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的「星辰大海」,不是「新能源汽車之都」,而是「新能源之都」。
正解局出品
這兩天,2023世界新能源博覽會正在江蘇常州舉辦。
「新能源之都」常州,又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這個蘇南「小弟」,正在狂刷存在感!
江蘇,人稱「蘇大強」,下轄的13個地級市被稱為「十三太保」。
其中,蘇南地區的蘇錫常,又是江蘇乃至長三角經濟最活躍、最強大的城市群。
蘇錫常,指的是蘇州、無錫、常州。
江南富庶,風流千年。
在這三個城市中,常州的存在感有點弱。
這倒不是常州不夠優秀,而是其他兩位「大哥」太耀眼了。
這裡我們來簡單做下對比:
一是人口數量。
2022年,蘇州市常住人口數為1291.1萬人,無錫為749.1萬人,常州為536.6萬人。
常州的人口數量是最少的,與同一經濟體量的其他國內城市比,也不算多。
2022年常州市常住人口數量
二是經濟體量。
2022年,常州GDP總量高達9550億元。
放在鄰省安徽,能排到第二位,是安徽現在的第二大城市蕪湖的兩倍還多。
2022年江蘇省13市GDP
但置身於「蘇大強」,就差一些了。
蘇州、無錫可是GDP超萬億的「巨無霸」。
三是特色產品。
這裡的產品,既指農副土特產,還可以是商品,亦可以是文化名片。
提起蘇州,很多人都知道陽澄湖大閘蟹、崑劇、蘇繡等。
提起無錫,很多人都知道陽山水蜜桃、無錫小籠包、紫砂壺等。
提起常州,這類全國有名的特色產品就比較少了。
四是旅遊資源。
旅遊是外地人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窗口。
這方面,常州的自然、人文稟賦也要差一些。
江蘇省5A景區榜單 來源:人民日報
以5A景區看,常州有3家,不僅比蘇州(6家)、無錫(4家)少,名氣也差很多。
整體看,常州的實力不弱,但太均衡,缺乏一個突出的點。
舉個例子,常州就像我們上學時班裡排名五、六名的同學,學習成績很好,但科科不突出。
沒短板,也沒長板,反而讓人記不住。
在「中國最強地級市」、「小上海」這樣的「大哥」面前,常州的存在感自然不強了。
近兩年,常州找到了自己的長板,也越發頻繁地出現在「聚光燈下」。
這個長板,就是新能源。
去年,在世界工業與能源網際網路大會上,胡潤研究院發布《2022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
常州以81.1分位列第五。
要知道,前四名中,都是北上深漢這樣的大城市。
常州與第四名武漢,也只差了0.1分。
《2022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
今年,2023世界動力電池大會發布了兩大榜單,常州中創新航入選《全球產業突出貢獻企業十五強》,常州蜂巢能源、常州鋰源入選《中國最具成長力企業十五強》。
常州共有3家企業上榜,上榜企業的三分之一,都已在常州布局。
常州頻繁「榜上有名」的背後,是不可忽視的新能源實力。
這裡,圍繞新能源汽車,看一下常州的新能源實力。
先看動力電池。
在新能源汽車的組成中,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占新能源整車製造成本的40%左右。
2021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的龍頭企業中,有2家總部就在常州,分別是中創新航和蜂巢能源;另有2家在常州布局,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
2022年,常州市動力電池產量108.5GWh,全國排名前二,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江蘇全省的二分之一。
龐大的動力電池產業,為常州新能源產業增添了強大的動力。
再看整車製造。
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整車產量突破34萬輛,占據了江蘇全省的一半。
常州擁有4家整車生產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既有比亞迪這樣厚積薄發的老牌車企,又有理想這樣快速崛起的新勢力車企。
這兩家車企都處於上升階段,可以預見,未來常州的整車產量將再上一個新台階。
最後看充電設備。
充電站是電動汽車的補能站,重要性不亞於油車時代的加油站。
在《2022年公共充電樁運營商TOP9》榜單中,星星充電以34.3萬台排名第二。
《2022年公共充電樁運營商TOP9》
星星充電,正是一家常州企業。
如果從新能源汽車產量看,常州在全國並不突出。
2022年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
然而,常州並不局限於新能源汽車,而是聚焦於新能源產業。
目前,常州構建了「發儲送用研」全鏈條產業的閉環。
在發電環節,常州的光伏組件出貨排名全球第二,聚和新材正面銀漿產品市占率全球第一……
在儲能環節,賽迪顧問評選出的2022年新型儲能十大城市,常州位列第五……
在輸送環節,常州特高壓變壓器製造技術和產品質量全國第一,低頻電力變壓器技術水平全國第一……
這意味著,常州的「星辰大海」,不是「新能源汽車之都」,而是「新能源之都」。
在「雙碳」戰略下,新能源成為新風口、新賽道。
從一線大城市,到三四線小城市,都在爭相入場角逐。
常州既沒有豐富的鋰礦資源,也並非傳統汽車生產重鎮,憑什麼成功逆襲?
查詢相關資料,我們可知:
這裡基礎強。
常州市是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上世紀60年代還成為全國三大乘用車製造基地之一。
一個細節,是常州擁有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32家,在製造業大省江蘇排名第一。
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產業基礎雄厚,工業體系齊全,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這裡起步早。
上世紀50年代,常州變壓器製造初具規模,可視為新能源產業的發軔。
本世紀初,常州的光伏產業全面發展。
2011年,常州成立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正式關注新能源產業。
2016年前後,中創新航、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巨頭投資建廠,標誌著常州新能源產業步入快車道。
從時間線看,常州的新能源產業布局較早,贏得了先機。
這裡眼光好。
新能源賽道競爭異常激烈,常州能夠脫穎而出,離不開政府的戰略眼光與布局。
中航鋰電(後更名為「中創新航」)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由中航工業集團於2009年發起設立。
抓住動力電池風口,成立短短4年後,中航鋰電迅速成長為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
後受政策調整、市場波動影響,中航鋰電發展一時陷入困境,在2017年大額虧損,瀕臨破產。
彼時,常州金壇區堅定看好動力電池行業,以「白衣騎士」的身份出現,投資引進中航鋰電。
位於常州的中航鋰電(後更名為「中創新航」)
獲得輸血後,中航鋰電得以喘息,實現從瀕臨破產到風光上市的華麗轉身。
在中航鋰電的帶動下,金壇的動力電池從無到有,成為全國動力電池產業的主要聚集區。
早在投資中航鋰電之前的2016年,常州還為理想汽車投資7.8億元,正式引入新能源整車廠,成為全國第一個投資新能源汽車企業的地方政府。
可以說,常州是中國最早投資新能源產業的城市之一,足見戰略眼光之獨到。
現在有些城市,面對新風口、新賽道,喜歡一窩蜂、內卷式招商。
同一個市的下轄區縣,為了吸引企業投資或爭奪項目,加碼招商政策,給予超常規優惠,不僅加劇了地方負擔,也造成了重複投資、低水平競爭,最終導致產能過剩。
常州的做法是,各個區縣結合自身稟賦基礎,各選細分領域,互相補台而不「搶戲」,彼此支撐而非「內卷」。
比如金壇區,早年靠投資中航鋰電一戰成名,主要發展動力電池產業。
又如新北區,集聚比亞迪等整車企業,主要發展構建新能源整車和零部件產業。
再如鐘樓區,依託新能源汽車研究院,主要專注於科技研發和智庫支持。
更為難得的是,除了區縣,常州各個部門也在發力。
商務、稅務、供電、公安等部門根據自身職能,出台相應的服務政策。
常州各個部門出台的服務政策
在常州,錨定新能源產業,各級政府、企業、院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正是憑藉著這股子精氣神,常州新能源產業干出了名堂。
2022年,常州市新能源領域產值已突破5000億元。
常州的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兩個萬億元」,包括新能源產業規模超萬億元,資本市場新能源常州板塊市值超萬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的另一個「萬億元」目標已近在眼前。
2022年,常州市GDP達9550.1億元。
在新能源產業的助推下,常州有望於今年躋身「萬億元GDP城市俱樂部」。
常州,刷新存在感!