究在男性參與者中沒有觀察到擁抱和壓力反應之間的關聯,這種性別差異可能與男女之間不同程度的催產素釋放有關,因此短暫擁抱可能會更好地幫助女性減輕日常壓力,並產生更高水平的愉悅感。

「抱抱」和「貼貼」傳遞著無聲的支持和親密,在承受壓力和疲憊時,不需要有所顧忌,片刻的擁抱也是我們難得的精神小憩。

04

「三分涼薄三分譏笑四分漫不經心」:複雜情緒的好處

一個朋友說,自己最近只有兩種狀態:生氣 VS 不生氣,以至於有點麻木。

體會到複雜的感情,並為之命名」——這個過程叫「情緒澄清」,是個體情緒智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在《Affec Sci》的一項研究顯示,更經常體驗到複雜情緒的人, 不僅更幸福,還可以「更科學地防疫」

Vincent Oh 等人在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的高峰期對新加坡和美國的 1419人 發放問卷,用 21 個項目(如感恩、快樂)衡量積極情緒,用 20 個項目(如悲傷、恐懼)衡量消極情緒,並用 28 個項目(如苦樂參半、既興奮又緊張)衡量複雜情緒,要求被試從 1 到 7 根據自己的最近兩周的情緒狀況進行評分,1 分為「完全沒有感受到」,7 分為「經常且強烈地感受到」,並另外收集了他們的新冠預防方法。結果顯示:

  • 越經常感受到複雜情緒的 人,更可能採用科學的防疫方式;
  • 而那些 對疫情過於積極或消沉的情緒,都可能會導致人們更多地相信「防疫謠言」 ——例如「喝蜂蜜對抗病毒」等等。

心理學家 Ekman 將人的情緒分為基本的六種:憤怒、恐懼、驚訝、厭惡、快樂和悲傷。 試試用更多的詞描述自己的情緒混合體吧:

比如「悲欣交集」,再比如「三分涼薄三分譏笑四分漫不經心」。

好啦,本期 weekly 就是這麼多,希望你又得到了一點有意思的心理學知識。

我們下期再見!

互動留言:

今天,你處在打工人的哪種模式?

參考文獻

————————

Alexander S. McKay et al., Another day, another chance: Daily workplace experiences and their impact on creativity,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1). DOI: 10.1111/jpim.12573

Berretz, G., et al. Romantic partner embraces reduce cortisol release after acute stress induction in women but not in men. PLOS ONE, 202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66887

Oh, V.Y.S., Tong, E.M.W. Mixed Emotions, but Not Positive or Negative Emotions, Facilitate Legitimate Virus-Prevention Behaviors and Eudaimonic Outcomes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COVID-19 Crisis. Affec Sci 2, 311–323 (2021). https://doi.org/10.1007/s42761-021-00045-x

theconversation:Why do we get teary when we』re tired or sick?

作者:三三、 兩可、多莉

編輯:江湖邊

「簡單森林」心理健康中心為你提供:

成年人、伴侶、家庭等類型的心理健康服務

陪伴你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

關注森林服務號,回復【情緒】免費領取測試

測一測你的抑鬱、焦慮與壓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